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分成两个朝代——西汉和东汉。由于东汉第一任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是汉景帝刘启的后代,因此东汉在传统的观念里是西汉的延续。西汉享国210年(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东汉享国195年(公元25年到220年),两汉加起来的历史长达410年,这使得汉朝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寿命超过4个世纪的朝代。而唐朝的寿命有289年(公元618年到907年)。
西汉比西晋早466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晋(265年—317年),是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西汉成立于公元前202年,西晋成立于公元265年。两个朝代相差:265+202-1=466年。(因为没有公元零年,所以要减一年)。
秦!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东西两汉,创造者都是刘家人,但实际上,东汉承接的,已经是一个断绝了一半的汉朝,刘秀本人不是皇帝的嫡传一脉,乃是“宗族子弟”,加上迁都,于是便有了“东西汉”的本质区分。公元前202年,以代表着天下底层阶级的身份的刘邦最终称帝,建立大汉朝,在秦朝灭亡后,世人眼中承接了六国贵族力量的项羽却是饮恨乌江,此乃是震世之举,而刘邦的“布衣皇帝”之名,远扬皆是来于此。因为大汉朝统治者阶级出身的缘故,还有他们下辖的绝大部分力量乃是底层力量,都是秦朝时候被的和各种职业者,因此西汉之初,一场“阶级的战斗”无法避免,那便是刘邦晚年的诸侯之乱。幸运的是,刘邦了下来,真正把大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不幸的是,为了这场,刘邦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大汉开国之初,便以“黄老之学”来开启局面,天下大事,皆以“无为”的态度对待,无为的背后,其实就是统治者阶级不出手,让民间的“阶级洗牌”的一次机会。穷人拥有了底气,向地主豪强索要自己的利益,而没那么有胆量的,也毫不惧怕地向地主拿回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权益,久而久之,大汉朝回到了正轨。所以为什么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人能够开辟一个盛世,根本的原因是趁着人数众多、资源占有量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社会波动极小,以此来获取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景帝、汉武帝时代,中下阶级的寒士能够崛起的原因。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譬如汉武帝之母王娡、汉武帝之妻子卫子夫、大汉朝的战神卫青、霍去病,他们的崛起,都是因为大汉朝这种自上而下的“阶级打通”。于是西汉的基本盘可以确定,这是流动的,没有那么固化的。可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不会,因为是人就会变,汉朝的统治者阶级会变,底下的社会也会变。根据社会生存的“二八定律”,在社会呈现了一定时期的阶级流动后,终究会走向固化,在汉武帝之后,原来那批贫民所蜕变而成的“豪强”,最终也走向了自己成为“恶龙”的道路。他们巩固自己的地位,这里面就涉及了一定的非法手段,比如掠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在面对朝廷的时候,通过各种关系和利益纠缠减轻负担,或者是转嫁给底下的农民。同样可惜的是,处在这个时期的大汉皇帝们,没有那种能力和魄力改变局面。直到王莽出现,这种现象才有了松动的曙光。但也仅仅是曙光而已。王莽篡位,实际上汉朝已经灭亡了,新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朝代,王莽深知大汉的问题所在,因此进行了土地国有化、经济国有化的改革,这其实就是汉武帝的“中央集权”的弱化版,但王莽想的是,让底下的再次有机会向豪强挥舞锄头。这一切看似合理,可王莽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社会问题的根深蒂固,他转移国内力量的想法没有成功,却导致了新朝的溃败,借着这个机会,豪强们组织起力量,这里面就有绿林军、赤眉军等等,最重要的,是有刘秀。新朝末年,这是一场地主豪强们组织起来对抗想要社会平均化的王莽的一次大运动。假若王莽得到了平民们的支持,那么王莽的确有一线的机会,但可惜的是,王莽的根底始终太弱,王莽乃是篡位,和刘邦带着一群人打江山又是不同,经过层层阻碍,王莽还失去了民心的支持,最终王莽溃败。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已经劣势百出,刘秀以少败多,这场人数悬殊的战争,其实说明不了刘秀多么厉害,也说明不了新朝真的那么一无是处,真正可以解释的是,王莽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了。而刘秀此后还要抗争其他对手,刘秀因此便有了一定的“裹挟性”,便是成为了众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以刘秀崛起的身份,倒是和项羽有点像,虽然刘秀本身没有项羽那么贵重,可形势如此,刘秀也不得不成为这种人。公元25年,刘秀在建立东汉,又把都城定为了洛阳,虽然还是“汉”之国,但在本质上、组成上、形式上、地理位置上,已经是和之前截然不同了,东汉已经是一个基本盘彻底颠倒的社会,从一开始,就是豪强占据绝对的主动权。最重要的是,自古以来,非“嫡系”传承者,实则都被视为“不正”,所谓“东汉”,只是对于刘秀之汉朝的一个说法,要是放在西汉人的角度来说,即便让刘邦在世,这也不是一个正统的朝代。无他,假如在西汉人的礼法角度来看,刘秀这样都算正统,那么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会崩溃,但实际上,西汉的残留已经殆尽,众人心照不宣,没有人有必要指破这一切,毕竟如果刘家人都没资格的话,那也没有人有资格了。因此说西汉、东汉是一个朝代的两个阶段,其实这不准确,反而就是两个朝代。建立东汉后,刘秀削减了的权力,在政治结构上也做出了改变,不过这种改变是属于正常范畴,没有与西汉的体系背道而驰,甚至能说是一种适时性的进步,即便西汉的国祚依旧延续,也有西汉皇帝会走出这一步。虽然说东汉是有着众多地主豪强支持才建立起来的,但刘秀不是个一味讨好贵族豪强的人,恰恰正相反,他知道作为皇帝,应该做些什么,他应该做的,就是制衡豪强,扶持底下的百姓,为的还是前面所说的:“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唯有流动起来,皇权才能被保护,唯有流动起来,社会才能进入快速发展,但可惜的是,刘秀的底子不够,一旦背叛利益集团,刘秀其实就是在对抗自己的力量,属于是“左手打右手”,所以刘秀失败了,均田遭到反抗,这件事他也不敢再提。就是这样,东汉开国皇帝都解决不了一些事情,后人更不用说了,随着豪强的渗透,东汉出现在外戚干政的局面比西汉要早得多,而且西汉的外戚干政,最起码还是卫家这样慢慢崛起的势力,算不上图谋甚大,可东汉不一样,次次都是图谋甚大。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汉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发展下去,再也没有出像汉武帝一样的集权天子,根源就是在于皇帝不能完全说了算,经过多年的渗透,就连宦官都能干政,荒唐至极。而这样的社会,又有着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阶级固化”,东汉的寒门崛起已经比不上西汉了,一旦有人显赫,那么家族将会显赫将近百年,这百年的显赫里,就是对其他人的压榨,是加固了社会晋升的难度。到了东汉末年,再像秦朝末年一样民间人才辈出已经是几乎不可能了,即便有人才能突出,所能达到的成就也高不到哪里去,贵族们之间有垄断的共识,而寒士们也默认了这种自卑,东汉构成的社会心理,多少是有点不健康的。即便如此,东汉一朝也还是支撑了近两百年,时间不短,算是很长寿的一个朝代了,若不是最后曹操撕破脸皮,东汉将会在这种博弈的局面下,皇室继续生存,这就像周代的天子王室,不会被灭,但只能当吉祥物了。而在西汉的时候,这种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