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分两个等级,即上三旗,分别为:正黄、镶黄、正白,一般是皇帝自己亲自管理;其余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则为下五旗,一般为各位王爷、贝勒、贝子、公爵等领导。清太宗皇太极时,皇太极亲自管理正黄、镶黄两旗;睿亲王多尔衮管理正白旗;礼亲善管理正红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管理镶蓝旗;豫亲王多铎管理镶白旗;庄亲王博果铎管理镶红旗;正蓝旗原属莽古尔泰,后来归皇太极接管,归属肃亲王豪格。由上可见,清朝的八旗排名应该是:正黄、镶黄、正白、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其中最尊贵得应该是正黄、镶黄两旗,考虑到正黄旗是最先的四旗之一,镶黄旗为后来扩充的后四旗之一,所以,八旗中最尊贵当属正黄旗。
八旗分两个等级,即上三旗,分别为:正黄、镶黄、正白,一般是皇帝自己亲自管理;其余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则为下五旗,一般为各位王爷、贝勒、贝子、公爵等领导。清朝的八旗排名应该是:正黄、镶黄、正白、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其中最尊贵得应该是正黄、镶黄两旗,考虑到正黄旗是最先的四旗之一,镶黄旗为后来扩充的后四旗之一,所以,八旗中最尊贵当属正黄旗。
钮钴禄氏的拼音是[niǔ hù lù shì]。钮祜禄氏(转写:niuhuru hala ),满族姓氏,亦写做“钮祜鲁氏”。满族八大姓之一。 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钮钴禄氏代表人物:和珅、孝圣宪皇后、慈安太后等。
大家看清朝剧,经常会出来一个词,叫八旗。清朝初年,就是吹八旗多么厉害。到了晚清,就说八旗子弟多么。清朝落后,责任就在八旗子弟身上。这其中的东西,脑洞老师就不讲了。今天主要讲一下这个八旗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要追溯到努尔哈赤这个人。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也就是现在辽宁省抚顺市的某个疙瘩地方。家里是满族的一个酋长。后来他的外祖父叛乱,就被明朝的万历皇帝派名将李成梁一锅端了。努尔哈赤也被抓住了,但奇怪的是被李成梁的老婆给放了。理由是努尔哈赤仪表不凡。这里面的故事着实让脑洞老师想了很久。 努尔哈赤的一家算是被族灭了。接下来的故事比较老套,什么努尔哈赤靠祖下传下来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的女真各部并最终建立后金。好了,该说说旗的事情了。其实,这个旗跟打猎有关系。满清人的主要社会活动就是打猎。一到打猎的时候,各族各寨出兵。怎么统一指挥呢?当时就有一个方法,就是十个人一组,从中选一个人当统领发一支箭。这个跟突厥的习俗有关。突厥以前分十部落,每个部落由可汗发一根金箭矢,设为十箭设。到时组织活动,比如到中原打个劫什么的,就拿着箭来调兵。 满清人的这个十人一组一人为首可以称为十人长。满清人称为牛禄额真。牛录是满语箭的意思,额真就是老大的意思。一开始,努尔哈赤的手下也就是牛录额真这个级别。翻看一下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记录。比如万历十三年二月,努尔哈赤带着披甲兵二十五个,士卒五十个攻打哲陈部的界凡城。四月,带着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又去征哲陈部。可见,一开始就是小本买卖,很容易一下把本钱打光了。但努尔哈赤这个人确实有点军事才能,没事喜欢读《三国演义》。他知道自己本钱少,所以从来不分兵。是谓:“但管他几十路来,我就是一路去。” 到了后面,努尔哈赤发大了。兵马多了起来,努尔哈赤把手下的牛录额真进行扩编,一个人可以管三百人。又在上面增加旗的编制,根据颜色不用建了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这是1601年的时候。所以,一开始只有四旗。又过了十三年,到了1614年。再次扩编,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时努尔哈赤有多少人呢?当时的编制是这样的,三百人为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这个固山就是旗的意思。可见,一旗是7500人。八旗是六万人。 最后来点小知识。1.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这三旗是没有旗主的,归皇帝亲自统率。2.旗中不单只有满人,后面又加入蒙古人,汉人。所以旗内分为三部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3.下五旗的人是可以换户口进入上一旗的。比如皇后如果出身下五旗,就有可能换到上三旗里去。像慈禧本来是镶蓝旗,最后提拔到镶黄旗。这种情况称为抬旗。 4.一些有名的旗人:老舍先生是正红旗,和珅也是正红旗。曹雪芹是正白旗,侯宝林是镶蓝旗。金庸,王朔祖上都是旗人。5.八旗在京城驻地比较固定,如下图,据说是按照五行相克原理,因为动物们都不许成精 ,所以就不介绍这个原理了。 下面再给大家聊聊,清朝灭亡之后,八旗的大佬,也就是王爷们去了哪里。1.礼亲王这是铁帽子王的第一位,第一代礼亲王叫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军功很大,声望也很高,正因为这样,天天被皇太极打压,没事拎过去骂两句。当然,骂归骂,铁帽子王还是有的。他的礼亲王传到清末时已经是十二世,继承人叫世铎。这位王爷是最没有架子的,李莲英见到他,给他下跪,他竟然还回跪还礼,这就闹笑话了,王爷还向一个奴才跪礼。他死之后,儿子诚厚成了新时代的礼亲王。住在蓝靛厂,据说平时喜欢养一些虫子、刺猬、猫头鹰什么的,是个动物爱好学家。人家背后称他疯王爷。诚厚在1917也死了,此后传给了诚堃,1929年传给了濬铭。濬铭算是正儿八经最后一代礼亲王。这个时候,他们的礼亲王府已经在二年前卖了,王府当了学校的宿舍。家族算是败了。诚厚的另一个儿子毓鋆在1948年去了,后面在教国学,在2008年去世,享年103岁。 2.睿亲王这一脉的开山祖师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曾经的摄政王。只是后面被了,到了乾隆年间才算,而他的睿亲王职称由另一位王爷多铎的后人继承。到了清亡的时候,睿亲王是魁斌,他是1915年去世的,死时不过五十岁,大概也是清亡把他气坏了。他死后,儿子中铨接班。以外,他还有一个儿子叫中铭。这两位可以说是败家比较努力了。其父死了之后,花天酒地,家里每个房间都装,家有汽车两辆,马车八辆。没事还经常到天津去赌一赌。没数年,钱就花光了,接下来只好卖家产,卖了三四年,家中的古董也卖光了。当时古董可不像现在值钱,满北京的王公贵族都在卖古董,出货量大,自然卖不上价。所以卖了数年,又没钱了,怎么办?卖房子,把名下的近千间房子卖掉,这要不卖,放到现在也是首富了。卖了房子后就开始卖地,大甩卖,一亩地块儿八毛的就卖了。最后怎么着呢?睿亲王中铨做起了摸金校尉,当然,他挖的不是别人的坟,而是自己家的,想把祖宗的陪葬品弄出来花花,结果被发现,坐了七年牢。在1939年去世。也算最悲剧的铁帽子王爷了。他的侄辈则在街头摆个小摊过点日子。这一家也算是败了。3.豫亲王第一代是多铎,最后一代是端镇。这一家也走了卖房子的路子,把当时的王府卖给了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去修协和医院。传说卖房子时,豫亲王一家也不知道祖先在地底下埋了大量的银子。结果这个银子被协和医院挖到了,银子远超卖房的价格。协和医院就用这个银子购买最先进的设备,使协和医院成为了最先进的综合大医院。此外,这一家也干过迁移祖坟的事情,对外宣称给祖宗换个地方,其用意大家懂的。这一折腾,豫亲王这一王族当然也不存在了。4.庆亲王奕劻这位庆亲王在清朝时只有一位,就是奕劻,他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在慈禧六十年大寿时被封为亲王。四年后,因在戊戌中支持了慈禧,他的庆亲王升级为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不必降级。这位仁兄在清朝时候捞足了钱,又因为大力推荐了袁世凯,被满清的这些王爷骂为“贼子”,满清灭亡之后,他带着巨额财产到天津当寓公。于1917年去世,他的一生倒是没吃过什么苦。儿子有三位,最有名的叫载振,是末代庆亲王。载振还算有能力的人,在天津做一些投资,开旅店办公司还炒股。也算是有收入的。不过,实在是家里人太多,大小老婆一堆,还集体抽,又赶上抗战社会动荡 ,公司也倒闭了,最终还是走上了卖家产度日的路子,最终在1948年病死在天津。而他的兄弟败家败得更早,清朝亡了不到十多年,就卖房卖地破产了。子侄靠捡垃圾跟亲戚接济过日子。至于庆王府,则在抗战时,卖给了日伪,抗战胜利,当然就是上交国家了。 5.郑亲王首任叫济尔哈朗,其父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最后一任叫昭煦,这一位到了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也只好卖起了祖房,先把郑亲王府祠堂给卖了,后面又把郑亲王府作抵押借了洋人十万块。最后无力偿还,由当时的大学出面,替他还钱,郑亲王府改成校舍,而郑亲王昭煦被聘为校董,算是拿上了铁饭碗。不过,死工资显然不够用。后面有人盗挖郑亲王祖墓,一查这位盗墓贼就是郑亲王的本家。开始挖祖坟了,郑亲王这一脉当然也败家了。 肃亲王第一代是豪格,最后一代是善耆。善耆这个人可以说是保皇派,复辟,满蒙事件都有他的影子,他也是川岛芳子的父亲。其后人有留在的,也有出国英法的,但最多的是去了日本。 7.出过光绪、宣统两位皇帝的醇亲王府,其王府在解放后出售,但因为花费不似其它家,又比较低调,不参与复辟等事情 ,所以境况较好。最后一任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任办了一所学校,其后人也多从事教育事业。也算是完成了从皇族到国民的转型。(此照片非王爷)8.末代克勤郡王宴森挥霍完家产后,到街上当车夫,也算自食其力,人称车王。9.顺承郡王,最后的顺承郡王叫文葵。六岁时顶岗成为郡王。长大后,清朝就完了,他还是有点想法的,想从军。到东北学过军事,后来在溥仪的伪里当军官。但去了发现不过是日本人的工具,于是心灰意冷,辞职回家过上隐居的生活,以画画写字为生,一直到1992年去世。而他的王府早在张作霖进京那一年被张作霖半买半抢弄走了。10.末代怡亲王毓麒,父亲因为支持义和团,在八国联军时家里被洗劫过。家族财产缩水严重。他本人花钱也是大手大脚,吃饭总抢着买单,骑自行车出去,经常丢,丢了也无所谓再买一个,后面就破产了,好在喜欢京剧,是个超级票友,靠这个在戏班跑跑龙套,管管道具,总算不至饿肚子。 11.末代和硕恭亲王溥伟,复辟派。原本是光绪的接班人,最终被弃用。日本人用他来诱使溥仪,安排他在东北祭祖,逼溥仪到东北当伪皇帝,也因此受溥仪猜忌受打压,最终贫病猝死于东北的一个旅店。 末代庄亲王溥绪,他们家的庄王府在1914年就由他父亲载功卖给了军阀李纯。为了得到传说中的银子,李纯把这个院子拆了,不过未见任何银子。而溥绪这个人能唱戏,还能编剧本,后成为著名的京剧剧作家,但晚年比较凄凉,靠朋友接济过日子。这就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的最后背影。这还是家有底的,没有底的一些清朝贵族就更麻烦了。很多沦为苦力甚至乞丐。当然,也有一些靠自己努力开创新生活的。比如著名的启功,他是雍正的九代孙,他不愿人家称他的原姓爱新觉罗,而称自己为启动,就是希望跟过去告别,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打开脑洞看历史。
借这个机会我们就来好好的讲一下历史中的满清八旗制度,虽然有不少人对八旗制度都早有耳闻,但想必很多人对真正的八旗制度都是半知半解的,所以这个时候好好的讲一下八旗制度就很有必要了。八旗制度的开创者是满清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他原本是依附在明帝国部下的女真人,因为凭借着和明朝名将李成梁亲密的关系,慢慢的将自己的部落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了滔天之势,努尔哈赤慢慢的统合了女真各部,为了将各部落的力量凝聚起来,所以他开创了旗制,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四个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后来努尔哈赤的势力越来越庞大,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他将四旗发展成了八旗,在原本四种颜色的旗上镶上边,分别成为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努尔哈赤的势力在壮大之后,他以及他的儿子皇太极不甘于现状,所以他们又往大草原方向收服了蒙古人,由此后金的部下又新增了蒙八旗。后来因为和明朝的作战中不断收服汉人士兵以及劫掠汉人百姓,这些汉人在后金的部下慢慢发展壮大,最终又成为了我们所说的汉八旗。无论是满八旗、蒙八旗、还是汉八旗,都是由一个最基本的单位支撑起来的,这个基本的单位就是牛录,牛录可以说是一个村落,也可以说是一支队伍。为了方便管理,努尔哈赤开始将分散而居的女真人编为一个个的牛录,每个牛录有300户人家,由此就构建成了后金最基本的管理单位,人们依牛录而居,所以在平常的时候牛录是村落状态的。但是在战争期间就不一样了,每一户人家都要抽调出一位壮丁充入军中,以备行军打仗,所以说,牛录在是一个村落的同时它还是一支队伍,一个牛录中的壮丁被集合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很强的队伍,战力非常惊人。八旗中的每一个旗都会分配有数量不一的牛录,其中女真人的八旗被分配到的牛录最为众多,有整整四百来个,蒙古人的牛录则有七十多个,汉人的牛录最少,只有十六个。这三个不同的民族有着整整24个旗,全部的牛录加起来也仅仅只有400来个,正是凭借着这400来个牛录,晚清才能趁着中原王朝内乱,最终趁虚而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满清王朝。八旗制度说完了,现在我们回归正题说一下吴京所在的正白旗,正白旗是满清的上三旗之一,是直接归属晚清皇帝掌管的旗,多尔衮之前的正白旗并不包含在皇帝的掌管内。当时的正白旗和其他的旗一样游离在权力的边缘,在皇太极死后他留下了他的几个儿子,其中最有作为、年龄最大的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他在皇太极死后掌管了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掌管了娘家的正蓝旗,是最有希望接替大汗之位的人。当时作为正白旗之主的多尔衮为了抢夺权力,所以他通过各种明争暗斗击溃了豪格,多尔衮虽然击溃了豪格,但他却不敢以大汗自寄,因为在和豪格斗争的过程中,他见识到了正黄旗和镶黄旗两道旗的强大势力。所以多尔衮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从皇太极的儿子中挑选出了一个年纪非常幼小的王子接替了大汗之位,此人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顺治。多尔衮带领着后金攻入了关内,并最终将他一手扶持的顺治推上了皇位,使顺治成为了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因为多尔衮的权势滔天,所以他受到了顺治皇帝的忌恨,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下令对多尔衮鞭尸,并对多尔衮的亲信展开了清洗,最终将正白旗收归了自己的麾下,也因此正白旗正式成为了上三旗上一。清朝的皇帝挑选侍卫都是从上三旗中挑选出来的,他们会从上三旗中挑选出一些武艺高强的人护卫在他们身边,所以满清的上三旗在很多时候就出现了许多的武学世家。虽然侍卫这个名头说的不好听,但在清朝却代表着非常巨大的权势,皇帝的侍卫在很多时候甚至比一些朝廷命官还要受到皇帝的重视,就连我们历史中大名鼎鼎的贪官和珅也是从乾隆皇帝手下的侍卫出身的。据吴京自称,他的家族中就曾经出现过几位武状元,他甚至有一个祖上因为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而被赐予了一块御赐的牌匾,在当时风光一时无两,正因此吴京的家族中保持了非常良好的练武习惯,在他小的时候,更被父亲送到了武术学校学习,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代武打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