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被称为“奸雄”,其实没毛病!
1916年6月6日,近代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中死于尿毒症,从此结束了自己复杂而矛盾的人生。根据他的遗愿,在怀仁堂停灵21天后才起灵返回河南老家,最终下葬于太平庄。
袁世凯的死讯传出以后,已经独立的各省都悬旗祝贺,护更是“三军雀跃、万众欢腾"。不过,北洋还是下达了“所有丧葬典礼均由国家办理,参酌中外典章并用副国家崇德报功之意”,继任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以及军政大员们都亲自致哀扶灵。
作为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本想将父亲的陵墓起名为“袁陵”。不过,徐世昌却认为“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建议改名为“袁林”更加合适,可以与孔子的“孔林”和关羽的“关林”并称。
从清朝末年起,关于袁世凯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有的人认为他是“功勋”,有的人认为他是“窃国大盗”?还有的人认为他“乱世枭雄”?总之,赞誉者有之,诟病者也不在少数,始终都不缺乏流量和关注。
1952年11月,伟大领袖毛在视察黄河后返回北京,途经河南时参观了殷墟和袁林等历史古迹。当走进碑亭以后,伟人先是绕着庞大的石雕转了一周, 然后又久久地凝视了一番“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期间始终都一言未发,让人看不出喜乐。
看得出来,毛对于袁世凯的评价也非常复杂。到了座谈期间,他向大家讲述了这个争议人物的历史,形容为“善于耍阴险手段的两面派”,首先骗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的信任,接着赚取了慈禧太后和顽固派的信任,辛亥革命后又骗取了和革命派的信任。
通过一连串的阴谋和阳谋,袁世凯终于一步步掌控了权力,成功出任了中华的总统。不过,贪图永久权位的他毫不知足,甚至还倒行逆施恢复了封建帝制,妄图成为的“洪宪皇帝”。
听闻这样评价袁世凯,在场的所有人都紧张起来,甚至还表示要立即将袁林夷为平地。不过,伟人却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他平静地表示:
不但不能平,而且还要把这里保护好,当作是反面的教材。
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客观看待和评价袁世凯?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
1911年5月,已经奄奄一息的清廷仍然拒绝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苟延残喘而急需向四国银行借款以筹措军费起义。在新任邮传大臣盛宣怀的提议下,竟然没羞没羞地宣布“铁路国有”并以此作为抵押,立即就遭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
为了加速进程,端方作为督办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钦差大臣,很快就与四国银行订立了正式的借款合同。这种裸的,这种不加掩饰的掠夺,立即引发了湖南、湖北、四川和广东等地的保路运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911年10月10日晚,趁着保路运动的不断进行,革命党人蒋翊武、孙武等人率领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很快,起义军在掌控武汉三镇后成立了湖北军作为过渡,还强行推举时任二十一军协统(旅长)的黎元洪出任都督。
得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远在海外的革命党领袖和黄兴等人纷纷回国。到了1911年12月11日,已经脱离清廷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们齐聚南京,共同商讨筹建新的事宜。
凭借着极高的个人威望和革命贡献,孙先生被推选为中华的首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正式宣誓就职,从此改国号为“中华”,黎元洪也就任了副总统之职。
武昌起义后,清廷并没有迅速,双方进入到军事对持阶段。受此影响,各国列强都无法准备预测出谁会最终取胜,只得采取了局外中立的态度,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成立后,北京的满清仍然还在,相当于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为了避免国家,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以为首的临时同意进行和平谈判,而谈判的对象就是已经掌控清廷实权的袁世凯。
逼退摄政王载沣后,袁世凯终于成为内阁总理大臣并且全权负责所有军政事务。在拥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和军事资本后,他开始玩起了“两面派”,一方面同革命派秘密接触,一方面又向满清皇室持续施压。手段实在是高!
面对刁钻老辣和圆滑世故的袁世凯,初生的资产阶级显然不是对手,内部很快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912年1月22日,孙文先生在内外交困下无奈发表了公开声明,表示袁世凯如果能够促成清帝退位,自己将会让出大总统之位。
很快,袁世凯和北洋诸将公开通电支持共和,算是正式回应了的声明。到了2月12日,随着隆裕太后携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已经存续276年的满清王朝就此终结。
据说,在最后一次朝会时袁世凯还假模假式地哭了几声,然后才“无限悲戚”地离开了紫禁城。当晚,他就在北洋诸将的簇拥下粉墨登场,在外交大楼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从此开始以光头的形象示人。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在的提议下重新选举,袁世凯终于以全票当选为第二届临时大总统。不过,为了限制他的权力,参议院也通过《临时约法》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了议会内阁制。
对此,身在北京的袁世凯大为光火,咬牙切齿地痛骂了革命党人。不过,面对由蔡元培和宋教仁等人组成的“迎袁专使团”,他还是表现得非常热情,也非常谦卑,但暗中却在布置阴谋。
1912年2月29日夜,北京城中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北洋第三镇的士兵以“曹锟、段芝贵克扣军饷”为由发动了兵变。受此影响,北洋军的其它部队也开始蠢蠢欲动,就连驻扎在保定和天津部队也起兵响应,北方局势阴云密布。
为了配合袁世凯“演戏”,各国列强都以“保护侨民”为由派兵进入了北京城,完全达到了火上浇油的目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乱象,南京临时只得请求袁世凯出面,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堪当大任”!
这次兵变平息以后,北方各省都明确表示反对迁都南京,反对袁世凯南下就任大总统。对此,就连副总统黎元洪也公开表态“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至亡”,南京临时只得再次妥协,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1912年3月10日下午,袁世凯在北京的外务部公署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彻底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日,他着军服佩长剑,面南正立庄严宣读了这段誓词: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通过很快稳住了局面,暂时结束了国家的战乱。不过,他很快就卸下了自己的伪装,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之举,首先就对准了革命派痛下。
在国家的政体从总统制转变为内阁制后,宋教仁立即着手将原先松散的派别改组成为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选举后上台执政。1913年3月,他们果然在选举中取得胜利,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了议会的第一大党,也获得了组阁的权力。
面对议会选举的结果,袁世凯自然是极不满意,担心自己不择手段获得的总统成为有名无实的虚位。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北京准备进行组阁事宜,竟然遭到了的射杀而亡。
“宋教仁案”发生后,武士英很快就被逮捕,但他却始终都闭口不言。不久,更是在狱中离奇地毒发身亡,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猜测和质疑,所有人都在问“幕后真凶究竟是谁”?
本着“谁获利最多,谁嫌疑最大”的原则,许多人都怀疑幕后真凶就是袁世凯。因此,革命派很快就发动了“二次革命”,要求他的统治。
由于革命派内部的强烈分歧,二次革命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面对北洋军的“强力平叛”,作为革命党人的南京很快被攻陷,而国民党也被以乱党的罪名遭到解散,和黄兴等人再次逃亡海外。
在袁世凯的推动下,北洋不仅通过了《约议组织条例》,而且还开始煞有介事地筹备约议。到了1914年,这次会议修改了《临时约法》的七项内容,而且大幅增加了总统的权力,史称为《中华约法》或者《袁记约法》。
在《中华约法》中,规定大总统的任期为十年,而且还可以无限期地连任。更夸张的是,他还有权推举三人作为下届总统的候选人,几乎与封建皇帝指定继承人并无二致。
袁世凯虽然已经萌生了登基称帝的念头,但深谙权术之道的他深知这样会招致严重后果。因此,他开始徐徐图之,开始步步进行,甚至还安排了各式各样的“团”登场表演,比如商界团、农民团和团,甚至还有乞丐团和团,纷纷提出“劝进”。
面对强大的“”,袁世凯却连番表态拒绝,但参政院却开始讨论国体问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袁总统”距离“袁皇帝”已经是近在咫尺,属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就是由他亲身创立的北洋集团。
北洋系的确堪称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和军事集团,其中的段祺瑞、冯国璋、段芝贵、王士珍、张作霖和吴佩孚等都是“大能人”。这些人虽然对袁世凯忠心耿耿,但对于复辟帝制却并不是特别的赞同。
经过几次象征性的推辞后,袁世凯还是接受了“万民的推戴”,预改国号为“”,预改年号为“洪宪”。不过,由于北洋系内部的分歧,他只得将原定于1916年1月1日的登基仪式提前到了1915年12月12日,而且所有仪式一切从简。
登基大典过后,蔡锷和唐继尧等人就在12月25日联合通电反袁,号召各地掀起了护国运动。为了这次“叛乱”,袁世凯立即派出了十万北洋大军,但诸将却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状态,始终保持不胜不败与不战不和。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声音,就连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国都迅速调整了对袁世凯的态度,公开指责他是历史的倒退者。甚至于,就连通过“二十一条”搞定的日本也了,公开表态拒绝承认和洪宪皇帝。
1916年3月18日,北洋将领冯国璋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还联合了湖南将军汤芗铭、山东将军靳云鹏、江西将军李纯和浙江将军朱瑞要求取消帝制,史称为“五将军密电”。以此为标志,北洋系内部的反对声音趋向公开化和表面化。
在四面楚歌下,袁世凯只好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退位,同时还颁布了《撤销帝制令》。不过,他仍然希望能继续担任的大总统,立即就遭到了各方势力的坚决反对。
到了1916年6月6日上午,身患尿毒症的袁世凯终于在举国唾骂声中病逝,走完了自己充满争议和极其复杂的一生。之后,他的好友徐世昌亲赴河南彰德主持了下葬仪式,并且还手书了“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
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实现了国家政治由封建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过程当中,袁世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在兴办洋务、引进教育、加强军备、发展实业和稳固疆域等方面都功不可没。
只不过,由于内心深处的封建思想作祟,袁世凯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登基称帝。从此以后,他的历史评价彻底被改变了,最多也就是一个“奸雄”罢了。您觉得呢?@文史不假
十个法国将军厉害的。是近代最大的贼。误国,罄竹难书。中法战争,甲午海陆溃败,,都有极大的负面历史责任。收受俄国,死后家产数千万两百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超级大老虎。1983年9月10日,邓二核心对英国前首相希思说,我不收回,我就是李鸿章。谁不收回,谁就是李鸿章。
历史社会是男尊女卑,女性的地位普遍比较低,没有太大的话语权,所以有许多女性被人诬陷而无处解释,只能白白受冤上千年。
一,
在一些电视剧和一些野史中,绝不算是一个好女子,因为她背着自己的丈夫和别的男子搞在一起,给武家大郎戴上了一顶绿帽子,最后还和人一起将丈夫给害死了,这人不说是放在在古时,在现在来看这样的女子都是品德败坏,没有女子应该有的品行。
但据实:武家大郎武植,自幼便尚武崇文,年少的时候便中了进士,在阳谷这个地方做了知县,后来资助过他的一位朋友因为一直学无所成,便来找他帮忙,想要求个一官半职,刚开始的时候这位朋友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只是半年过后做官这件事仍旧没有被提起,他便认为武家大郎是个忘恩的人,一气之下没有做任何的告别便离开。在回家的路上他编了很多讽刺谩骂大郎的小故事,遇见人就把小故事讲给他们听,一村一店都不放过,谣言惑众,将大郎形容得极其丑陋不堪,还将其妻子潘氏形容的无比。
另外,以前因为犯事而被武知县关过大牢的村里恶霸西门庆,和他一起沿途传遍关于大郎的一些粗俗之词,让那些不知事情的人到处说长说短,将武知县的清官形象毁掉,还让其在众人的眼里成了一个上不了台面的人。哪知,待这位朋友回到乡里之后,才发现武知县早就派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缮了房屋,还置办了很多田地。这时他才知晓,武知县不是不懂报恩的人,而是不想利用自己的私权为朋友谋取官位,他对自己回乡之前做的那些诋毁武知县的事感到十分后悔,于是立刻原路返回想去撕掉那些小故事,但是它们早就随村民的口和文人的笔传到了各个角落。
虽然文学作品中的武大郎夫妇的形象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但是我们切不可将其当作正史来看待。当然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在看待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时刻保持一颗疑问的心,这样才不至于被误导!
二,三国曹魏的第一位皇后,郭女王
因为电视剧《洛神》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郭女王是个妥妥的坏女人,甄宓被她欺负的要死。其实历史上的却远远不是这样,郭女王简直比窦娥还冤。
在电视剧里面,郭女王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形象,而且心肠狠毒。而甄宓呢,就美丽多才,善良大度,最后却被恶毒的郭女王害死。光从这个剧情来说,郭女王这么被讨厌,实在是不无辜。后面的电视剧《军事联盟》里面,编剧终于为郭女王平凡,但是因为一开始的固有形象实在是太过深刻,所以很多人对郭女王还是有很大的成见。
其实当上皇后的郭氏,也没有因为曹丕的宠爱而恃宠生娇,反而勤俭节约。她很讨厌奢华的宴席,崇尚俭约,而且经常教导娘家人的人千万不可铺张浪费。对于自己的婆婆卞太后,郭皇后也是极尽孝顺,在当时颇有贤名。
甄氏是没有当过皇后的,她的皇后之名是死后儿子追封的。至于说甄氏的死是郭皇后陷害的,完全是无稽之谈。在电视剧里面,郭女王陷害甄氏,是因为曹丕心里最爱的就是她,所以必须除去这个眼中钉。但是真正的历史上,郭氏嫁给曹丕之后,两个人一直鹣鲽情深,甄氏也已经人老珠黄。面对一个完全不受宠的女人,郭皇后有什么必要去害死她?而且曹丕赐死甄氏,完全是因为她对于自己的受宠不忿,经常口出怨言,之下将她赐死。
关于郭皇后让甄氏死后“塞满米糠,乱发覆面”是出自《魏略》和《汉晋春秋》,学者赵翼指出这两本书关于郭皇后谋害甄氏之说自相矛盾,关于甄氏之死,史书上的记载完全没有提到米糠一说。由此可见,郭皇后害死甄氏,完全是当时的流言,再加之后人杜撰。
三,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刘娥,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武则天)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郭皇后驾崩,赵恒打算立刘娥为皇后,但是刘娥出身低微,也没有子嗣,不符合升级皇后的条件。
所以赵恒宠幸了刘娥的贴身侍女李氏,,生下赵祯,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对外宣称是刘娥生的孩子,顺理成章册封刘娥为皇后。这也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来历。
事实上,刘娥掌权之后,给李氏也封了宸妃,还不断提升李氏的地位,两人关系非常好,李宸妃死后,刘娥用皇后之礼安葬了她。
刘娥处置后宫之事有理有据、张弛有度,参与国事处理得严谨周到、慎重其事,越发被宋真宗信任和倚重,也更好地巩固了皇后地位。刘娥铁腕执政,为国家充盈了国库,为自己立下了威望,也为日后的仁宗盛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权力是把双刃剑,吕雉用它诛戮功臣,武则天用它打压异己,到了刘娥手里,就是造福社稷的利器。这,是一个女人的大格局。明得失、顾大局,刘娥为大宋培养出了明君,也强大和成就了自己,实现了人生的第三次跃迁。面对权力的诱惑,刘娥明白,进退有度,才能善始善终。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薨,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一代女政治家,从此陨落于渺渺历史长河,让人们记住她的,反而是后来的有一本叫《三侠五义》的书,书中有一节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何其荒谬,一代贤后却被一个故事污蔑至此,而后人往往记住了这个故事,却忽视了她对宋朝真正的贡献,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结语:
历史总是被胜利者书写,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不要片面的去相信某一方的言词。尤其是书写历史者都是男性,势必会站在男性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所以我们更要理性对待历史,还历史以。
1、《大明王朝》
正史剧不太吃香,加上《大》经历了版权纠纷等问题,所以收视率很低,但是出其不意这部剧在豆瓣上评价极高。《大》看似平铺直叙,节奏缓慢,但是亮点是尊重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2、《三国演义》
94年的《三国演义》我认为也是很不错的历史剧,就今天来看,这部剧的服饰、画面都无法达到现代的审美要求,其中的战争场面也被很多网友吐槽太假。但就历史剧本身来说,94《三国》在剧情和台词方面非常出色,很多台词出自于原著。
3、《雍正王朝》
相比《大明王朝》来说,这部剧播放率要高很多。就《雍正王朝》的剧情来说还是很连贯的,剧中的事件也比较突出,如:两废太子、一体纳粮等都在剧中有比较细致的描述。
4、《大秦帝国》
个人来说很喜欢《雍正王朝》的历史剧,相对于后两部来说,它的侧重点都是围绕在秦国,符合剧名主题。而后两部大秦系列就以战国时期为背景,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家,整体剧情稍显散漫一些。
5、《汉武大帝》
虽然同样是陈宝国的作品,但是就《汉武大帝》进行的二次创作较多,与《大明王朝》相比,故事情节更强,但是就尊重历史方面稍显要逊色一点。
6、《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就收视率和口碑方面它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喜欢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康熙王朝》在拍摄上过于倾向于电视剧的表达,凸显了康熙的主角光环,全剧都是铁面无私、聪明睿智的形象,几乎见不到任何缺点的一面。
7、《成吉思汗》
2004年的《成吉思汗》气势庞大,剧中的秀丽山河就是一大看点。而另一推荐电视剧中历史人物大多数都选用蒙古籍演员出演,铁木真的扮演者巴森自己表示,因为铁木真在蒙古人心目中太高大,自己一度也觉得出演压力很大。
8、《兰陵王》
就历史还原度来说本剧略显的有些不足,但是作为首部投资过亿元的历史剧,还是有它的魅力所在,比如造型、布景、演员服饰等。
9、《红色》
《红色》在近年来算是比较高分的作品了,我认为亮点是将老上海的弄堂味刻画得入木三分,观影起来很带劲。
10、《大宅门》
至于《大宅门》然正统的历史正剧,但是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讲述的故事,通过一个大家族三代的兴衰历史来侧面讲述了最为动荡的年代,所以我认为也是值得一看的。
毫无疑问,李鸿章是近代史上非常有才华的人物,也是极具争议的人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在德国与俾斯麦合影
对于李鸿章评价,世人历来观点都是多元的,也常常是极端的。在有的人看来,李鸿章是晚清的“中兴之臣”,只是苦于没有理想的施政环境,埋没了自身的才华,如果把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换个位,日本会更强大,满清会更。也有的人认为李鸿章是宰相合肥天下瘦,不过是晚清时代众多中饱私囊的权臣中的一个而已。而在有的人看来,没有李鸿章,晚清会加速灭亡,国家甚至会被列强瓜分,认为李鸿章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英雄的地位。不过也有一些人直到现在依旧认为李鸿章是替满清汉人的,是个专门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贼,正是因为他的一些举措,让在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甲午战争遭遇惨败,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晚清重臣李鸿章
显然,评价李鸿章并不容易,他确实对国家有功劳,对国家的衰落也是有责任的。李鸿章在晚清时代的众多大臣中,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不过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李鸿章也注定很难将自己的理想全部实现。至于他是否中饱私囊,这个就没什么好评价的了,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情况。
组建淮军
首先,李鸿章确实是晚清的“中兴名臣”,让大清再次回到了稳定的局面。
李鸿章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军事上他创建淮军,在太平军和捻军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让国家再次回到了稳定的局面。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兴办了大量的近代企业,组建近代海军,有力的巩固了近代国防。在外交上,李鸿章虽然替清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但是也通过各种外交斡旋维护了国家的,在列强的夹缝中让满清得以苟延残喘。从清的角度来看,李鸿章确实是“中兴名臣”。
洋务运动
其次,在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的晚清时代,李鸿章确实已经尽力做的最好。
晚清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洋务运动中顽固派与洋务派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慈禧结束“垂帘听政”,改为“训政”之后,帝党和后党又争斗不断。李鸿章作为一个汉族官僚,虽然才能出色,也深受慈禧的信任,但是在党争闹的凶的时候,总是会躺着中枪被两派人攻击。
洋务运动中的李中堂
李鸿章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虽然也是首先保障自身派系的利益,也没有少贪污银子。不过与只会夸夸其谈,动辄就想随意开战,以战邀功的帝党相比,李鸿章还是相对比较理性的。与迂腐不堪,只知道拍慈禧马屁的后党相比,李鸿章又多了几分实干,真真切切的在实业兴国,兴办近代国防来提升国力。
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
最后,李鸿章功劳不少,过失也不少,过誉和背锅都是不客观的。
李鸿章对于晚清的“中兴”,功劳确实是非常大的。正是他的不懈努力,让晚清一度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也因为他的洋务外交,让晚清在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中保全了最基本的,避免了被彻底瓜分。在中日马关谈判中,72岁的李鸿章在日本甚至挨了一枪,替清省下了1亿两的白银,对于近代的,李鸿章确实是有功劳的。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中枪
但是李鸿章的过失也不少,中法战争中,清军在陆战取得大捷的情况下,李鸿章乘胜求和,让不败而败,不仅让法国成为了越南的保护国,甚至还了西南各省的权益。甲午战争中,一味地避战求和,最后招来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虽说这些失败根本上还是满清统治者的造成的,但是李鸿章的一系列举措也确实值得商榷。在明知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不如日本的情况下,选择防御并没有错,但是防御并不代表一味地逃跑,并不代表水师完全停在港出制海权,最终让北洋水师在威海卫的港湾里窝囊的被自己的大炮击沉,陆战中也是一溃千里,不能说与李鸿章的错误指挥没有半点关系。
甲午海战
所以说李鸿章有功于国家并不假,但是把他抬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肯定是可笑的,李鸿章的过失也确实不少,不过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李鸿章,也是不客观的。总的来说,李鸿章是近代的睁眼开世界,实业兴国的人物。他为晚清的稳定和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作为掌握军事和外交大权的重臣,李鸿章将淮军集团过分的视为私有,以至于在多次对外战争中一味地避战求和,最终招致惨败。甲午战争后,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李鸿章权倾朝野的时代也就彻底终结。对于国家的衰落,李虽然并不需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至于李鸿章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就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论,留给后人去诉说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