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以牛骨和鹿骨为主)上的文字,距今约三千年。
2.金文 先秦称铜为“金”。金文即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为铜铅合金,青铜器是古代冶炼铸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属于帝王、贵族之家的奢侈物品。青铜器以钟鼎居多,故金文又称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3.小篆 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秦统一六国后,作为“书同文”的产物而采用的全国标准字体。4.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又称古隶,始于秦代,是小篆的一种省变体,目的是宜于日常急用。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规范的正体,隶书是应急的俗体。汉隶又称今隶,由秦隶进一步演变而来,通行于两汉的大部分时期。5.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和正书,“楷”是模范、标准的意思。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6.简化字 简化字来源于草书,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就开始流传.金文属于大篆的一种,广义上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
金文更象形,更简练。
大篆的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就我所知,在金文前面只有甲骨文是现在已经被发现并确定的文字.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这个时期最为集大成的艺术精品,高度融合了当时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艺术设计乃至政教、历法等文明因素。正因为如此,才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之称。而所谓“祀”与“戎”基本上就是当时社会最为重大的事件,涵盖了社会结构、人员构成、宗教仪式等更为上层内容。
有学者称,“古代的所谓‘礼器',都来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器,青铜器之所以能够成为三代礼制的承载物,是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西周铜器较之商代晚期更加注重铭文,“郁郁乎文哉”,所谓的文就是指的文字、文气。金文就是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书法家也称之为“钟鼎书”。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宁,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籀文”的几百字。
金文属于大篆的一种,广义上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金文更象形,更简练。
从书法角度讲,籀文和金文又合称“大篆”,而又以“石鼓文” 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