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原始社会结束,奴隶制社会开始。
2、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二里头文化遗址反映了夏朝的存在和文明进程。
3、夏商西周的更替
4、西周分封制(世袭制、宗法制、等级制三合一):
①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③实质:确立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建。
④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5、青铜器
时间: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藏礼于器)
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商朝。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特点:(1)生产规模大;(2)品种多;(3)工艺精美;(4)分布较广泛。
代表: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是 四羊方尊。
6、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①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②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③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④甲骨文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今天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社会动荡和民族交融并育,社会转型和竞相改革同步,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动荡、竞相改革、制度转型、思想争鸣。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
①经济——铁器牛耕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引起社会巨变的根源。
(1)农业: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开垦荒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制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产品增加,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易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②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争霸(各国发展不平衡)。
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形成。
①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②战国三战:其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是长平之战。特点:兵多、域广、时长。
③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1)目的:确立封建统治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2)时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
(3)内容:
(4)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拓展: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7、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主持修建了无坝水利工程(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综合性工程。作用:①2000多年来,“震不垮”的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绝无仅有;②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的“天府之国”。
8.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②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③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成就):
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局面。
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确立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