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编了一部史书名叫《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平王迁都, 史称东周。 春秋时代,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急剧变化,经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周王朝礼崩乐坏,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林立,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经过“春秋五霸”争雄,楚王问鼎,晋楚拉锯,弭兵会盟,吴越争霸,邾分三国等重大事件, 社会发展过渡到“战国七雄” 阶段, 形成历史上“春秋战国”年代。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秦国开始实行“初税禾”新的赋税制度。社会进入初级农业的时代。手工业雏形逐渐形成,工匠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出现了错金铭文。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手工业发展成部门经济,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当时经济社会战乱动荡,政局不稳,苛政猛于虎。《苛政猛于虎》记载孔子和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这个故事列入汉语成语“苛政猛于虎”。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思想解放的时代,以孔子、老子、墨子思想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为主流,形成诸子“诸子百家”学术流派争鸣繁荣的局面, 当时思想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的各种思想。其中孔子儒家思想对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后期,亲自参加了社会实践并致力授业,亲传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位。孔子青年时始做“委吏”、“乘田”小官,到五十岁知天命以后,逐步被任命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摄行相事,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摄行相事三个月,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但也曾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孔子失宠后,离开鲁国,与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十四年,历经过宋之危、丧家之犬、受困陈蔡之困,游走四方积极劝善,但百家争鸣局面, 仍致五色令人盲,五声致人聋,到处传播的是法家之言。失望至极的孔子所用无果, 返回鲁国养老,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世。
关于孔子的夫人,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一个——亓(qi)官氏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年孔子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当时孔子的父亲在孔子3岁时就已去世,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又名孟皮,字伯尼,因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的那位)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去提亲。亓官氏托伯尼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于孔子作为爱情的信物,于是二人成亲。可见孔子的婚姻,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二人既非青梅竹马,也非两小无猜,甚至俩人很可能此前还不认识。亓官氏为孔子生有一儿一女,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儿子出生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给孔子,于是孔子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先孔子七年去世。关于孔子的婚姻生活,历史记载很少,不过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来,二人的感情估计不咋地。传说孔子曾将亓官氏“休出”,也就是送她回娘家,二人“离婚”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亓官氏嫌孔子没钱,仕途又不顺,还天天跟一帮徒弟周游列国不顾家,自己“单飞”的。据《礼记》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这里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他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说:哼,太过了啊。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妻子去世才一年,就已经冷淡至此!不过后来孔子被尊奉,后世不断加封,但直到宋朝,加封的恩泽才到了这个妻子亓官氏身上,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亓官氏首次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不过孔子去世后,亓官氏是和孔子一起被祭祀的,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该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享受着后人的奉祀。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和再传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孔子生平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这位仁兄的提问非常有意思。你是好奇万世师表的孔老师有沒有什么花边新闻吧?比如妻妾成群,小三,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某些过错?这个嘛…好像沒有。绯闻嘛,倒是有过一次。孔子一生只娶过一妻,无妾。十九岁时,他让同父异母瘸腿的哥哥孟皮前去宋国替他求亲,娶了亓官氏,这个女生是个官宦人家的千金。不知道她怎么看上了一贫如洗的孔夫子。也许认为孔子是潜力股吧,以后会飞黄腾达。婚后第二年,她就给孔子生了个大胖小子。鲁昭公听说了,特意派人送来一条鲤鱼,以示祝贺。国君送来的!多大的面子啊。孔子非常高兴,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后来,亓官氏又生了个女儿,凑成了一个好字。儿女双全,多幸福啊。可孔子渐渐地讨厌起亓官氏,“食不言寝不语",就是吃饭睡觉都不搭理她。还对她百般挑刺,什么“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肉块切得不够方正,不吃!调味的酱料不对,不吃!买的酒不喝!街上买回来的熟肉,不吃!为什么孔子这么难伺候?说白了就是不爱亓官氏了。“我若喜欢你,你脾气再大都叫个性。我若不喜欢你,你温顺的像只猫,我都嫌你掉毛。”没办法,亓官氏含泪与孔子离婚了。古时候也不叫离婚,那叫休妻。孔子休妻之后,再也沒娶。亓官氏呢,也沒有改嫁。孔老师开了一个坏头,后来他的儿子孔鲤,孙子孔伋,都向他学习——休妻!《礼记•檀弓篇》说“孔氏三世出妻”。孔子唯一的“艳遇”,就是见南子。南子,卫国国君卫灵公的老婆,风骚又美艳。她本来是宋国公主,未出阁时就和公子朝勾搭,结婚以后,风流不改。她听说天下闻名的大学问家孔子来到了卫国,指名道姓地要先见一见孔子。孔子只好去见了她。《史记》原文:“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的学生子路知道了,很生气。孔老师一身正气,万民景仰,怎么可以见这种不要脸的贱女人呢!孔子急得涨红了脸,折了一支箭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就让雷劈我!雷劈我!”我们相信孔老师,绝不会逾礼。你看,孔子私生活上,也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还要求子孙们:不纳妾。如果沒有儿子,四十岁以后才能讨一房小妾,以续烟火。所以自孔子开始,连续七代单传。儿子孔鲤,孙子孔伋,第四代孔白,第五代孔求,第六代孔箕,第七代孔穿。到第八代孔谦,生了三个儿子,才开始开枝散叶。长子孔鲋,传八世而绝。三子孔树,子孙传六代没。只有次子孔腾的香火绵延不绝。这么巧,孔子字“ 仲尼”,也是排行第二。看来,忠厚传家久,非二不能传啊。
孔子并非私学做首创者?私学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关于私学由谁首创这一问题,现在史学界还在争论不什人,未能形成和达成定论。很多学者认为孔子是私学的创者,但从相关的具体史料,私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关子孔子本人的一些记载等方面可以看出,在孔子之前,私学已经出现。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教育而言。当时文化教育是为上层建筑而服务的,民间是可望不可饥的。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掉下神坛,逐步走向大众,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原来在宫廷专门掌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大夫纷纷流落出走,其中一部分人成了诸侯的学官,但也有一部分人流落民间,这些人中的有识之士就以个人的身份开课授徒讲学,这就是历史上最初的私学。私学的出现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私学是由于官学的衰落应运而生的,它的山山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到底是谁首创的私学,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切实定论。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是私学的创始人,一些研究教育史的专家学者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学者持这种看法,和论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私学出现在孔子开办私学之前,已经初步形成发展,只不过说孔子在发展私学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的作用。要说孔子是"首创私学的人"根据不足,也不符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