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一是人种相同。白人,而且美国的白人几乎都来自欧洲(西欧),特别是英国移民的后代,就象祖宗和孙子一样,相同的血源和人种紧紧地把美英联系在一起。二是信仰和文化相同。英美几乎所有人都信,两个国家都同属西方文化,爱好、兴趣、追求、等几乎相同。三是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相同。同属资本主义社会,有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四是同属一、二战战胜国,两国无利害,或两国没有大的利害,英国心甘情愿当美国小弟,美国不遗余力地支持和保护英国。
五是英美是战略盟国,同属北约组织,同时美英在世界上树敌较多,他们当然知道联手的意义。事实上英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相互无原则的互相支持,从不管正义和对错,在外交上统一口径,在军事上统一行动,只要美国反对的,英国就跟着反对,只要美国说打谁,英国就跟着美国打谁,这已成为两国不争的事实。英美关系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们既得的利益不受侵害。谢谢!
欧洲——主要是指西欧,现在有42个国家,其中有10个国家还存在王室,包括英国、卢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麦、荷兰、比利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这些国家里除了英国、西班牙、瑞典等国的国土和实力比较强大外,其他基本都是小国或微型国家,比如摩纳哥、列支敦士登。
这些到了现代还存留王室的国家几乎都施行的君主立体,君主成了吉祥物一样的存在,不直接干涉政治,可以把这些王室的存续看成是旧势力与新势力的一种妥协,或者该说旧势力在无可抵抗下主动拥抱新时代。
(路易十六和王后)
没这么做的王室,比如法国王室下场非常凄惨,被时代的巨轮碾碎了。而且还是被碾碎了两次。法国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波旁王朝,末代王国路易十六,王后是著名的玛丽·安托瓦内特,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为代表的法国王室面对革命的浪潮,想要力挽狂澜,结果是夫妻双双上了断头台。
实际上路易十六本人来说并不算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喜欢五金制作,有点像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沉迷于爱好,无心公务,还管不了肆意挥霍的老婆孩子。
波旁王朝终结后,接下来就是以革命党上台却怀揣着逆潮流皇帝梦的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一世流放圣赫勒拿岛后被毒死了,继位的拿破仑二世从没正式登基过,所以留了一条命。
之后波旁王朝复辟,历经三任国王,直到1848年。法兰西人厌烦了这些来来去去的国王,从1789年大革命爆发到1848年,短短不到六十年,法兰西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期间就从来没消停过,不断的革命,不断的路线争斗(包括君主立宪派、共和派和派)。
所以法国最后选择的道路是各种路线全都试过一遍后,民心所向,法国人不想要国王。
(德皇威廉二世)
而德国王室的废除则和法国完全不同。德国最后一个王朝是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是威廉二世,这位皇帝其实非常英明,就是身体不好,出生时胎位不正导致患上了厄尔布氏症,我觉得他的身体状况与他最后的选择也有关系。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非常尽忠职守,发展经济,扩展德意志的版图,与法国、英国在欧陆和海外争夺利益,导致欧洲几个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一战爆发。
如果一战的进展有利于德国,那么王朝统治自然不会动摇,但是事实刚好相反,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为首的同盟国斗不过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等为首的协约国,局势失控下总要有负起责任或背黑锅的,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此时的最高领导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与此同时,德国国内局势不稳也爆发了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威廉二世选择了主动退位,并且干脆利落的离开德国,选择移居到了荷兰,平安的度过了后半生。
英国王室面临的情况其实和法国、德国差不多,但是有一点,英国爆发革命的时间远比法国和德国早。英国17世纪就曾经爆发过两次内战,内战中的斯图亚特王朝曾经被拉下过国王宝座,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还把查理一世头给砍了,之后成立了军。这种军事没持续多久就被,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了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王室看情况不对,断头台上的查理一世还在眼前晃悠,二话不说就签下了限制王室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之后的年岁里,一方面英国王室从这里以后权力就不大了,另一方面英国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国力强盛,自然矛盾就少了,再加上几次大战都是胜利方,王室也就延续了下来。
英国建国500年。
英国可以追溯到史前不列颠时期,举世闻名的巨石阵则出现于公元前三千年到一千年间,那时已经是岛上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了。一般相信,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于16世纪,在此之前,已具备雏形。英帝国曾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亦是最强大的帝国),全盛期最大领土面积为3370万平方公里。统治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原因很简单,以英国的实力不能再维持这个巨大的殖民地帝国了。
第一,二战以后,各殖民地相继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在二战之中损耗了大量国力,在这个时候没有能力进行弹压。所以不得不允许殖民地先后独立。以印度这个对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为例。根据甘地的说法,他和英国在二战爆发之后达成过一个协议,以支持英国的战争需求为条件,换取印度在二战之后的独立。不过,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并没有信守诺言。甘地因此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由于无力弹压,因此推出了蒙巴顿计划,将印度次大陆殖民地拆分成了两个国家,也就是以信仰为主的巴基斯坦和以印度教信仰为主的印度。前者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后来,印度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孟加拉国独立以削弱巴基斯坦。
第二,以英国移民为主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不再沿用殖民地管理模式,逐步转型成为普通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居民和英国人本质上同属一个民族,所以没有民族独立的需求,不过也有强化对本地事务权利的诉求。英国因此让这些国家逐步转型。但是这些国家和英国依然有密切联系。他们的国家元首名义上还是英国女王。这些国家也是英国,后来组建的英联邦的成员。英联邦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英国是该组织的核心成员。其他成员都是英国历史上的殖民地。英国给予这些国家居民,前往英国入境,旅游留学和工作的便利。在移民的时候有一定的优先权。在经贸领域也有一些合作协议。
以上是英属殖民地转型的两种主要。本质上说,维持英国巨大的殖民地需要很大的军事力量投入,而二次大战之后,英国国力极度衰落,已经不足以支持。所以英国在当时只能允许殖民地独立,或者转型成为普通国家。不过英国人依然通过英联邦组织这样一个机构来延续自己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联系。
谈到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历史上了。1946年了,世界杯之父儒勒斯·雷米特为英伦三岛争取到了四个足协加入到了FIFA,并且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这四个足协至今拥有独立参加世界杯的资格。这四个足协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
他们作为独立的足协在国际足联注册,各自拥有自己的队旗,代表各自地区参赛。英格兰的队旗是白底的红十字旗帜。而苏格兰是一个叉,拥有贝尔的红龙威尔士的队旗则是一条龙。本届世界杯,这四个球队只有英格兰闯入到了世界杯决赛圈。
不过这样的划分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很多球员因为自己不是英格兰人,而一直无法参加世界杯。之前著名的代表就是曼联的吉格斯,作为威尔士足球的领军者,吉格斯的足球技艺不用多说,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划分而一直无缘世界杯。今年的威尔士人贝尔也同样如此,大圣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代表英格兰出战,无奈威尔士足球水平有限,大圣也将无缘明年的世界杯。
对了,说到英伦三岛四个足协,这就衍生出了另外一个问题。FIFA比赛是以各个国家的足协为单位来组织参赛,例如就有足协以及中华台北足协,情况和英格兰有些相似。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足球叫英格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