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
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
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
”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
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
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
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
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
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
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
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
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
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
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
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
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
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
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
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说影响的话,不会有直接影响。因为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主要是拉丁美洲秘鲁近海岸附近的海水水温异常,但其后续的一系列影响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异常,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如蝴蝶效应。 关于08年雪灾成因有不同说法 一为拉尼娜。
对于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从气象学角度讲,2020年应该是拉尼娜年,因为拉尼拉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都会给热带海洋温度带来剧烈变化,拉尼娜变冷,而厄尔尼诺变暖,从而影响大陆气候。从2020年秋冬两季气候情况看是较往年明显偏低,故应是拉尼娜年。
6月5日,在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周兵介绍,据不完全资料统计,5月第1至5候尼诺3.4区海表温度指数分别为0.2℃、0.1℃、-0.3℃、-0.3℃、-0.3℃,维持中性偏冷状态。可以预计5月厄尔尼诺即将结束,成为1951年以来最弱的厄尔尼诺事件。上图中可以看出,东太平洋水温从4月30日开始下拐,经过5个候(25天),3.4区海表温度下降到—0.5°C,事实上,5月28日,已达到“拉尼娜”值,由于时间还短,得要持续5个月才能认定一次“拉尼娜”的发生。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为什么变化这么快?在4月份国家气象局发布会上报告,自去年11份以来,连续5个月海表温度高于0.5°C,又一次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仅一个月后,就转为“拉尼娜”值。这种诡异的变化,可能与近期的东南信风强势有关。上图可以看出,南美州厄瓜多尔这一带海表温度受东南信风影响,驱动赤道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的强弱会影响厄瓜多尔一带表层海水存量,过于强盛时,表层海水存量少,压力降低,引发深层海水上翻,导致这里的海表温度下降,接近“拉尼娜”值。如果从我国近期天气现象观察,南方前汛期雨少,而西南季风强势爆发后,南水雨水非常多,降水强度非常大,多地出现罕见的大暴雨。而西南季风恰恰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来,那么西南季风强弱与东南信风有关,所以说西南季风的强势背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支撑。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后,南半球东南信风有逐渐增强的变化规律。经过2019、2020两年的厄尔尼诺,东太平洋水温一直处于”发烧“状态,那么5月底海表温度一直打到”拉尼娜“值,短时间内转为”厄尔尼诺“值不会那么容易,有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坚持5个月以上,一次“拉尼娜”就会发生了,而今年这个概率偏高。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从南方前汛期少雨近期突然增多来看,这恰恰是“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的天气表现,前汛期受厄尔尼诺影响,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受其压制,影响我国的台风偏少,仅有的1号台风”黄蜂“还晚来了二个多月。进入6月份以来,东太平洋水温偏低,西北太平洋海温呈“跷跷板”效应,海温要升高,届时水汽活跃,台风增多,由于大气与海洋相互耦合作用,传导要慢一些,到了我国气候往后推迟二个月左右,北方地区夏秋季多雨,东北地区积温要增加,生长期偏长,这有利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可能是一个丰收年。8月份台风要有”扎堆“现象,会有更多台风生成并登陆,台风带来的降水黄淮一带有可能产生涝灾。雨带北移时间偏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影响,出现伏旱的概率偏高,西部地区降水增多。冬季寒流爆发次数增多,会出现寒冷和暴风雪天气,南方雪灾的概率偏高。总之东太平洋水温的降低,一定会波及到太平洋西岸的我国,大气环流重新调整,对我国气候影响非常大,在此期间,极端天气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