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杨高郑”是北宋的四大家族,也是北宋建国的功勋家族,但宋庭力图削弱这四大家族的实力,以保护自己的统治,这种削弱也是随着时间的推延一直伴随着整个北宋王朝。郑家削弱是拿郑恩开刀,他原本和赵匡胤同属柴世宗的手下大将,二人关系不错,赵匡胤开国他也算功劳颇深,但赵匡胤称帝后郑恩看不清形势,见了皇帝依旧当兄弟,毫无君臣之礼,于是被赵匡胤借口处死,但郑家后人被给予善待,世袭王爵。高家的代表就是在"渊之役"中建立殊勋的武烈王高琼起。其家族五代七人封王,七代三十余人拜将,其家族结果类似于杨家,在战争中逐步的消耗殆尽,北宋末年彻底没落。杨家由于一些曲艺评书的流传,就相对于出名一些,杨家七郎八子战死疆场,男人死完了女将顶上,满门忠烈。也因战功赫赫,引庞太师心存不满,多加陷害,而杨家虽世代忠良,但并不低调,老太君圣旨用拐杖指过皇帝的头,宋庭也是用战争消耗杨家势力,太师庞文也多有谗言诬告,最终使杨家日落西山。呼家的名气其实不小,代表人物为呼延赞,赵匡胤建国后,提拔呼延赞为东班都领、骁雄军使。《宋史》记载,北宋乾德二年,呼延赞随大将王全斌出征后蜀,呼延赞“身当前锋,中数创,以功补副指挥使”。宋太宗时,他被提拔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呼延赞随征,并在争夺太原的战斗中,“先登乘城,及堞而坠者数四,面赐金帛奖之”,此战使其成为太宗最喜欢的将领,其官职也节节高升。呼延赞的后人呼延必显、呼延守用、呼延庆等均为北宋名将,呼家军在战场上的功绩也不下于杨家将,只是在演义评书里没有杨家将那么忠烈而已。
晋阳或称龙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一提起杨家将,忠勇无比、满门忠烈这几个词就会浮现在脑海。杨家儿郎的智勇双全,骁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杨家家训中也是“忠义”排第一。杨家儿郎前仆后继,男子殉国,女将顶上。杨家将一门忠烈,不怕牺牲,保家卫国,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宋史》中记载的杨家将三位将领,分别是杨业,杨六郎,杨文广,祖孙三代。说起杨家将,都是从杨业开始,但杨家将的忠义勇猛,从他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看出来了。在现有记载中,他们是北宋名将,籍贯是山西太原,但杨业一开始其实是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而他的祖籍是陕北神木,自杨业开始迁入山西太原。杨业的祖先在唐朝时就是做大官的。比如杨业的先祖杨於陵,汉朝时期人,少年时就因文武双全,受到了当时江苏节度使的青睐,主动把女儿嫁给他。后来入朝为官,官至京兆尹(好比现在的首都市长。)。还有在后唐时有一个杨嗣,官至左龙五大将军。杨嗣的哥哥杨信,也做官做到了建武军节度使。往上追溯,杨家将的先祖们都是做武官的,且能文能武,看来骨子里就有祖先们传承下来智勇双全,骁勇善战的基因啊。
杨家一共三代,而第一代则是屡立战功的杨业。杨业就是今山西太原人,他少年一骁勇善战而闻名,被北汉刘崇看重,便跟随刘崇。改名为刘继业。北汉后期灭亡,宋太祖赏识他的威名,授右领军卫大将军。他归顺北宋之后,回复原来的姓杨,取名杨业。杨业得到宋太祖的信任。杨业屡立战功。因威名远播辽国惧怕杨业多次不战而走。宋太祖伐辽,杨业为主将,因多次与潘美意见不合,又不想因自己是前朝降将而被别人猜忌。依然带兵出征,结果打败于狼牙村,因孤立无援而全军覆没。而随军一起出征的杨延玉也死于这次战役之中。后被王冼所参,他觉得愧对随军战士,又为了和宋太祖表示忠心,最后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也是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延昭作战勇猛,被射穿手臂。在父亲去世之后,他被升为崇仪副使。他后来屡次升迁,在1014年,死在上任途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少年时他并不像父亲和祖辈一样赫赫有名。他早年跟随范仲淹,后又跟随狄青从军出征。宋英宗因杨家人才凋零,考虑其是名将之后,而将他提拔为成州团练使,让他固守边防,防御西夏。三十年后,杨文广病逝。杨文广的病逝,杨家已经衰落了下去,之后并没有什么人有大的建树,多以搬出天波府。到宋徽宗七年,杨家将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杨门女将有佘赛花、花解语、周云镜、耿、邹兰秀、董月娥、孟金榜、耶律金娥、马赛英、穆桂英等22位女将,然而最有名的八大女将分别是佘赛花、穆桂英、杜金娥、杨四娘(孟金榜)、杨五娘(马赛英)、杨八妹(杨延琪)、柴郡主(柴美容)、杨排风。也许这就是“八大美女”的来源吧!其实历史上的叫法是“十二寡妇”,因为几乎所有的美女,都好像跟婚姻没什么缘分,丈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派驻到很远的地方两地相隔。宋朝其实是一个强大的朝代,它的经济发展成果令世界瞩目,而且文化艺术发展也是登峰造极的,然而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抵御外敌入侵就一直是有宋以来的短板。但其实宋朝并不缺乏名将,装备也不孱弱,关键是宋朝十分倒霉,生活在强敌环伺的环境里,辽国,契丹,西夏,女真,蒙古……没有哪一个是好惹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力和位置,尽量不在自己有生之年,让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如果能用钱买和平,就不会动用武力解决。然而爱国的将领却无一日不在担忧的命运,他们想去战场作战,与敌人厮杀,夺回属于我们的强大和尊严。而杨家将死后,这些女人并没有哭泣悲伤,而是毅然上战场,以另一种宣泄悲伤,最终以身殉国,她们的精神令人钦佩而感动。比如当时杨宗保奉命出征,结果被敌人重重包围,宋真宗为了解救爱将焦虑不已,然而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争执不下,宋真宗无将可派一筹莫展,穆桂英救夫心切主动请缨。一同去的还有几位女将。不过穆桂英轻敌冒进,让大部队被西夏重重包围,包围在狭窄的古浪峡之内,前面后面都有重兵把守,突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穆桂英带着两名女将爬上高耸入云的鹰嘴崖,想据险而守,同时寻找突围的方法,不料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杀。下面的几位杨家女将听到惨叫声赶紧去鹰嘴崖顶救援,最终大都被射杀,只有杨文广的女儿杨满堂活了下来,回去报信。佘太君亲自来鹰嘴崖祭奠她们,哭声感动了上天,至今鹰嘴崖还是有山石滚落下江中,据说是山神被感化后的“眼泪”。传说都是有真实的生活做模板的,对于杨门女将的死,不同地方的记载略有不同,不过要了解各自的身世和死亡的原因,还是有史料加以辅助说明的——1、穆桂英穆柯寨寨主穆羽之女,出身武门从小习武得一身功夫,她能将一手飞刀耍得出神入化,是武学奇才,也是杨门女将的领军人物,后来她在突围时中了敌军埋伏,乱箭穿心而死。2、柴郡主柴郡主是后周主柴荣的女儿,郡主的头衔是赵匡胤封的,后来嫁给杨六郎,恪守妻子本分,丈夫失踪后没有流泪,直接上战场,直到为国捐躯。3、孟金榜传说中的“神力孟四娘”,杨四郎的正妻,而结婚之后,四郎又迎娶了辽国公主,公主生了孩子,她很痛苦,然而依然心系国家,该上阵绝不含糊,最终战死沙场,保卫大宋。4、杨排风本是个孤儿,后来做烧火丫头,以手边的烧火棒为武器,耍得威风凛凛,后来加入每次都是先锋位置,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为国捐躯。5、杜金蛾杨七郎的次妻,两人在战场上相遇相识,她被大家称为神仙,据说她曾向九华仙人习得妙法,用三口飞刀武术,只要发出去无一不击中的,可惜最终也战死沙场。6、马赛英马赛英是杨五郎的妻子,也是个江湖儿女,一身武艺,耍九股练索,可惜最后也为国捐躯了。7、杨延琪传说中的杨八妹,是杨家最小的女儿,一手梨花枪使得出神入化,从小就有很强的武学天赋,不过外表十分温柔有女人味,又有男人的刚烈,最终不畏死保卫国家,有人说她突围成功活了下来,有人说她战死沙场,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可以报效国家,她绝不含糊。8、佘赛花佘老太君本名佘赛花,曾以百岁高龄上战场,出发前为自己和杨门女将准备了后事,说明她没打算活着回来。她是个实实在在的巾帼英雄,最终只有她得以善终,归隐山林。若说谁死得最惨,这个说法未免太理性的,实际上杨门女将不能说是惨,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是将士们最光荣的结局,为国捐躯,是一生有所值,杨门女将虽死犹生,这样的人生,总比碌碌无为的一生要值得得多。人的生命不在乎长短,而在于质量。曾经全力以赴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即使短暂,也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