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是《札记》里的一篇,曾子所作,这部后来成为了儒家学说代表的书,原先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到了北宋后,由程颐竭力推崇伊始,《大学》的地位才在儒学中慢慢奠定了基础。
了解儒学的人都知道,“四书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众多传统文化作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南宋时期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程颐的学生,他和自己的老师一样,对《大学》尊崇备至,其一生都在为此书注释。
朱熹认为,读“五经”要先读“四书”,读“四书”又要先读《大学》。他这样僵硬化、机械化的读书顺序遭到了很多弟子的质疑,众多弟子纷纷认为此种读书顺序,未免太过死板。然而朱熹仍然坚持自己的深见,还是认为《大学》是首要必读之书。
后人解释朱熹为何让人先读《大学》时,做过很多恰当的比喻,说《大学》是建造房子必须要打好的地基,也说《大学》是做好的熟饭,其他的《孟子》《春秋》等还是长在田埂间的稻谷。
朱熹告诉弟子其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他研究了一辈子,逝世前仍忍着病痛为其注释。这样专业的学术精神,确实值得后人钦佩。
《大学》是写给仕大夫甚至是君主看的,因为那个年代的很多平民老百姓是不认得字的,平民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里面最广为流传的便是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首当其冲,强调了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性,这也是朱熹极力认为首先要读《大学》的最根本原因,一个人不管要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首先要学会做人,不能本末倒置。
其次的原因便是他认为只要领悟了《大学》,再看其他的书,轻而易举就能读懂,融会贯通。他始终觉得《大学》是学习的初步阶段,掌握了《大学》,再读其他的,才能看得准,才能道理粲然,从而一生受用不尽。
而事实上,朱熹并非只是大夸奇谈,《大学》相较于其他的书,确实要更为有逻辑,书里面的前呼后应,首位完备,正是其脱颖而出的最大一个优点。
就拿广为人知的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举例,从始而终都是正确的顺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于诚其意者,先知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休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休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休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一段《大学》之精髓概括了人要想达到什么高度,就要从何事做起。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蕴含了人生的大道理,简直再实用不过。
全中国人民都熟知的阿里巴巴集团的前CEO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拥有的财富,一定要有与之匹配的德行。这句话仍然强调了“品格为首”的重要性,而在今天,有多少“德不配位”的人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亲手毁掉了自己。
范冰冰的阴阳合同、吴秀波出轨门事件、还有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因贪赃枉法而被革职制裁......物极必反吗?我看未必。这些人明明有着大好的前途,却为了一时的诱惑迷失了自己。说到底,是自身的品性休养不够。
反观马云,一生做了多少慈善事业,其一手创办的“蚂蚁森林”更是为中国绿化做出了不容小视的杰出贡献。同样是身处上流的杰出人士,做的事情却截然相反。但是在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和社会文明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只有那些为国为民品德良好的人才能被人们所歌颂。
虽然《大学》原意是让贵族统治者学习其中道理,但是流传到今天,不管是政治领袖也好,还是普通老百姓也好,皆可学习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朱熹之所以极力强调若读“四书五经”,首先要读《大学》,原因就在于此。2000字左右的《大学》通俗易懂,简要全面,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