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之舞》的热映,关于那个时代的讨论在这段时间几乎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关于90年代联盟比赛的防守强度,在纪录片中呈现的淋漓尽致——那种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比赛感官体验,充斥着激烈的身体对抗和强硬的防守动作。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防守和现在的鼓励进攻的联盟大环境下的防守强度,有着天壤之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听我慢慢道来。“坏孩子军团”和乔丹法则说到90年代末90年代初那种铁血的防守风格,第一印象就是那支被称作“坏孩子军团”的活塞队。在被“黑白双煞”统治的80年代末期,底特律活塞横空出世,两夺总冠军,证明了那支由乔-托马斯、伊塞亚-托马斯、罗德曼、维尔尼-约翰逊和比尔-兰比尔为班底的活塞确实拥有着过人的实力;另一方面以打球野蛮、粗暴、强硬、肮脏的活塞“坏孩子军团”,确实是整个NBA历史上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怖团伙”,他们的防守动作和防守尺度之大,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的话简直让人咂舌。这一点时任当时NBA总裁的斯特恩在纪录片中提到,他们当时应该更早地主动介入去改善比赛环境。坏孩子军团在比尔-兰比尔的带领下,伊塞亚-托马斯、维尼-约翰逊、阿德里安-丹特利、丹尼斯-罗德曼等人,信奉的法则就是既然犯规,就要犯的彻底。于是乎,类似于抱摔、锁喉、袭脸、下脚等动作频频出现在他们的防守动作中,简直司空见惯。但他们中间最令人恐惧的存在还是被称为“坏孩子之王”的比尔-兰比尔。据联盟的统计,被兰比尔“无意”肘击恶犯的球员多达257名。作为联盟的头号“大恶人”,兰比尔不屑于那些偷偷摸摸的小动作,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避讳。魔术师约翰逊就曾这么形容兰比尔,觉得他在场上就散发着一种气场,当你看到他面无表情的镇守篮下,你就没有了攻击篮下的。而用了整整三年才迈过活塞这座大山的篮球之神,对于他们的防守强度最有发言权,乔丹曾在采访中表示,兰比尔的犯规动作让自己害怕职业生涯就这么结束了。乔丹法则1987-88赛季,乔丹在客场112比110战胜活塞的比赛中,以29投21中的超高命中率狂砍59分,在以防守著称的活塞予求予取,如入无人之境。这场比赛之后,查克-戴利着手开始研究如何防守乔丹,“乔丹法则”应运而生。“乔丹法则”最的部分在于,如果让乔丹打的很“别扭”依旧无法防住他的话,就“放掉他”死死盯住其余四人。“放掉乔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空他,而是放弃包夹,只让一个人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赔上大尺度犯规来阻止乔丹。翻看乔丹那些年季后赛面对活塞的得分数据,87-88赛季,乔丹在输给活塞的系列赛中,场均能拿到27.4分,远低于自己赛季的平均得分35分;88-89赛季和活塞的东决之战中,乔丹场均拿下29.7分,依旧比自己赛季场均的32.5分低上将近3分。可见即使强如乔丹,面对这样级别的防守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如果不是联盟在之后的时间里,且完善了针对恶意犯规的相关处罚,以保护球员们避免被不必要的非篮球动作弄伤。恐怕,整个联盟还要多忍受好几年活塞“坏孩子军团”的霸凌。没有防守三秒现在NBA实行的防守三秒是开始于01-02赛季,是NBA让联防合法化的产物。其本质还是为了给外线球员更多便利,让球赛更具观赏性。而80年代和90年代的NBA赛场上可没有这项约束,各队的大个子都会选择蹲坑式防守,死守己方内的“禁飞区”。想象一下,没有防守三秒的拥挤的内线空间,那时候想要杀进内线得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前文提到的当时联盟比赛的犯规尺度,没有一定的身体对抗是没有办法在内线取得分数的。Handcheck 手测防守Handcheck是用一种用手来接触对方身体,来跟踪对方位置的防守技巧。通过手来探测对方的行进路径,也可以通过手来阻挡对方的突破,甚至还能通过手上施加力气来给对手上强度。这在90年代的比赛中,是一种常见的防守技术。为了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早在97-98赛季联盟就已经在推行No Handcheck规则,对防守球员的一些手部防守动作予以禁止;99-00赛季对这项规则进一步规范,对防守球员的动作从仅仅针对手,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前臂在内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限制。而在经历了03-04赛季——那个赛季得分榜前十的球员除了得分王麦迪场均得分达到28分外,其余九名的得分都低于25分,也就是著名的“NBA篮筐缩小事件”,那一年的NBA收视率遭遇了滑铁卢。NBA痛定思痛,了最严厉的No Handcheck规则,并在05-06赛季,裁判的严厉吹罚到达了顶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明星球员们的场均得分出现了爆炸式增长,04-05赛季的得分王艾佛森场均得分为30.7,到了后一个赛季直接暴涨到场均33分,那一年科比荣膺得分王的成绩更是飙升到了场均35.4分。科比的场均得分纪录一直到18-19赛季才被哈登打破。相比较现在防守球员恨不能把手背到身后的防守,那个年代的Handcheck防守技术,是可以把防守方拉到和进攻方同一水平线甚至稍占优势的存在。如果生于这个年代,加里-佩顿的防守技术根本无法施展,可能也就无法获得“手套”的美誉,也无法以控卫的身份当选最佳防守球员了。所以说,在那个年代,球员们面对的防守压力是如今这个时代所不能想象的,无论是激烈的身体对抗带来的大尺度防守动作,还是由于规则的不同,导致截然不同的球场空间,甚至于由于防守的技巧不同,面对的压力也骤然不同。如今的球员也习惯了轻松写意的进攻环境,不愿意再像摔跤运动员一样和人贴身肉搏。当然也有例外,科比就曾在采访中表示怀念曾经联盟的比赛节奏,想念Handcheck带来的挑战。也许那样的比赛,才更能勾起我们对篮球最初的那种渴望和冲动。以上就是我对那个时代的防守的一些看法,如有差错还请指正,如果觉得不错也请关注点赞。对于那个时代的防守强度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和我留言互动。这里是@阿飞说篮球 篮球资讯,冷门知识,这里全都有,关注一波精彩不容错过!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更多因姚明而掀起篮球热,才开始关注篮球,也就是大概2002年左右开始接触NBA,随着电视转播越来越多,网络上的直播也顺势兴起,所以能直观感受到的巨星包括OK组合、艾弗森、麦迪、GDP、诺天王、狼王、卡特、风尘四侠,到后面雷霆三少、水花兄弟……不得不说,关于乔丹的传说也好,记忆也罢,还停留在无法想象的云端,仿佛神一般。6座FMVP含金量十足,科比詹姆斯毕生追寻想要企及的高度就在那,那是伟大,是梦想。看完纪录片以后,对于伟大的定义又被刷新了一次,以前几乎很少看关于乔丹的视频,因为经典画面反复出现,NCAA决赛最后一投,抢断马龙,晃倒拉塞尔,空中换手,罚球线扣篮,说到这些,你肯定已经在脑海中出现画面,因为太经典,以至于觉得这些理所应当,神本该如此,直到《最后一舞》将事件一幕幕呈现——已经5冠在手的乔丹如何追逐他的第6冠,内部危机重重,总经理杰里克劳斯与禅师的矛盾,与皮蓬矛盾的激化至公开,有伤在身的皮蓬如何借伤势休养向管理层施压,意图改变排名联盟122位那“微薄”的薪水,所有冠军班底也即将老去,面对重建压力,克劳斯将目标瞄准了选秀未来之星,有着同样高大身材技术细腻防守出色的高中生麦克格雷迪…我们难以想象,在面对如此危机的时候,乔丹,那个永不认输,会做出怎样的心理斗争,一方面是自己亲口承认的最佳拍档,也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强二当家,与球队看似即将分道扬镳,另一方面,禅师菲尔杰克逊被告知,哪怕赢得82场比赛,赛季打完也即将离去,所以97-98赛季被禅师定义主题The last dance,面对即将分离崩析的王朝,乔丹,就像他承诺的那样,我们会以冠军姿态离开,就这样,带着最后一支舞的信念,他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最后的舞蹈已然结束,但留给我们信仰如同黑暗中那盏路灯,温暖而有力量。
《抽象:设计的艺术》,非常值得一看。豆瓣还有一部评分很高的BBC年度巨献纪录片《艺术的力量》,那个主要讲的是一些大师画家的生平和作品,对迅速提升审美的作用并不大。而《抽象:设计的艺术》每一集更紧凑精干,主题更丰富宽广,聊的内容和理念更贴近时代,可以快速让你了解到各行各业的设计理念。▲ 左边是《艺术的力量》,右边是《抽象:设计的艺术》。《抽象:设计的艺术》有2季,一共14集,每一集是一位设计师的专访与记录。它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专访纪录片,而是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他们如何在具象的世界中寻找抽象的灵感,如何精雕细琢打磨自己的作品。整个策划和后期制作也非常有创意,闪耀着一些与设计师领域相关的灵感。▲ 比如这是德国插画师 Christoph Niemann,这集里有很多有趣的插画互动。▲ 比如这是舞台设计师 Es Devlin,她很擅长运用比例创造美。每一位被选中的设计师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Tinker Hatfield是乔丹鞋的设计者,Ruth Carter是电影《黑豹》的服装设计师,Olafur Eliasson被誉为“当代艺术中的达·芬奇”,在“全球私人美术馆占有率”榜单中以第8的排名紧追毕加索。这部纪录片让我明白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美的领域自己从来不曾留意,也从未探索,整个人的眼界可以开阔很多。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会意识到自己还非常年轻,生活中就是还有无限可能,心态更轻松也更积极,同时你也会开始重新思考: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我们是怎样在成长中缺失了创造力的?梦想真的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吗?设计、艺术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看完之后,你会更具象地了解设计这件事,也更能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去思考,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我是时尚类干货博主陈一丁,还想看更多关于美的分析吗?我写过很多超实用的发型、美妆、穿搭干货,欢迎点赞和关注,一起找到那些被你忽视的变美技巧!
领世创科产品非常不错,我是一路看着{{:company}}慢慢壮大,我们也跟着在进步。
我这个人很少看那种特别悲惨的电视剧的,我之前上学的时候比较喜欢看热血漫,还有美剧,刑侦类的日剧,晚上失眠的时候都是听鬼故事才能睡得着,我朋友都说我不是个女生,严重怀疑我是不是混进了女生宿舍,就连我上书面排版设计的课程时,老师看到我的简介都笑到不行,其实我是因为不敢看,害怕自己哭到丢人。我唯一看过的一部很虐的剧就是《遇见王沥川》,这部剧真的让我哭到爆啊,看完第一遍之后我再也不敢点开看了,这部剧是高以翔和焦俊艳演的一部爱情片,讲的就是两个人在异国他乡相知相遇,后来相恋的故事,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63532只不过男主有腿疾,他的腿疾恶化之后,为了不给女主添麻烦,就断了他们两个所有的联系,任凭女主怎么找都找不到。之后他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相遇了,但是男主的时间已经不长了,他为了不耽误她,故意变得很冷漠,不过女主知道后,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选择了离开他,虽说两个人没有在一起,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还记得剧里面的一句刻苦铭心的台词:“这里睡着王沥川,生在瑞士,学在美国,爱上了一个姑娘,所以死在。”这部剧真的很感人,只不过当时播出的时候没有很火爆,如果没有看过的小伙伴喜欢的话,可以去看看,看完之后内心会很伤心,反正我是不想再回味了,年龄大了,心理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