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认识方孝孺。
弘毅为您做最专业的解答!
在正史里,没有朱棣灭方孝孺十族的任何记载,方孝孺的族人和学生死了很多倒是真的,至于方孝孺为何宁死不屈,我们要从在《方孝孺传》中的记载找答案。
一开始,朱棣并不想杀方孝孺,因为他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大儒。姚广孝曾跟朱棣说过:“破城之日,方孝孺必然不会投降,千万别杀,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人都会记恨”。朱棣对此甚为赞同,想让方孝孺写诏书,让自己继承大统更名正言顺。可惜,想法很美好,现实太骨感!当方孝孺进入大殿时,嚎声大哭,朱棣宽慰他说:“先生不用痛苦,我是效仿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反问道:“成王在哪?”,朱棣回答,死。方孝孺问,为什么不立成王子嗣为帝?
朱棣说:“皇帝应该为成年人”。方孝孺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这是我的家事”。然后让手下拿过笔来,说:“诏书一定要由先生来写”。方孝孺把笔往地上一扔,边哭边骂,死就死,绝对不会写。朱棣大怒,命人拉出去车裂在街市,方孝孺慨然赴死,临死做绝命诗。
以上为正史中,朱棣与方孝孺的对话发展过程。可见方孝孺早已抱着必死之心,对待朱棣完全不客气,给自己不留任何余地。方孝孺之所以这么做有如下原因:
1、方孝孺的性格品行极为端正,忠心为主是他的人生信条。眼光老练的朱元璋对方孝孺十分欣赏,曾对朱标说:“此庄士,当老其才”。意思为,方孝孺品行端庄,可以用到老。方孝孺被仇家举报,逮捕进京,朱元璋都把他放了,可见对方孝孺的认可程度。如此性格,不屈服也不足为怪。
2、建文帝朱允炆对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与方孝孺的感情更是亦师亦友,国家大事都会与方孝孺商量。朱允炆读书时,遇到难题也会请方孝孺讲解,他们之间如此深厚的感情,也支撑方孝孺硬抗朱棣的威迫,誓死不屈。
3、方孝孺的家风决定了不会屈服,全家都是刚烈之人。哥哥方孝闻先一步负死,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死,也做绝命诗一首。妻子和两个儿子自尽死,两个女儿投淮河死。如此可以看出,骨子里的刚毅决定了方孝孺不会屈服。
感谢各位阅读,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哦!
导语:
靖难之役后,朱棣篡权谋位成功,他开始了血腥的。有两个人被灭了十族,一个是方孝儒,一个是景清。其中,景清最惨。在朱棣的眼里,景清犯下了滔天的大罪!
景清1362年出生,明朝陕西人,自幼父母双亡。在一贫如洗的童年时期,天生聪颖的景清爱上了读书,且读书过目成诵。
克服了一切困难后,景清在洪武27年高中榜眼。榜眼,是科举制度的进士考试中的第二名,状元是第一名。
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景清挤身了官场,入翰林院,负责记录编修史书等。后来得到了朱元璋的提拔,为左佥都御史,隶属与六部相同级别的都察院,主要职责是“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这种工作类似于今天的纪委,稍不注意,就会得罪很多人,搞不好只怕性命都不保。建文帝登基后,景清依然被重用,升任北平参议。
建文帝朱允炆在性格上与祖父不同,自幼熟读儒家经书的他性格上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登基之后,他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为儒家老师视为心腹。
景清,也是读书出生,属于建文帝重用的文官。他一身清廉,是个难得的好官。在朱元璋时期,景清曾担任过金华的知县,为当地的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深受人们的喜爱。
景清、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他们都是读书人出生,都是建文帝的重臣。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看靖难之役,这四个人都是朱棣的头号政敌!
因此,朱棣杀景清是理所当然。
建文帝其实不适合当皇帝,尤其是在祖父朱元璋几乎杀光了大明所有的开国功臣后,建文帝的身边,好像都是信仰儒家学说的读书人。面对虎视眈眈的叔父朱棣,建文帝忧心仲仲。于是,他派景清去燕王府查探虚实,看看势力强大的燕王有没有之心。
这样,朱棣和景清就有了一段交往。这个时候,朱棣还真没有谋反之意。和景清的交往,朱棣始终抱着一种很欣赏的态度。
因为,景清确实是个很智慧的人。他在担任佥都御史的时候,就养成了看问题仔细认真,思考问题多角度的良好习惯。而且,作为朝廷的大臣,他的言谈逻辑清晰,从不妄自菲薄,这给朱棣留下来非常好的印象。他热情地招待了景清,二人进行了一番愉快的交流。
朱棣成功后,杀了方孝儒十族,景清归顺了朱棣。在别人眼里,景清就像现在的打工仔一样,到哪里都是打工,不同的是老板。不论是建文帝还是明成祖朱棣,他们都是朱家的人。说穿了,大明王朝还是朱家的。
本来就很欣赏景清的朱棣,看到景清归顺自己的态度,很欣慰。所以,朱棣还是任用他为御史大夫,也对景清非常信任,并且放松了防范。
看到这里,我们都知道,朱棣把景清当作了朋友。那么,后来景清的举动,对于朱棣而言,足以说明景清欺骗了朱棣!这个欺骗就不是简单地欺骗朋友,而是欺骗皇上!
开玩笑,朱棣早就不是那个燕王世子了,而是一个之君,他怎么可能容忍景清对自己的欺骗!
其实,景清曾经和方孝孺等人结盟起誓,谋划叛逆,力保建文帝。后来,朱棣杀了方孝儒等人,他才假装追随朱棣,不顾众人讥笑他贪生怕死。
确实,他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他依然每天上朝,心里却装着一个天大的计划。特别是他后来听说建文帝好像没有被烧死,是成功地逃走了。这之后,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1403年4月,据说朱棣身边有位善观天象的钦天监,悄悄告诉朱棣说:“据天象显示,有异星直犯帝星,小心刺杀”!朱棣心里就有了警惕。
几天之后的早上,景清上朝的时候,朱棣的第六感觉发现今天的景清和平时有些不同。朱棣是武将出身,常年的南征北战,造就了他易于常人的敏锐。那种对于危险的感应,使他更加提高了警惕。
突然,走近朱棣的景清朝他猛地扑了过来!可惜,景清真不是朱棣的对手。很快,朱棣的随从就从景清的身上搜出了刀!
行刺失败后的景清,忍不住对朱棣破口大骂:"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尔背叛太祖遗命,真乃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朱棣见自己信任的人,却敢如此大逆不道,简直气疯了!他登基皇位的事,自己一直在努力让其合理化合法化,今天景清却把自己骂得如此不堪!他命令人打掉景清的牙齿,割去他的舌头。哪里想到,倔强的景清硬是将一口血水直接喷射在朱棣新穿的龙袍上!
不用说,这时的朱棣有多愤怒!
他对景清施行了惨无人道的“磔刑“,肢解景清的身体之前,剥了景清的皮,悬挂在长安门示众。 灭了景清九族后,还又实行了“瓜蔓抄”!凡是和景清有沾边的,朋友、老师,学生,同姓的,同村的等等,都遭到了血腥大。一时间,景清的家乡,血流成河,尸体遍野。
谋逆之罪,朱棣岂能容忍!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他与朱标的儒雅温和不同,他继承了父亲血液里不安分的因子。朱元璋即位之后,为巩固自己的王朝,他找各种理由,杀了很多大明的开国功臣。
朱棣更是超过了他的父亲,即位之后,开始了疯狂的政治大清洗。
清宫三日,朱棣诛杀了一大批宫人、女官和宦官等无辜的人;又发布 “奸臣榜”,诛杀铁铉等50余位建文帝的旧臣,其中,方孝儒灭了10族,黄子澄、齐泰被灭了9族。
而景清刺杀皇上,朱棣除了生气之外,更想通过这件事 ,明正言顺地把自己的功课做足!
景清行刑的地点,是在热闹的集市。为了防止景清再骂出对他不利的话,事先已经将景清的牙齿全部敲掉,舌头连根拔起。
剥皮之前,朱棣先下好旨,需要整张皮完整。皮不剥完,景清的人不准死!中途如果景清先死了,刽子手和监斩官那是要全部处斩的。
于是,行刑的队伍里还跟了几名太医,准备随时给景清止血和喂药,并且每隔两个时辰,就喂一碗参汤续命。整个行刑的时间,从早上一直到傍晚,可怜的景清,该有多痛啊?!
一个景清,死就死了,他朱棣何足惧矣!他还命令朝廷的大臣必须亲自到现场观看。又派他的锦衣卫秘密到现场视察,看看有哪位大臣在为景清怜悯,叹息的,摇头的,落泪的,叫屈的,一一仔细记录下来。
呜呼,朱棣的残忍,罄竹难书!
三少说:
世间所有的欺骗和背叛,似乎都不可被原谅,更何况景清还是建文帝的头号重臣!朱棣不仅要杀景清,还要惊天动地杀之,因为他的需要热血来巩固。
大图模式
诛三族,为古代历史上的刑罚之一,又称为三族。关于三族的具体指代,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为父族、母族、子族;二为父、兄、子三族。
方孝孺的妻子、两个儿子上吊死了,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