五代十国指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这十几个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是历史上最黑暗时期之一,几十年间,诸候林立,皇帝象走马灯一样上位,生活困苦。五代十国包括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等五个国家。同一时期,南方地区还包括前蜀,后蜀,南吴,闽,南唐,吴越,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史称五代十国(公元907一公元979年)时期,最终北宋结束历史上又一割据局面。唐朝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地方开始出现藩镇割握局面。地方节度使拥有地方军政财大权,职务由儿子和部将继位,皇帝无权干涉。黄巢起义扫荡了唐朝中央世族和地方势力。各地节度使权力做大,唐朝失去对地方控制,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公元907年,梁王朱全忠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定都开封,史称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各开国君主几乎都是出身于唐朝的节度使,在形式等方面仍沿习唐朝制度。这一时期,唐定难军节度使(西夏)和静海军节度使(交趾)也独立出去。后梁建立者朱温原先是唐朝宣武节度使(黄巢部将),投唐后赐名朱全忠,封爵梁王。朱温并没有忠于唐朝,他以徐州为中心,经过一番努力统一黄河流域,取唐而代之,成为中原正统。朱温晚年被儿子杀死,唐唐存在十六年。公元923年,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唐,史称后唐,定都洛阳。后唐存在十四年,被后晋取代。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同后唐皇帝反目,他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联合契丹国皇帝耶律德光灭后唐,建立晋,史称后晋,定都洛阳。后晋十二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国号汉,史称后汉,定都开封。后汉仅存在四年便亡国了。后汉天雄节度使郭威位高权重,遭到猜忌。郭威领兵在外时,妻子被后汉皇帝杀害。公元951年,郭威灭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定都开封。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的宋取而代辶。郭威灭后汉后,后汉高祖弟刘崇在晋阳(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公元979年,北宋灭亡了北汉。五代存在的同时,南方还存在几个地方割据。吴国建立者是杨行密,原是唐朝淮南节度使。公元902年,唐昭宗晋封杨行密为吴王,定都扬州。吴国末期大权旁落,宰相徐温取得大权。徐温养子徐知诰在公元937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南唐,定都金陵(南京),改名李昪。唐朝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逐步兼并东川,西川和汉中地区,唐亡后,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后期政治,民不聊生。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兴兵灭前蜀,孟知祥为剑南节度副使。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公元965年,新兴的北宋灭了后蜀。吴越国主钱镠,原是唐朝镇海,镇东两地的节度使,拥两浙之地。907年,后梁封钱缪为吴越王,定都杭州。公元978年,钱镠投降北宋,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公元907年,后梁封割据湖南的马殷为楚王,定都潭州(长沙),公元951年,南唐举兵灭楚。公元909年,后梁封原唐朝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闽王,定都福州,公元945年,南唐兴兵灭闽。公元905年,唐朝封刘隐为静海军节度使,公元917年,刘隐的弟弟刘龙称帝,定都广州,国号汉,史称南汉。南汉是历史上有名的国家。公元936年,吴权叛汉,交趾才脱离中华独立。北宋兴起兵,派兵灭了南汉。公元907年,后梁封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定都江陵,公元963年,北宋灭南平。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大部分是唐及以后割据的节度使,拥兵自重始得天下。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深知拥有兵权的地方节度使的历害。赵匡胤采纳宰相赵朴建议,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削夺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采用文官统兵制度,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乱的时期。是两个的朝代南北朝存在时间是公元420年到公元581年。南朝东晋以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大将军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两年后即公元420年篡位,定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自此灭亡。公元479年,萧道成篡位,建国号为大齐。齐是南朝里历史最短的,只有24年就灭亡了。公元502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个非常信佛的皇上。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陈朝是南朝里实力最弱的国家。公元589年,陈国被隋所灭。北朝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431年正式形成南北方的对峙局面。后来北魏的落到宇文泰和高欢的手上。宇文泰立文帝,史称西魏。高欢另立魏孝静帝,迁都到了邺城,史称东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南北朝的结束公元581年隋文帝称帝,公元前589年灭陈,结束了了三百多年的,重新统一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也是历史上又一个的时期。唐朝末期,黄巢起义。黄巢手下的将领朱温。公元907年建立后梁。公元923年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后来不服,于是攻打后梁,建立了后唐(因为是李姓,于是还是沿用唐的称号。)后唐大将石敬瑭勾结契丹,契丹提出要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同意了。在契丹的帮助下,公元936年,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没想到契丹后来灭掉后晋。契丹在中原没待多久就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刘知远找准时机,公元947年建立后汉。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北宋。十国是前蜀,后蜀,南唐,南吴,吴越,闽,南汉,楚,南平。南方的经济大幅度上升,成为全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最后,北宋用了18年,终于再次统一了全国。
五代十国是乱中有机遇;五代十国其实要分开,五代是中原地区的五个,梁、唐、晋、汉、周,后人为了区分,加了个后,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从907年唐朝灭亡开始,到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止,53年换了5个朝代。十国指中原五代之外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十几个割据,主要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十国的历史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五代十国给人的感觉是乱,但是这乱中也有机遇。我们看,东汉时期开始,由于皇族和仕家地主外戚的矛盾而出现了外与宦官之争,因而地方名流在这个空隙中间成长起来,通过征辟、选举等途径跻身于仕途,而且逐渐形成了豪强宗族之类。其中最称显赫的如南阳袁氏、弘农杨氏这样一批“四世”、“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名门望姓,就成了后世士族地主的先驱。而各地州郡长官和曹佐贰,正是胶结漆固的庄园主集团,他们结为君臣,共享祸福,形成盘根错节之势。这种半割据状态,旦遇到中央势力衰落的时机,便立即发展为州牧割据。东汉末年割据的“群雄”之中,“四世”的袁绍、袁术,出身宗室、名列“八厨”的刘表,依靠宗族部曲武装起家的曹操和孙坚父子,都是此类人物;就是他们部下的谋士武将,绝大多数也是这类人物,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顾雍、张纮,魏国的曹洪、曹仁、荀彧、蜀汉的马超、等。三国、两晋形成了士族地主的支配地位。声势显赫的士族领袖人物,不仅成为国家的支柱,甚至皇帝也要赖其提挈。东晋时期的“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谚语,元帝“寄人篱下,心常怀惭”的慨叹,正是典型事例。即使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封建贵族建立,也不能不依赖他们的支持,奴刘氏建立的前赵,羯族石氏建立的后赵,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氏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哪一个不是倚靠了汉族门阀世族的支持?因此,王、谢、袁、萧和顾、陆、朱、张显赫于江左,崔、卢、王、李、郑势于中原。隋唐以来,士族和庶族的斗争激烈进行。隋末农民战争以后,关陇集团依然声势显赫。经过几番斗争,关士族受到空前未有的沉重打击,士族与庶族渐合,同时,又党相争,势同水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孤无党”的“蕃将”被升为雄踞边区,手握军、政、财、刑大权的节度使,“安史之乱”由是而生。此后,节度使遍及中原,呈现了半割据状态。这批节度使不外出身寒微的庶族和“归化”的“蕃将”,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恰恰是这两类人的代表,而当时的藩镇不是安史旧部,就是郭、李部属。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与士族和庶族的斗争相关联。就总的趋势来说,是士族与庶族的合流,形成势官地主阶层,它在宋代称为“形势户”。由于唐朝廷还能确保江、巴蜀的财赋收入,又由于藩镇间势力不相上下,各镇内部矛盾更为复杂,各种矛盾交相制约,唐朝的统一局面就靠这些条件得以苟延残喘。唐末民乱打破了这种沉的局面。“朱门甲第无一半”,“天街尽踏公卿骨”,士族和庶族显贵结合而成的势官地主势力受到惨重的打击。在黄巢之乱军过程中,新藩镇灭了旧藩镇,藩镇之间相对平衡被完全打破。唐朝不但失去了江淮、巴蜀的财赋收入,而且内部矛盾重重,仰鼻息于强藩,受他们的操纵控制。这样,半割据转为割据之局,徒有其名的大唐帝国终于覆灭,出现了大的局面。然而,也恰恰在这时,出现了新的生机。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发展,又是由长期僵持之局转向统一局面的过渡时期。它是封建军阀称王称帝的年代,藩镇和帝王是一体之人。他们的出身比唐代藩镇还要“等而下之”;朱温(全忠)、王建出身流氓,李存勗出身沙陀族,而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都是出身卑下、连姓氏都没有的沙陀军人,郭威是黥面皇帝,高季昌是家奴封王,钱镠家族找祖宗找到了家奴出身的唐朝功臣钱九陇,杨行密出身走卒,李是流浪孤儿,王潮兄弟出身农家,南汉刘氏是波斯商人后裔。所以到了赵匡胤建宋称帝,把例行使用的古代祭器俎豆之类废掉,公然说:“吾祖先岂识此乎!”至于文人,虽也有极少数士族遺孽和相当数量进士出身的人物,但他们并非凭借门第或者科举而致位卿相,只不过是投靠藩镇,屈居幕僚,随着镇帅升为天子,他们也就攀龙而跻卿相;而且,即使他们位居宰辅,也只能看武夫脸色、听将帅驱呵,保其禄位而已。所以,五代十国的社会基础与唐朝是颇有差异的,就是说,它改变了唐代士族与庶族新贵合流为势官地主的状态,此后的势官地主又是另一代新人了:在五代是挥舞长枪大戟的武人和听其支配的官僚,在宋代则又是以科举出身的士人为主了。五代是封建时代中原地区出现的时间最短的割据时期,也是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次割据。三国时期如果从公元190年董卓之乱算起,至公元279年西晋灭吴,历时89年。“十六国”和南北朝自公元304年西晋灭亡,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完成统一,历时将近300年。五代自公元907年后梁建国,至公元960年北宋代后周,共54年,这只是中原王朝的更替,如果下推至公元979年宋灭北汉,完成中原地区的统一,也仅73年。而且,五代十国之后,的边疆仍出现割据的局面。此后又有辽、宋对峙和宋、金对峙,但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几个时期是不同的。辽宋对峙,可以说是由辽和宋分统一了边疆和中原,虽然同时也存在西夏、大理以及回纥、吐蕃,这类情况在历史上的统一诸朝中,几乎都有。至于宋、金对峙,确乎有些像南北朝,但是,无论十六国和南北朝都是中原地区自行,形成割据。建立割据的内迁民族,都是迁入较久,并且是在中原“创业”“建国”的,匈奴、鲜卑、氐、羌、羯,都是如此。金过则不然,它是女真族于建立之后,入住中原。所以,两个“南北朝”,貌似而神异。五代历时最短,而且从此中原地区自身不再。所以,五代王朝像走马灯似的更换,藩镇们的财富更是朝夕易主、瞬息转手,封建秩序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物极必反,统一代替了割据,而中原地区自行割据之局从此基本上不复见于历史。
五代十国,是一个以“混乱无序”著称的大时期。1、五代。唐朝灭亡后,仅中原地区依次定都的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所谓“五代”,始于公元907年,即唐天佑四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李祝禅让;终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接受周恭帝禅让。谁也没想到,短短53年。中原地区就有五个依次更替,实在是历史上的奇观。2、十国。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有五代粉墨登场,周边疆域也没闲着。诸如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国,被后来的史学家们统称为“十国”。不难想象,当时的神州大地,战乱纷起、生灵涂炭,大国钩心斗角、效果朝不保夕,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乱世。3、起因。“五代十国”之乱,源于唐朝的藩镇割据政策。由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在边疆拱卫中原,虽然是唐玄宗用来抵御外族侵犯的良策,但是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唐朝后期,节度使监管民政和财政,形成了可与朝廷抗衡的割据势力,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再加上王仙芝和黄巢先后发动的农民起义,是唐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总之,“五代十国”是一个“礼乐崩坏、崇尚武力”的乱世,这个时期的混乱,甚至让大多数史学家都感到头疼。所以大多数资料介绍都是一笔带过,就是因为: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