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童年的零花钱
从我有记忆开始,有零花钱是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会给个5毛之类的拿去买零食。受外婆节俭观念的影响,每次都不会花完,总会剩一点。那时候水果糖一毛钱2个。
比较大额的零花钱来自外公给的压岁钱。过年的时候我会收到外公给的20块压岁钱,后来涨到50、100、200、500。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除了过年的时候买点炮仗和表哥一起玩,其他的都被我攒起来了。那时候单纯觉得爸妈赚钱不容易,就不怎么花钱。
小学时,爸妈应老师的要求给我买了大部头的四大名著。每一本都很厚实,我总喜欢把攒下的零花钱夹在书里,每一页夹一张,压得平平整整我就觉得很开心。
我还喜欢攒那种崭新的钱,每次都问妈妈有没有新钱,我总喜欢和她换,新的钱好像更舍不得花出去。所以我爸妈都知道我在攒钱。
六年级毕业我把自己头发卖了,赚了120块钱,因为是新钱,所以被我攒下了。可惜的是,初中时,老师让我帮忙收班费,我把收的班费放在书包里,然后去做操了。回来后不见了120块钱,我没告诉老师,自认倒霉,把钱补上了。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之后我再也没丢过钱。
上中学时,妈妈每个星期给我一次的生活费。随着物价上涨有一定增幅。这时候好像我就没有了零花钱,我所认为的零花钱应该只是买小零食之类的钱。妈妈给的生活费除去吃饭,我会攒着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好像那时候我无意识学会了延迟满足,攒够钱在买。那些五颜六色的文具和中学时代读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都是用我攒的钱买的。
我是在保证一日三餐的情况下才攒钱。而我一个同学,她很喜欢画画,当初为了买一套《绘心》,她整整啃了一个星期的馒头。幸好早餐和中午饭都是回家吃,才没有造成营养不良。
我买来的笔、本子、书,其实使用最多的是书。我买的各种各样的笔放在一起就有2大箱,还不算用完之后被我扔掉的。本子也是,我中学时买的笔记本被我寄到大学去,用到毕业也没用完。
人总会长大,大学时我在完全自由支配生活费的过程中,好像懂得了浪费的定义。所以现在我都是买必需品,顶多囤一点生活用品。再也不会出现笔记本一买就是5本以上。再也不会相同试样不同颜色的买一堆。
毕业工作时,挣的工资就是我的零花钱。看着身边同事有月光族,会花钱,总是能通过网购买到质量好的东西。有贵的也有便宜的。她说乘现在还没结婚,该花就花,结婚之后就不能这样了。
而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没有月光这一概念。工资发下来我总会先存一笔,才开始花。我自己都不怎么会网购,看到差评觉得质量不好,看到全是好评觉得是不是刷出来的。
这两种消费习惯说不上哪种更好,适合自己最重要。像我另外一个同事也是月光,在我影响下每个月攒1000块,她觉得蛮好的。
下一步,我希望和我的第一位同事学一学怎么更好的花钱买到品质好的东西。
我想之后我有了小孩,我会带着她看《小狗钱钱》,在她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她零花钱,带着她去银行存钱取钱,给她办专属银行卡。
我自己是初中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存折,上大学才办的第一张银行卡,在这之前从来没使用过银行卡。我觉得这些大人忽视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可能显得很重要。总是会把未知当成恐惧,就像我没大人领着我去ATM机取钱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不会用银行卡怎么办?其实问一问就可以。
我会在假期的时候也给孩子零花钱。我爸妈在我假期的时候是不给我钱的,他们认为放假在家吃饭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出去玩可以另外找他们要。
假期是要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呀,花的钱多一点可能爸妈就会唠叨,锦鲤。之后我就用攒的钱去玩,后来发现自己攒的钱花出去心疼,渐渐就不怎么出去玩了。现在放假,我妈妈老问我看你表妹一放假就到处去玩,看看你一天天在家里蹲,都不出去找朋友玩,什么时候才会有男朋友。友情是需要维护的,在中学时候,不一起去玩,到现在都渐渐不联系了。
在零花钱使用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要勤俭节约,对于必需品,可以花多一点的钱买质量好的,而不是贪图便宜买质量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