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雍正是否正篡位的问题,其实焦点就在于康熙“传位遗诏”上。究竟有无遗诏,遗诏是真是假,直接关系到雍正究竟通过何种途径登基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本人头条号原创文章雍正究竟有没有篡位?他自己用四个字回答,被后人奉为经典 )
作为发明恐怖暗器“血滴子”的嫌疑人,雍正身上脏水太多,一贯被怀疑是篡改康熙遗诏的黑手。比如将“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还有就是“传位于胤祯”改成“传位于胤禛”等等。由于遗诏除了汉文版本外,还需同时有满文版本,因此这样的篡改纯属无稽之谈。
第一个问题,康熙传位之时,究竟有无遗诏?答案是没有。这一点,是雍正自己提出来、并且他儿子乾隆也认可的。
根据《雍正实录》的记载,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召集大清国班子全体成员开会,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段话明面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康熙确实传位于雍正;第二,是在“仓猝之间”,通过“一言”(口诏)完成了传位的流程。 由此可以推断出第三层含义,就是雍正即位之时,现场并未出现康熙传位遗诏。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如今清宫档案中的那份“传位遗诏”,究竟是何来历呢?
一般存在以下四种可能:
1、此遗诏确实由康熙亲自准备,并且确实传位雍正,但由于康熙藏东西的能力太过逆天,“仓猝之间”找不到了,事后才被发现;
2、康熙确实准备了传位遗诏,但并非传位雍正,“仓猝之间”被雍正先派人取走,事后将之销毁,并置换成如今这份遗诏;
3、康熙并未准备传位遗诏,但确实传位雍正,“仓猝之间”已经无法亲自书写,只能口诏,事后雍正补写了这份遗诏;
4、康熙并未准备传位遗诏,也非传位雍正,“仓猝之间”雍正通过某些手段控制了大局,强行篡位,事后补写。
第1、3两种情况对雍正有利,第2、4则对他不利,小编个人观点,先排除1跟2,因为实在太过扯淡。
根据史书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丑时(1-3点)康熙病危,到戌时(19-21点)宾天,中间相隔长达十多个小时,哪怕是胤禛尚未从南郊赶回来之前的寅时(3-5点),康熙宣布了口诏,当中也有足足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事先真的备有遗诏,那么康熙既然能够口诏,就完全可以多说一句,遗诏藏在哪里,然后命人去取就行了。至于胤禛提前掉包,好吧,如果他真的像影视剧演的那样有此等通天本领,又何必多费周章,干脆早点康熙得了。
基本上可以判定,康熙并未准备或者说来不及准备传位遗诏,如今清宫档案中的“遗诏”,属于雍正事后补写。
那么问题只剩下最后一个,康熙的口诏是否真的传位雍正。
刚才已经说过了,从康熙病重到宾天,中间差不多有将近18个小时的时间。而康熙的口诏是在最初的两个小时内就宣布的。当时在场的人员有参与了夺嫡的几乎所有皇子(除了被禁锢的大阿哥、废太子以及领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胤禵),以及见证人国舅爷隆科多。
由于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手握重兵,支持第4点看法的人往往认为是通过他武力包围畅春园,迫使在场众人接受雍正继位的结局。其实,九门提督的职责主要是守城门与缉捕犯罪分子,在未经皇帝许可的前提下,根本无法带一兵一卒到内宫之中。因此,隆科多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京城稳定。而且,如果他真的是所谓“托孤大臣”,只要托的对象是康熙的亲儿子就行了,后来也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没必要一定是拥戴胤禛。
真正能掌控禁宫武力的关键人物是“领侍卫内大臣”,此职务除非是权臣,否则在正常情况下必定由皇帝最心腹之人担任。那么康熙晚年担任这一职务的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皇四子胤禛。
再结合康熙临终前一年内,将一般需要由皇帝亲自主持或者太子代为主持的祭天、祭祖大典都交由胤禛去主持这件事来看,储君的身份已然呼之欲出。
试想一下,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边儿子众多,个个心怀叵测。老人选择将最重要的生命安全问题托付给其中一个儿子,然后把代表皇帝身份的重要活动也交给这个儿子来主持,然后却决定将继承权交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儿子,这合理吗?
如果康熙只是需要胤禛替胤禵控制局面的话,那么他必然会提前召回胤禵。当时青藏局势已经稳定,根本不需要胤禵坐镇,换年羹尧过去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康熙传位胤禵是不可能的。其实在最后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朝野对于胤禛将要继位早已心知肚明。
除了在场亲自聆听康熙的口诏外,解释雍正合法继位的唯一路径,只剩下四个字——秘密立储。
在两废太子之后,康熙实际上已经抛弃了自己最初的两条原则,即“立嫡不立贤”与“公开立储”。 如何能确保胤礽故事不再重演,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公开立储,即实行秘密立储。
只可惜,由于过分自信或是不敢相信他人,康熙在保密尺度上把控过严,导致在其生命最后时刻,这项工作意外脱轨了。最终雍正虽然得以登基,却从此饱受困扰,这也是近三百来这桩满清第一谜案的根源所在。
故而,雍正在继位之初,就迫不及待地颁布了正式的“秘密立储”制度。其目的除了消弭将来可能面临的隐患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要告诉大家,康熙生前已经在“秘密立储”,而“人品贵重”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正是被“秘密”了的那个人。
正史和野史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可不可信依赖于自己的对某段历史的理解,具体阐述如下:
正史不一定都是事实,这才留给后人研究的空间正史不管是私人修订还是官方撰写,肯定有遗漏或是刻意隐瞒的现象。这就需要后人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读史书,尽自己所能去伪存真。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史书都被写成了无可反驳的事实,那也将有很多领域失去了研究和学习的空间。所以,判断历史真伪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二十四史》照片)
1、对比不同史书记载的差异
如果研究两汉历史,《史记》和《汉书》都是第一参考资料。虽然《汉书》原文抄录了很多《史记》的内容,可两部史书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有差异。那么,比较这种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便非常有意思。
《史记》在描述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记载了一件很“不靠谱”的事儿。汉武帝建元二年(刘彻即位第二年),刘安入朝遇到了老朋友田蚡。田蚡也不知道哪个筋错乱了竟然和他说:“你是高帝的孙子,如今天子没有儿子,等天子去世,你不就能继承大统了吗?”
田蚡和刘安的对话实在太不可信。汉武帝当时才17岁,田蚡怎么知道他以后没有儿子?另外,他还是汉武帝的亲舅舅,他能担任太尉一职也是因为有这层关系。怎么能这样胳膊肘往外拐呢?
(《史记》照片)
可能班固在写《汉书》时也觉得这地方太不符合常理,于是在接下来的记载中,便与《史记》出现了差异。
《史记》这样写: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
《汉书》这样写: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宝赂。其群臣宾客,江淮间多轻薄,以厉王迁死感激安。
《史记》的这种写法突出了刘安主动谋反的野心,而《汉书》的写法则是把事情推脱为其宾客的怂恿(利用其父淮南厉王刘长被汉文帝发配蜀地饿死一事激怒刘安)。
另外,司马迁真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吗?他与刘安算得上同时代的人,刘安谋反一事的诸多细节想必也知道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不可以都如实的写出来,如果不能,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一些显而易见的漏洞或是线索可能就会引起后代史官的兴趣,寻根探源。
所以,通过比较两部史书的差异,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安谋反一事存在很大的疑点。
(《汉书》图片)
2、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物传记中的描述差异
对于纪传体的史书,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如果细分起来,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不同的史料来源,史官照单全记,供后人参考。比如说子婴的身世,《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他是秦始皇的孙子,可在《史记·李斯列传》里他又成了秦始皇的弟弟。所以直到今天,子婴到底是“谁”也没有个明确的结论。
第二,史官的失误。在《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里,孙权先率军攻打合肥,然后进行的赤壁之战。然而在《三国志·孙权传》的记载里,赤壁之战先进行,然后才是孙权攻打合肥。当裴松之为此处做注时也特意声明:《武帝纪》里的记载有误,应以《孙权传》的说法为主。
所以,读纪传体的史书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对比,往往会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找到蛛丝马迹。
(《三国志》图片)
野史可能是假的,可产生它的“土壤”一定是真的所谓的野史大多存在于小说、戏曲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也包括某些文人平时记载的一些杂文趣事。如果仅从事情本身的真实性来讲,可能多数都存在艺术加工和想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假故事”呢?产生“假故事”背后的“土壤”一定是真实的。
“烛影斧声”是宋朝最大的疑案,它最早的出处便是文莹和尚写的《续香山野录》,一部野史著作。可以说,如果没有这部著作里的记载,赵匡胤就是正常死亡。毕竟,在一千多年前人能活到50岁已经不算小了。东汉从汉章帝开始,帝王二、三十岁就驾崩的有好几个。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烛影斧声”这样的故事呢?因为赵光义在即位后做了四件有违常理的事:
第一,改元不逾年。新帝即位一般要在第二年才改年号,而赵光义即位时离第二年仅有几天了,他连这几天都等不及,迫不及待地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
第二,不按礼制下葬宋皇后。宋皇后去世后,赵光义只将她按普通妃嫔下葬,且不能进皇陵和太庙。
第三,逼迫赵德昭。赵德昭的有很大的疑点,到底是不是赵光义的逼迫还有争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赵光义始终忌惮他的存在。毕竟,他是赵匡胤现存的长子。
第四,贬谪赵廷美。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如果驾崩应该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但是,他为了将皇位传于儿子,便以谋反之罪一次次将赵廷美贬谪。
通过这四件事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赵光义不停地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殚精竭虑。那么,他怎么即位也就值得大家怀疑了。所以,“烛影斧声”事件可能也因此而来。
如果我们读野史可以看清其背后的故事,那么它就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另外,野史中还会记载相应年代的民俗、饮食、服饰等信息,这些基本都是真实的,可以为了我们研究历史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总结综上所述,正史和野史到底谁更可信?研究一段历史还是应该以正史为主要依据,出现有疑问之时,需要多读不同的史料。这时候,便可以适当地参考一下野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感谢你邀请我问答问题。
首先我们明白一点,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编写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元,也就是蒙古族;我们要了解到蒙古族当时的处境,当时蒙古族是金的一个附属部落,金因为什么灭了辽,灭了宋,很是不可一世的,在金国内实行金人优先,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当时生活在金朝的异族活着很悲惨的日子,特别是部落人,金朝那个时候对异族部落实行减丁令,也就是控制人口,控制每个部落男性成员,逐年减少,导制那些部落对金国恨之入骨。导致元不是想承认金是正统,但元的制度是继承金,又无法完全去除金的影响。
南宋对抗当时的蒙古长达44年,是周围几个国家中坚持时间最长的,金才20多年就被元给灭亡了;南宋在对抗元的时候,双方也是打的由来有回的,一度南宋是压着元打的,只是后来,元改变策略,先灭大理,从而进行全面包围南宋,逼迫南宋在崖山进行最后的决战,南宋大败,天下归元。
在元朝时有很多汉人为官,且实力很强,在编写前朝史书时,元朝内部发什么很多争吵。元朝在制度上继承了辽金,文化上继承了宋,所以当时元朝编写了<辽史><金史><宋史>三朝史,意思是说此次三朝都是正统,但是当时汉人坚决不同意,最后重新编写宋、辽、金正统的<通鉴续编>确定宋是正统,辽金都是附属宋。
在明朝时,因为是汉人王朝,对宋、辽、金史并立的情况无法忍受,从而掀起重修宋辽金史,独尊宋朝为正统运动,因此在明朝时宋是正统是全天下人的公知。
在清朝时,虽然清朝有这金的血脉,也有这乱意更改前朝的历史的前科,但是她还是承认自己是继承明朝,同样也承认明朝对宋辽金的定义,清朝这样做是想让自己得国正,不是造明朝的反;同时告诉天下的汉人,明朝是因为自己气数已尽,我大清是上天派来替代明朝的,拯救你们的。
在继承的定义上来看,虽然南宋的的疆域不大,但你完全继承这北宋的人文制度,而北宋则是继承了唐的人文制度,唐是继承隋,所以南宋在继承的定义上也是正统。
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不是历史小说,与其说有多少不符合史实细节,倒不如找找有多少符合史实细节,不过答主既然这么问了,咱们就来捋一捋。
天龙八部吐蕃实力:在北宋的时候,历史上的吐蕃就是个弱鸡,而且与宋朝关系颇为良好,一直被大宋用来牵制西夏,而到了天龙八部中,吐蕃拥兵数十万,和辽宋西夏大理鼎足而立,按书中说法,吐蕃竟然也有吞并天下之志。
当今之世,大辽、大宋、吐蕃、西夏、大理五国并峙,除了大理一国僻处南疆,与世无争之外,其余四国,都有混一宇内、并吞天下之志
耶律洪基形象:历史上耶律洪基和是,对大宋颇为仰慕,听说宋仁宗驾崩痛哭流涕,甚至还说过“来世愿为宋人”,此外他爱好诗词歌赋,而在天龙八部中,耶律洪基以勇力自负,是个,雄心勃勃,想攻灭大宋。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韩侂胄形象:历史上的韩侂胄虽然是权臣,但却是个主战派,主政期间为岳飞,坚持北伐,积极恢复故土,最终因战败被南宋朝廷杀死作为求和条件,落了个“函首畀金”的下场。而射雕英雄传中的韩侂胄却是个投降派,与完颜洪烈勾结,在连载版中甚至还有陷害辛弃疾的剧情。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破金时间:历史上铁木真跟扎木合闹翻是1190年,统一蒙古要到1206年,这是16年时间,期间一度也被扎木合、王罕分别大败,绝对是相当艰苦,然而书中铁木真统一蒙古的破局点就是郭靖18岁那年,扎木合、王罕等人在完颜洪烈挑拨下攻击铁木真,最后失败了,之后可以说几个月时间铁木真就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而另一方面,蒙古对金的战争从1211年打到了1234年才结束,而铁木真时代的蒙金战争也打了整整16年,在此前的1206年~1210年铁木真为攻打金国,还去解决了西夏,而灭金的战斗中金国的抵抗也是比较激烈的,可以说灭金并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但我们看射雕的剧情,郭靖在蒙古的时候,金国的实力还远远在蒙古之上,那边铁木真才刚刚统一蒙古,结果仅仅半年多,蒙古一路势如破竹,杨康跟穆念慈抱怨说大金国中都都让人打下来了,眼见就要亡国了,而射雕书末金国派使臣上贡献上国宝愿意称臣。也就是说,金庸把蒙古统一战争,铁木真时代的蒙金战争这加起来37年的战争压缩到了1~2年内,可以说这剧情极其地赶,铁木真手下这不是骑兵,是坦克吧?
王重阳形象: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均有介绍王重阳是当年组织义军,力主抗金,战败后才隐居创立全真教,而历史上的王重阳在金熙宗天眷考中武举,当了金国的官,隐居山林是因为长期任征酒小吏,郁郁不得志。
全真教:既然王重阳成了抗金领袖,那么他创立的全真教自然也成了大宋赤子,先后对抗大金和蒙古,然而历史上的全真教无论是在金朝还是蒙古,都是与朝廷处于合作状态,全真教更是在元朝达到了鼎盛。
吕文焕形象:神雕侠侣中为了突出郭靖自然而然要弱化原本的襄阳守将吕文焕(在新修版之前是吕文德),在小说中,襄阳得以保全全赖郭靖,在大战之际,吕文焕抱着两个小妾求神拜佛,而历史上对抗蒙古大军六年却是这位吕文焕。
倚天屠龙记张三丰形象: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也是抗元派,年轻时想去救文天祥,老了之后自称“老道一生,专杀鞑子”,然而历史上的张三丰曾自称“大元遗老”。
汝阳王族裔和王保保的关系:在历史上,汝阳王察罕帖木儿是色目人,王保保是他的侄子兼养子,而在倚天屠龙记中,汝阳王是蒙古王族,王保保也成了他的亲儿子。
碧血剑李自成强抢陈圆圆:在碧血剑中,颇为丑化李自成,前期虽有李自成礼贤下士,军纪严明的描述,但均是一笔带过,只是提了那么几句,等到李自成正式有台词的时候已经是打破京城之后了,李自成入城之后第一件事是下令不许惊扰百姓,此时依旧是正面的描写,但是随后李自成刚说不杀前明太子,自己喜欢有骨气的孩子,转眼间牛金星几句话就让他变了主意,朝令夕改,全无主见。另外金庸还把历史上刘宗敏抢陈圆圆的黑锅给了李自成,在结尾红娘子怒斥李自成上梁不正下梁歪。
然而历史上的李自成是不好色的,这一点作为对手的清朝人也是承认的:
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长平公主出家为尼:在碧血剑结尾,长平公主阿九因为等不到袁承志,最终出家,而在历史上长平公主是被清廷收养,长平虽然上书顺治帝要求出家,但顺治并未应允,后来将她许配给周显。
鹿鼎记建宁公主和康熙的关系:。在历史上的建宁是康熙的姑母,在鹿鼎记中不但被降了辈分成了康熙的妹妹,还是毛东珠生的野种,此外性格乖张暴戾,是个抖M,可以说是韦小宝七个老婆最不讨喜的一个。这也是鹿鼎记最大的影响之一,但凡有建宁出场的古装剧,比如怀玉公主,人设基本是按照鹿鼎记来,目前来看,只有尤小刚的皇太子秘史搞对建宁公主的身份。
郑克塽年龄:在书中,郑克塽是韦小宝的情敌,他在书中大部分剧情是在他继承其父爵位之前,然而历史上郑克塽当上延平郡王才13岁······
吴六奇形象:这个人物金庸夹杂私货就比较明显了,因为吴六奇救过金庸祖上,在书中并刻画成反清复明志士,最后被吴三桂利用归家三口误杀。然而历史上吴六奇终其一生当的都是大清的官,活了58岁。
大大夸大的雅克萨之战:历史上的两次雅克萨之战,第一次是清军2500人VS俄军450人,第二次是清军2000人VS俄军826人,在鹿鼎记中,沙俄变成四五千人,而清军则多达四五万,书中康熙甚至认为雅克萨之战若败,关外不保,他就准备御驾亲征。
在鹿鼎记中,沙俄染指中原江山,与吴三桂勾结,贩卖了大量武器给他,又敕封洪安通企图控制沿海,但因国内以及韦小宝一通七搞八搞给破坏了。
书剑恩仇录六岁封王的乾隆:在书剑恩仇录中,乾隆在康熙朝就被封为宝亲王,要知道历史上乾隆是在雍正11年才有了这个封号,这提前了十多年意味着什么呢?当时乾隆雍正才是和硕雍亲王,跟乾隆这个宝亲王同级,等于说四十来岁的雍正跟自己几岁儿子同级,而如果按照鸳鸯刀,金庸甚至错误的写雍正当时还是贝勒,等于说雍正还没自己儿子级别高,得有多滑稽?
明成祖朱棣生母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这也是提问者所谓“连自己亲妈都不认”的出处。实际上,明成祖是认了亲妈的,他认的这个亲妈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孝慈高皇后马氏!
官方正史的记载清相张廷玉领衔编纂的《明史》记载:“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记载相当明确,没有任何模棱两可之处,明成祖就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可问题是,正史这种东西,可信性有多高?张廷玉生活的年代距离明成祖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三百年上下了,就像我们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距离差不多,他也不可能确切知道事实到底如何。
清人编撰《明史》的很大一部分原始参考资料来自于《明实录》和明朝的皇家档案。在“靖难之役”发生之后,为了给自己洗白,明成祖效法了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对史官们的工作进行过“指导”!在经过明成祖精心“指导”之后,《明实录》和明朝的皇家档案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其可信性到底有多高本身就有待商榷。
突然冒出来的《南京太常寺志》这件事发生于南明弘光年间,彼时南京大理寺左丞李清在翻阅《南京太常寺志》时发现了一段奇怪的记载:“在享殿中,太祖牌位居正中,牌面朝南。东面供奉了李淑妃等一众妃嫔的牌位,西面却只供奉了碽妃一人的牌位。”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李清也一头雾水,于是找到了彼时南明的大才子、礼部尚书钱谦益,钱谦益也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二人合计打开了明孝陵的享殿大门,果然如《南京太常寺志》所载……
这段记录显得颇为没头没尾,南明小朝廷的南京大理寺左丞、一个司法官员怎么会莫名其妙去翻查南京太常寺的志书?无意中翻翻也就算了,他居然还上心了,甚至找到了时任礼部尚书钱谦益咨询,这难道不奇怪吗?更奇怪的是,钱谦益作为礼部尚书,居然信了李清的话,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居然打开了明孝陵享殿的大门,就为看看是不是如《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这不是太儿戏了吗?南明小朝廷本就没有正统性可言,对于这些涉及正统的东西一直比较敏感,钱谦益居然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去趟这趟浑水,与他后来怕死、降清的风格完全不是一个系列,不是吗?
更奇怪的是,在清朝时这部《南京太常寺志》又神秘地消失了……除了部分人的所谓回忆,已经找不出任何文字实物。这就太奇怪了,到底这个东西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很难得到确认。我们不能仅凭几句回忆就说明成祖的生母是其他人,不是吗?
碽妃身份之谜关于前面提到的那位碽妃的身份,同样是谜一般地存在。《明实录》和《明史》中根本找不到关于碽妃的记载,野史对碽妃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两种主流的说法:一、碽妃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妃嫔,在徐达攻破元大都时被俘,后来被徐达送给了明太祖。二、碽妃是高丽上贡给明太祖的妃嫔。可细想想,这两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徐达北伐期间,元顺帝是主动退回蒙古故地的,并不是徐达攻破元大都后才仓皇的。他有大把时间把自己的妃嫔迁,徐达根本没有机会俘虏元顺帝的妃嫔。更重要的是,徐达直到洪武元年才攻下通州、包围元大都,彼时的元大都早已“人去楼空”、成了一座空城。这还不是主要问题,问题是明成祖朱棣元至正二十年,洪武元年时已经八岁了,这其中相差了整整八年时间!时间上根本对不上号。因此,所谓碽妃是元顺帝的妃嫔之说根本站不住脚!
再说高丽上贡之说。元至正二十年时明太祖正在江南与陈友谅拼杀,彼时的王氏高丽王朝仍然奉元王朝为宗主,谁知道朱元璋是个什么东西?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篡权、建立李氏朝鲜王朝之后,朝鲜才正式向明王朝纳贡称臣,这期间已经过去了三十三年!在这三十三年里,王氏高丽内部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自顾尚且无暇,谁还有那个闲工夫去巴结明太祖、给他送女人?因此,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
明成祖的生母到底是谁前面说到的几种情况乍一看似乎都非常有理,但却经不起推敲。那么,明成祖的生母到底是谁呢?大概有两种可能性:一、就是马皇后,这一点就不去铺开说了。二、侧室所生、由马皇后养大。
个人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如果明成祖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却硬说自己是马皇后之子,修改文字记录容易,可如何堵住悠悠众口?尤其是自己的那些个亲兄弟!这样欲盖弥彰的事情毫无意义,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说过去又不会引发质疑,那就是明成祖是明太祖的侧室所生,因为这位侧室早亡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明成祖与其胞弟周定王朱橚自幼由马皇后抚养长大,马皇后既是他们的嫡母、又是他们的养母,明成祖认马皇后为母顺理成章,其他人也拿不出任何质疑的理由!
因为马皇后嫡母加养母的身份,加之明成祖“靖难”之后政治公关的需要,将马皇后认作自己的母亲也便再正常不过了。否则,就算皇帝有生杀予夺之权,恐怕也很难堵住悠悠众口……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明成祖的生母去哪儿了呢?个人认为,很可能明成祖的生母并不是正常死亡,或许是因为触怒了明太祖而被杀,又或者被通过其他处置了,所以明太祖才将明成祖兄弟交给了马皇后抚养。这也解释了明成祖为何刻意掩藏生母身份的原因,因为她是明太祖处置的,给她恢复身份就必须否定明太祖,可对于明成祖而言,最不能否定的就是自己的父亲!那么,就只能牺牲生母了……于是,马皇后就这样变成了明成祖的母亲。
当然,这种宫闱密事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就算明成祖承认自己庶出的身份,而且前面的推测真的成立,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见诸史籍。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有史料进行合理化推测。个人认为,明成祖是明太祖侧室所生,由孝慈高皇后马氏抚养长大的可能性应该是所有几种说法中可能性最大的。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明成祖就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可如果是,这么多的质疑之声又从何而来呢?空穴来风必然事出有因,谁会无缘无故去质疑人家亲妈不是人家亲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