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军机处是谁设立的(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这句话什么意思)

2023-03-10 20:19     发布者:robots
导读意思,军机大臣只能传达誊写命令不能做任何决定,目的,加强君权.雍正设的,影响,使君力大大加强. 军机处的人由亲王郡王和一些部院的尚书组成,军机处的人都是皇帝近臣,设领班一人,军机处的人统称军机大臣.军机处为皇帝出主意同时也把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的手中,削弱王公和其他人的权力 C 雍正设立军机处,确实与制衡内阁有密切关系。在古代封建社会,帝王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经常利用内廷来牵制和控制外廷,这是帝王权谋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帝王制衡之术的体现。虽然法规上明确规定皇权至上,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在朝廷政治角逐中,

意思,军机大臣只能传达誊写命令不能做任何决定,目的,加强君权.雍正设的,影响,使君力大大加强.

军机处的人由亲王郡王和一些部院的尚书组成,军机处的人都是皇帝近臣,设领班一人,军机处的人统称军机大臣.军机处为皇帝出主意同时也把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的手中,削弱王公和其他人的权力

C

雍正设立军机处,确实与制衡内阁有密切关系。在古代封建社会,帝王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经常利用内廷来牵制和控制外廷,这是帝王权谋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帝王制衡之术的体现。虽然法规上明确规定皇权至上,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在朝廷政治角逐中,皇权能否真正“至上”,这还是很悬的,要有政治实力做基础,而且,帝王还往往要使用各种手段,其中,制衡手段便是很常用的,也是对于巩固皇权很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说,内廷就是皇帝通常由皇帝的秘书班子或皇帝身边等组成,而外廷往往是由宰相所领衔的内阁班子组成。从法理上来说,宰相是协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是为皇帝处理政事的,是皇帝治政方面最得力的助手,因为皇帝在朝中所遇到的政治事务实在太多太复杂,而诸多繁杂的事务必须交给政治助手去负责处理,而交给宰相去办是最合理的。可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时间长了,处理的政事多了,相权就逐渐增强了,而皇帝忙于决策,忙于重大的政治事务,自然是比较没有时间过问朝中具体的政事,而相权在增强的同时,便形成了对皇帝一定程度的制约。到了一定的时间,帝王会感到相权对皇权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帝王因而担心被宰相架空,于是,皇权与相权便出现了矛盾,而且,这种 矛盾一旦形成,常常会因双方的疑心而不断得到强化,最后变成不可调和,皇帝常会采取绝然措施,灭了威胁者。比如,朱元璋感到了高居左丞相之位的胡惟庸有犯上作乱,试图篡权,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的时候,便不能容忍了,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大罪,诛杀了胡惟庸、徐宁、涂节等人,之后,朱元璋大肆肃清“逆党”,株连胡惟庸余党及家属多达三万多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当皇帝感到相权对皇权有威胁时,也并非都像朱元璋一样,采取灭丞相的来处理矛盾,因为处理矛盾的不止一种,比如,皇帝可以利用掌控兵权来制约甚至削弱相权,再如可以赋予左右丞相的分权来削弱相权等,而在抑制相权的种种方法中,利用设置内廷,并赋予内廷于重要权力来抑制相权的方法是很常用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而且,皇帝赋予内廷予重要权力,这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内廷往往有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或组成,这些人官职低,常常是皇帝特殊提拔起来的,与朝中官员,与封疆大吏,特别是与军中将领的关系比较疏远,他们的崛起,主要是依靠皇帝,所以,他们只能听皇帝的话,没有具备挑战皇帝的力量。古代帝王权谋的这一套,雍正皇帝是很熟悉的,他设立军机处,也正是为了利用军机处来抑制外廷的权力,他通过军机处牢牢掌控皇权,即树立皇帝的权威,又直接掌控兵权,同时还掌控着行,如此一来,雍正朝的权力就很稳固了。军机处的办公地点雍正设立军机处还有之前一个很重要的参照事例。在他的父亲康熙帝亲政不久,为了避免以后出现像鳌拜那样的老资格权臣干预朝政,威胁到皇权,康熙帝想方设法阻止满族的元老们干预朝政,于是,康熙帝便在皇宫内乾清宫旁边的南书房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南书房的办事处成了康熙朝皇帝决策和处理重要政事的机构,这一机构其实就有明朝的内阁的样子:一是发挥机要秘书处的作用;二是由官职低、可信任的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三是保密性相对要好得多,这能避开朝臣因意见不合而吵吵闹闹。其实,康熙帝将清廷的行力由内阁转移到南书房,这用意非常明显,一是避开满清贵族元老们对皇帝决策的干预,二是以此来削弱了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的政治权力,使皇权得到很大的加强。而康熙的这一招,雍正帝不仅学来了,而且将其发挥得更有效用,可以说,雍正朝的军机处是康熙朝南书房办事处的“升级版”,大大促进了皇权机制。雍正皇帝画像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朝廷在皇宫内隆宗门内设立了“军需房”,刚刚设立时的目的是为了能及时对将在西北作战的进行供给上的支持,而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的开始大规模在西部作战,而雍正正是利用了西部战事吃紧的局势,将“军需处”改为“军机处”,当然,这一改不紧紧是名称上的改动,而是有重大的变化。起初,这一机构的设立是为了积极应对西北战事,便于快速和机密地地处理战时的军机大事,而改成“军机处”之后,管的就不仅是军需和军务了,而是朝廷的整体上的军务、政务、财务等等,成了雍正皇帝的决策和治政中心。军机处的牌子“军机处”由雍正皇帝直接管辖,设置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军机大臣行走、军机章京等若干人。军机大臣主要负责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决策建议;而军机章京则主要负责草拟谕旨,当然,这拟旨等于是为皇帝写决策议案,也是有不小的权力的,所以,当时的朝臣称军机章京为“小军机”。从功能上看,雍正朝的军机处是决策的参谋机构,而机构中的官员扮演着参政议政、传达皇命、监督机密文书运转等的重要角色,而进入军机处的官员大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是长期在皇帝身边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臣子,这些人受到皇帝的信任,并且有决策的建议权,所以,有的品级虽不高,但其权力很大,外廷和封疆大吏往往都要敬他们三分,毕竟,他们是皇帝身边能参与决策建议的。值得注意的是,雍正朝“军机处”的设立是对清朝政治结构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有三大变化:首先,这是去相权的一次实质性的变化。清王朝从关外到关内,从满足政治体制到吸取了汉族的治政体制,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后来到乾隆朝变成了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是去相权最显著的体现,“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的集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军机处直辖于皇帝,避开了内阁的干预,皇帝可以决策。其次,这一机构所重用的人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这大大强化了皇权。当时,雍正朝正既在西部用兵,同时又利用出兵的机会,对朝中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管理机制方面的改革,而雍正皇帝利用他所信任的大臣来参与决策,这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使雍正皇帝登上了清王朝的新高峰。再次,军机处的设立使雍正皇帝直接掌控兵权,对于雍正推行各方面改革是重要保证。雍正帝利用军机处削弱了原来满清沿袭下来的“八旗”兵制,而由皇权(而非满族皇室贵族)直接掌控兵权,这对于西部用兵,甚至对于雍正帝推行经济上的“改土归流”政策、政治管理上的密折制度、税赋政策的“摊丁入亩”,以及推出了“养廉银”制度大力反对贪污等,都具有重要的保证,没有军机处,雍正的各方面的改革将成了空话。军机处与内阁是制衡关系当然,雍正设立“军机处”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促进改革是其积极的方面,但是,雍正帝利用设立军机来强化皇权,把封建王朝的皇权推向了顶峰状态,这改变了原本朝中权力的制衡机制,皇权彻底失去了制约,这是消极的作用。唐宋时期,中央治理机构由丞相府到中书省,相权对皇权起一定的制衡作用;而明朝去相权,设内阁,后来内阁其实又恢复了部分的相权,可是,当雍正将内阁的权力完全移到了“军机处”之后,相权几乎全被削弱了,皇权空前得到强化,彻底失去了朝中其他权力对皇权一定程度的约束,难怪,雍正之后,到了乾隆时期,特别是乾隆晚期,就很严重了,还出了和珅这一的“超级”贪官。显然,在雍正时期,中央以军机处作为朝政运转的主要枢纽,封建王朝的权力已走到了顶峰状态,再也无法继续往前了,而这或许就是清王朝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既是雍正帝推行改革的重要保证,又是雍正朝政治改革的重要成果,然而,它也是清王朝超强的权力的体现。皇帝权力太大了,这为清王朝的灭亡埋下了巨大隐患,到了慈禧太后执掌权力时,清王朝实际上已经完全腐烂了,清朝衰亡已不可避免。所以,康雍乾盛世虽与雍正有重要关系,而清王朝最后走向灭亡,雍正也推脱不了他该负的责任,他利用军机处使皇权空前强化,变难以避免,从这个意义上看,清王朝的灭亡在雍正已经有隐患,清廷的衰落从雍正皇权开始,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1、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730年),皇十三子,怡亲王,议政大臣,雍正八年病逝,时年44岁;2、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乾隆二十年卒于家中,享年84岁;3、马尔赛(?-1733年),马佳氏,隶属满洲正黄旗,历任护军统领、镶黄旗蒙古都统、领侍卫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雍正九年授抚远大将军,抵抗准噶尔进犯,因贻误战机,被夺爵处斩;4、蒋廷锡(1669年-1732年),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军机大臣,雍正十年病逝,享年74岁。蒋廷锡是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塞外花卉》《桃花鹦鹉图》等;5、鄂尔泰(1677年-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隶属满洲镶蓝旗,雍正帝心腹,历任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等,乾隆十年病逝,享年66岁;6、哈元生(1681年-1738年),回族,河北沧州肃宁人,从低级军官做起,历任把总、抚标右营守备、中军游击、总兵、军机处行走等,屡立战功,乾隆三年病死,时年58岁;7、马兰泰(?-?),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兀鲁特部人,历任前锋统领、参赞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等,曾参与征讨准葛尔,颇有战功;8、爱新觉罗·福彭(1708年-1749年),克勤郡王岳托的后裔,曹寅的外孙、曹雪芹的表哥,第五任平郡王,历任右宗正、都统、军机处行走、定边大将军、议政大臣等,乾隆十三年病逝,享年42岁;9、钮祜禄·讷亲(?-1749年),遏必隆之孙,隶属满洲镶黄旗,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兵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在指挥平定大小金川之战时表现不佳,被赐自尽;10、博尔济吉特·班第(?-1755年),蒙古镶黄旗人,历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湖广总督、兵部尚书、军机大臣、驻藏大臣等,乾隆二十年任定边将军,领兵西征准噶尔,被叛军围困自刎殉国。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robots”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