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成吉思汗是哪国人(骁勇作战的忽必烈,是蒙古族人,外蒙人为何不喜欢他)

2023-03-28 15:19     发布者:robots
导读因为忽必烈把自己建立的“大元”放在“蒙古帝国”的前面。换言之,忽必烈认为是以大元皇帝的身份统治蒙古帝国,而不是以蒙古大汗的身份统治中原地区。这一点从蒙古文看是特别明显。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它的蒙古文称谓是“yeke mongghol ulus”,汉译过来就是大蒙古国/蒙古汗国。但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凡是元朝公文书写都会写“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Dai Ön”并不是蒙古以往就有的词汇,而是汉语“大元”的音译词汇;“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翻译成

因为忽必烈把自己建立的“大元”放在“蒙古帝国”的前面。换言之,忽必烈认为是以大元皇帝的身份统治蒙古帝国,而不是以蒙古大汗的身份统治中原地区。这一点从蒙古文看是特别明显。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它的蒙古文称谓是“yeke mongghol ulus”,汉译过来就是大蒙古国/蒙古汗国。但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凡是元朝公文书写都会写“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Dai Ön”并不是蒙古以往就有的词汇,而是汉语“大元”的音译词汇;“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翻译成汉语就是“大元大蒙古国”。这有点类似于“刘记火锅店”,重要的不是“火锅店”而是“刘记”。这么说可能有点绕,但是在忽必烈看来,他并不是继承的蒙古汗国,而是他建立的大元统治了蒙古汗国以及中原地区。大元的概念是高于蒙古与中原地区的。事实上元顺帝被朱元璋赶走后,历代蒙古大汗都是以元朝皇帝自居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被赶到草原之上后就自动丢掉了帝号。根据内蒙赤峰出土的元顺帝工匠总管的墓碑显示,十四世纪被赶出中原的北元残余势力称呼蒙古汗国是“大元的蒙古汗国”。蒙古汗国被清楚的,毫无争议的置于大元之下的。我想这就是蒙古国不喜欢忽必烈的原因,因为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但是他本人不是一个蒙古本位主义者。这就有点类似于斯大林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但是他本人肯定不是格鲁吉亚主义者,格鲁吉亚现在也肯定不会喜欢斯大林。

成吉思汗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同样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统一蒙古各部以后,他将蒙古各部分割成95个千户,让他的家族及将领来治理。成吉思汗创立大札撒,即蒙古帝国的法律,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模式,同时参考金国的行中书省,在全国各地实行军政治理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国家治理。成吉思汗推行的忽里台大会,奉行的是蒙古贵族集体决策,从而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成吉思汗西征以后,将中原地区交给木华黎经略,把西征掠夺的土地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治理,分封形成了金帐、察合台、窝阔台、伊利四大汗国,与宗主国大蒙古国形成联合治理模式。成吉思汗奉行驿站制度,使得万里商道路不拾遗,古往今来绝无仅有。成吉思汗在军事扩张中赏罚公正,唯有军功才能获得丰厚的战利品。这一点使得蒙古军人勇猛无比。从侧面上反映了政治上的清明。综上所述,成吉思汗会治理国家,并且治理得很好。

我感觉跟韩国一样,连孙悟空都是自己的。

蒙古帝王实行密葬,不允许用文字记载墓地,也不用实物、土堆标记墓穴,因此成吉思汗死后埋在哪里始终是个谜。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包括蒙古、美、英、法、日等国的考古学家多次携带现代探测仪器勘察,仍然没有找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公认是他的衣冠冢。那么,成吉思汗埋在哪里,真的就无从下手了吗?从蒙古族丧葬习俗方面去推测,或许能找到线索。一、丧葬风俗决定成吉思汗埋在六盘山据《蒙古风俗志》记载,蒙古人葬法有风葬、石葬、树葬、水葬、土葬(深葬是土葬的一种,蒙古王公贵族多用此葬法)、、野葬等多种形式。风葬、石葬、树葬是最古老的葬法,公元九世纪以前使用,到成吉思汗时代早已弃用,仅极个别蒙古小部落仍然保留石葬传统。临水而居的蒙古部落有水葬传统,但不普遍。和野葬是蒙古族皈依藏传后才有的,穷苦人一般野葬,高级喇嘛多用。藏传在成吉思汗死后20年才传入蒙古,忽必烈是第一个皈依藏传的蒙古皇帝,明朝时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为大力推广藏传,死后采用了。如此说来,成吉思汗死后只能采用土葬,而且是蒙古王公贵族惯用的深葬。蒙古族葬法虽多,但只有深葬才有大量陪葬品。成吉思汗一生征战消灭不少国家,抢掠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他自然希望死后带入天堂享用,采用深葬也就顺理成章了。深葬墓穴虽然深达九尺,但仍然属于土葬。蒙古人土葬时,需要在选定地址挖坑,坑口必须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但东、西蒙古土葬停灵时间有区别,西蒙古一般三至七天出殡,东蒙古则当天出殡,停灵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即2小时),人死时点一炷香,燃尽后再点一炷,第二柱香燃尽即出殡。成吉思汗是东部蒙古人,遵循东蒙古土葬风俗,很可能当天已入土。二、成吉思汗死亡时间决定埋在六盘山公元1227年5月,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避暑。西夏都城中兴府被蒙古兵围困半年之久,早已粮尽援绝,6月西夏发生强烈地震,导致瘟疫流行,内外交困的西夏只得投降并献出王妃,7月成吉思汗即病死于六盘山。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一是《蒙古秘史》记载因多年征战、积劳成疾而病死,二是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者普兰诺·加宾尼自传记载被雷击身亡。三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传记记载因攻城中箭而死,四是被西夏王妃报复致死。第四种说法源自《蒙古源流》的记载,经常被猎奇、猎艳者提及,说的是:西夏投降时把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献给成吉思汗,这可是个大美人,成吉思汗一见她就焚身,当晚就对她霸王硬上弓,没想到古尔伯勒津郭斡是个烈女子,趁机咬掉了成吉思汗的子,然后了。成吉思汗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岂能忍受如此剧痛?不久他就疼死了。关于成吉思汗的墓穴,也有四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某处,依据是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曾经站在肯特山(汉朝称狼居胥山)上,对随从说过:“我死后就葬在这里”。二是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山,依据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三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因为成吉思汗陵墓在这里。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因为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尸体很容易腐烂,最迟三天内必须安葬。无论成吉思汗死于哪种原因,他死于六盘山都是铁的事实。当时的交通条件以战马速度最快,战马日行200公里已是极限,从甘肃六盘山到蒙古国肯特山或新疆阿勒泰山,直线距离都在1500公里以上,战马最少要8天才能到,这么热的天,尸体早都腐烂了。离得最近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也相距900多公里,战马5天才能到,尸体仍存不住。从实际出发,成吉思汗墓穴最有可能在六盘山!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第六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也叫伊尔汗国,其国土包括今天的中亚、西亚和东欧部分地区,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都是战争狂人,他们有一个口号:把敌人的土地变成我们的牧场,把敌人的房子变成我们的帐篷,把敌人的妻女变成我们的奴仆。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你只能投降,否则他们就屠城。就这样,他们从草原上的一个小小部落,打遍亚欧大陆,其中三次西征奠定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它们分别是:第一次西征:1219-1225年,成吉思汗亲征花剌子模,将蒙古版图延伸到里海、黑海、、、印度地区。第二次西征:也叫“长子西征”,1235-1242年,由术赤的嫡长子拔都、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拖雷的长子蒙哥,率军攻打到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一带。第三次西征:1252-1260年,由旭烈兀率军,一路攻占阿富汗、、、、土耳其等地区,席卷中亚、西亚、北非、东欧。这么大地盘怎么治理?成吉思汗列土封疆,把“长子西征”获得的土地,封给了长子术赤,建立钦察汗国(也叫金帐汗国),把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封给了次子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后来,窝阔台的孙子海都,通过战争,从察合台汗国,以及元帝国手上,强占了部分新疆、蒙古地区,建立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则是旭烈兀,在西征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第四个汗国。四大汗国与元帝国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四大汗国跟汉族皇帝给宗室子弟的封国一样,四大汗国的可汗,就相当于诸侯王,他们与元帝国的皇帝是君臣关系。但是,四大汗国又不完全等同于诸侯国。一是他们的地盘太大了,它们的面积总和,比元帝国中央所控制的地盘还要大。二是他们并不完全听命于元帝国,甚至长期跟元帝国为敌,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王的关系。旭烈兀为何西征呢?其实就是强盗的逻辑。当时那里有个“木剌国”,“不服管教”,拒绝给蒙古帝国纳贡称臣。木剌国就是现在的穆斯林什叶派的一个分支,当时在西亚地区影响力很大。蒙古人从来用刀说话,不跟人费口舌,大汗蒙哥秉承成吉思汗的作风,不服就打。可当时蒙哥自己正忙于征服南宋,腾不出手,于是他把任务交给了同样嗜血的弟弟旭烈兀。1259年,蒙哥驾崩,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大打出手。第二年,旭烈兀才得到消息,他立刻停止了对和巴尔干半岛的进攻,大军回撤到波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分别是拖雷的长子、四子、六子和七子(二三五子早逝)。蒙古汗位的传承,不像中原汉人那样,谨遵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由忽里台大会选举,即便先可汗指定接班人,也要经过忽里台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很显然,这是个巨大的漏洞,谁都有可能“操纵选举”,只要实力够强。比如当初贵由死后,蒙哥就是靠拔都的术赤系,和自己的拖雷系支持,愣从窝阔台系手中抢回了皇位(汗位)。蒙哥死得太突然,他在进攻南宋合江钓鱼城时,被大炮所伤,病逝于前线。蒙哥生前根本就没有继承人的安排,这就给了实力最强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机会。那么,旭烈兀为何不赶回来插上一脚呢?他也是有资本、有资格争取一下的,毕竟诸侯王跟皇帝差距还是很大的,旭烈兀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一、不想回有人把旭烈兀停止西征,并回撤波斯,当作他有意争位的心理波动。其实不然,作为朝廷派出远征的大将,大汗驾崩了,他失去了顶头上司,也不清楚新领导是谁,对他什么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停止军事行动,驻扎等待新命令,这是正常的反应。假如旭烈兀想要争大位,他肯定要马不停蹄回朝,而不是留在波斯,留在波斯就表明,他是在等朝廷新的指示,这是驻外将军,对朝廷示忠的最好。旭烈兀参加过“长子西征”,按照惯例,他打下的江山就应该是他的封国,旭烈兀自己很清楚,封国就是他最好的选择,论朝廷里的势力,他跟忽必烈、阿里不哥都没法比,何必去趟浑水?二、无需回只要旭烈兀不参与争汗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会把他当宝贝,这叫退一步海阔天空。果然,忽必烈迅速给旭烈兀来信,重申他在伊尔汗国的地位,并鼓励他博取祖先的美名。对面忽必烈抛来的橄榄枝,旭烈兀权衡利弊,决定公开支持忽必烈,并谴责阿里不哥不该心生叛逆。忽必烈自始至终也没有诏旭烈兀回朝,这说明他根本不需要旭烈兀的兵力介入。对旭烈兀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他一旦回国,就将不得不亲自参与兄弟相残。三、不能回最关键的是,伊尔汗国承担着两个使命,让旭烈兀脱不开身。当旭烈兀刚刚撤到波斯,留在前线的蒙古大军,就遭到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阻击,在约旦河西岸和大马士革接连败北,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旭烈兀离开伊尔汗国,很可能遭到被征服土地上的旧贵族反击,八年西征的成果可能就毁于一旦。另外,伊尔汗国作为忽必烈的棋子,要起到牵制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作用。自从拔都和蒙哥相继离世,钦察汗国与拖雷系之间的关系就变了,新任可汗别儿哥明确支持阿里不哥,从此他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一起,站在了与元廷长期对抗的立场。伊尔汗国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都接壤,正好承担起牵制这两个汗国的作用。1262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还未结束,伊尔汗国就和钦察汗国,在外高加索地区上演了全武行。一边要跟被征服者恶斗,一边还要应付孛儿只斤氏家族内部互殴,旭烈兀不可能会在这种敏感时期回国。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被囚,兄弟之争落下帷幕。五个月后,忙碌一生的旭烈兀突然暴病身亡,最终没能回到他出生的家乡。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robots”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