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隋唐时衍生的通过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员的一种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科举考试是三年举行一次,高考一年一次。联系到现代当下,当头,国家做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决定高考时间将延期一个月举行。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科举考试延期的发生呢?历史上科举考试延期的事件有过,而且还不止出现过一次,一、唐朝,唐咸通九年,历史上大规模的庞勋起义爆发,当时唐王朝决定取消科举一心一意应战。等到战事平息后再进行考试,开始的时候估计在很短时间之内就会将起义下来,结果庞大起义攻克了诸多城池,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打得唐王朝是人仰马翻,直到最后也没有下来,反而还导致了后来的黄巢起义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二、宋朝,宋仁宗时期也有一次推迟,因为当时的名人苏轼两兄弟,因为一些原因没办法按时参加科举考试,而朝中的大臣韩琦认为这太可惜了,不能够体现出应有的水平,于是建议延期进行考试,仁宗皇帝便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当时宋朝的考试在八月份,炎炎的夏日也不太适合考生发挥相应的水平,也不利于相关考场的相关工作进行,所以考试改到了九月份。三、明朝,明朝是历史上延期进行科举最多的朝代,第一次出现在明朝洪武时期,因为据天文的计算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将会出现日食,而在当时皇帝代表着天子,太阳也是皇帝的象征之一,出现日食则代表对皇帝有不利的事情出现,而在这当时是属于头等大事,为了皇帝的安危所以科举考试就推迟了,第二次则是出现在正德年间,正德15年的科举考试推迟,因为正德皇帝当时根本不在京城,根本就没有办法举办殿试。古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这个殿试,是决定了进士何去何从的最后一关 。殿试的时候需要皇帝在场进行主持点选出前三名,然后张贴皇榜向天下宣告,明朝的这位正德皇帝不同于其他皇帝,喜欢各种便衣出行,对于政务并不是太在意,但是这件事情又不能够由其他人代为操作,因此只能是推迟等他回来,虽然这个科举考试的延期,就相当于到了嘴边的熟肉,放冷了再吃,虽然总感觉少了几分味道,可是再冷的肉它也是肉,所以总有许多学子并不以为然,就像范进中举一般总是前仆后继,
科举制度是1904年1月废除的。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会奏渐停科举,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减额减停科举的奏章。 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科举制度有很多好处,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不仅相对于古代的贵族制,即便今天相对于西方人创造的投票式选举,它也有很多好处。在封建时代,科举制是式选举制的一部分,如果把它和察举制放在一起,两者结合起来,就共同构成了式选举制度,它们延续两千多年,恐怕是实施时间最长的人类政治制度了。到了今天,它对于我们的政治建设仍不失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时期的1905年废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