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文后是魏国人公元前334年,惠文后来到秦国与秦惠文王联姻,称魏夫人。惠文后与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29年生下秦武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惠文后支持公子壮,公子壮僭立,号季君。但在掌握朝中实权的魏冉的支持下,秦昭襄王继位,魏冉担任将军,保卫都城咸阳。公元前305年,公子壮与惠文后遭诛杀。
姬发周天子一般指周朝君主,是周朝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姬姓,黄帝后裔,如周武王、周平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封神榜》姬昌是凡人,没有被封神。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邘国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演绎《周易》,创立周礼,得到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为“三代之英”。
武王的名字叫姬发。武王是周文王的姬昌的第二个儿子。
《儒林外史》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了“祭先圣南京修礼”之事,吴太伯(即吴泰伯)在儒家有着崇高的地位,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夫子曾经赞颂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的两个弟弟依次是仲庸和季历,这两个名字可能我们都比较陌生,但是季历的儿子和孙子大家就比较了解了——他们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那么,吴太伯和周武王的关系就缕清了——周武王的爷爷是吴太伯的弟弟,即,吴太伯是周武王的堂祖父。吴太伯本事古公亶父的嫡长子,有着继承爵位的优先权,但是他却主动放弃了这个权利,并主动“奔吴”,其原因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记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也就是说,太王古公亶父有意于隔代传位给姬昌,所以就必须先传位给自己的幼子季历。吴太伯很清楚父亲的意图,再加上他也认为弟弟季历非常贤明,于是就主动放弃了继承权,逃到了当时尚为荒蛮之地的“荆蛮”,并且文身断发,抛弃了炎黄的传统,自任为蛮夷。如此一来,季历就是再想让位也不可能了。而吴太伯也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政治能力,他在荆蛮之地很快定居下来,并且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句吴(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他也正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