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
阅读全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三家灭智”,“三家分晋”(还有一个“田氏代姜”,即齐国国君由姜氏变为田氏)。“三家灭智”,是指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此时晋公室已经势力衰微),智伯瑶(知伯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爆发内战,其它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从此晋国由韩、赵、魏三家称霸。“三家分晋”,是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这看做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韩、赵二家瓜分晋靖公残余的食邑,晋国彻底灭亡。)那么这件事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首先在地缘政治上,这个好解释:三家分晋奠定了七雄争霸的基础,所以以它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很合适。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冲击也很大,“三家分晋”,周天子竟然封这三家乱臣贼子为诸侯,“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标志着:周朝的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坏,所谓“礼崩乐坏”,这也意味着周天子的威严彻底完蛋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硬实力仅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但至少在道义上始终占据最高点,但是现在周王室公开承认三家分晋和田氏代姜,这意味着什么?周天子自己都不把那些道义准则当回事了,于是诸侯各国完全不再遵守制度,恃强凌弱,相互兼并,战火纷争。僭越礼数?在战国那完全不是个事!春秋时代,大家是需要有些规矩的,大家只想当一方老大;但战国时代,呵呵,不拍死你那没完!其实,春秋和战国的区分,本质上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大家背初中历史可能还记得,我国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但是战国则是封建时代,这其实标志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传统的周天子那一套奴隶社会的礼乐典章已经不实际(所以很多人批评孔子嘛,认为他搞得克己复礼完全不实际),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土地不断开发,那矛盾随之增加(铁器被广泛使用。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人口不断成长,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无人地带,已不存在。各国因争夺土地或者水利资源,时起),为了增强国力,各国国君不得不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建立。
通常来说,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划分是以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但是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常见五种说法有:1.分界线是公元前481年。这一年刚好是《春秋》这本书的绝笔之年。2.分界线是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孔子逝世,宋代有诗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带走仲尼,诸侯纷纷灭”。3.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公元前476之前为奴隶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这也就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他们的依据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其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时间也是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所以后来的历史书籍包括教科书都这么划分。4.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是三家灭智,春秋时期的霸主“晋国”由此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仅存的“礼义”由此彻底崩塌。5.分界线是公元前403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为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战国七雄由此全部产生,另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认为战国由此开始。
基本上以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界限。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