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没有写独孤求败十岁时用的剑,但是可以推测一下。原著里提到:「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頭條萊垍再看那剑时,剑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挥起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萊垍頭條「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萊垍頭條「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所以独孤求败十岁时可能用的是那柄长四尺,青光闪闪的利剑,也有可能年纪太小,用木剑练习剑法。垍頭條萊
剑冢中,埋的是独孤求败一生几个阶段中用过的几柄剑。 第一柄,青光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第二柄,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第三柄,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第四柄,柄已腐朽的木剑,原因是独孤求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在武学上,可说是最高的修为,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不滞于物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不需要用剑而已。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所向无敌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我相信,这是金庸在设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到了最后,独孤求败的追求从江湖无敌变成了超越自己。也许就是这种不断精进的心态,才让独孤求败成为了金庸笔下的第一剑客,后辈仰望的江湖神话。所以最厉害的剑,是独孤求败的最后一柄木剑
独孤求败是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人物,自号“剑魔”。独孤求败是小说中唯一被提及过真正“无敌于天下”的高手,但从未出场,而其事迹只在极少数武林人士之间口耳相传。他曾在自己的墓前、剑冢留言“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剑冢留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四十岁前用的就是玄铁重剑,此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重量不下七八十斤,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四十岁后,武功大成,终至化境。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杨过给后人讲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包含了,武功的几层境界。第一把宝剑,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这个剑所向披靡,可以斩铜断铁。那么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年少嘛,所向披靡,见谁跟谁辩论,都把人打败。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喜欢跟人家辩论,显示自己有学问,以打败别人为荣,回家很高兴--然后回家多吃两个肉饼。其实,现在想来那是很幼稚的。那是一个幼稚的阶段。第二把宝剑 ,他第二个阶段用的是一把轻剑,比较轻的宝剑。这时候功夫长了,能够举重若轻,这个时候能够干一番大事业。第三把宝剑,他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我们常说,能够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比这个更深,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