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三大战役总指挥是谁(如何评价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023-02-16 08:48     发布者:robots
导读淮海战役主次不分,粟裕大将被淡化,差评。 战争期间,日本人咄咄逼人,一味猛进,占领了大片领土,亦是节节败退,饱受屈辱。然而并非只能扮演日本“手下败将”角色,战争期间,也曾经雄起过,也曾在战场上给予日本沉重打击,取得了局部性的胜利。 看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想起了《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的王近山中将,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以战场上的表现,就是英勇无敌,敢打狠仗打硬仗的将军的杰出代表。王近山的祖先是一个蒙古王爷,但他出生时已是家道败落、贫困交加,小时候的他是一个放牛娃。王进山15岁参加红军,给后来的开国中将詹才芳当

淮海战役主次不分,粟裕大将被淡化,差评。

战争期间,日本人咄咄逼人,一味猛进,占领了大片领土,亦是节节败退,饱受屈辱。然而并非只能扮演日本“手下败将”角色,战争期间,也曾经雄起过,也曾在战场上给予日本沉重打击,取得了局部性的胜利。

看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想起了《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的王近山中将,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以战场上的表现,就是英勇无敌,敢打狠仗打硬仗的将军的杰出代表。王近山的祖先是一个蒙古王爷,但他出生时已是家道败落、贫困交加,小时候的他是一个放牛娃。王进山15岁参加红军,给后来的开国中将詹才芳当警卫员,16岁当连长,18岁当团长。后来在徐向前、的言传身教下,王近山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王疯子”的称号是说王近山打起仗来就像个疯子一样,他身先士卒,敢打敢冲,无论狠仗硬仗,绝不含糊。但他又绝不是粗鲁莽夫,只知道死打硬拼,随着职位的升迂,他的指挥能力也水涨船高愈发高明,最后终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他似乎天生就是个当将军的料。当团长时,王进山为了保护一营书记曾绍山不被抓去“肃反”审查(被抓去基本上没有回来的),与师政委武力相向,最后被以“哗变”告到总指挥徐向前那里,徐向前听后哈哈大笑“王疯子哗变?扯淡”!徐向前的一声哈哈,保住了共和国的两位开国中将。王近山率红四方面军28团在反击四川军阀刘湘的“6路围攻”战役中,坚守鹰背嘴阵地,在敌8个团的进攻下,28团几乎拼光,却没有让敌人踏上阵地半步,最后军长王宏坤把警卫连都派了上来。王近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击溃刘湘的“6路围攻”后,王进山率经补充的28团。对敌人乘胜追击,不料在夜晚部队宿营后,被敌人在黑夜中撞到,王近山发现敌情后,却完全不知道其底细,更不清楚来了多少敌人,一触即发之时,他灵机一动,对着睡梦中的战士们大喊“同志们,敌人要跑了,快起来抓俘虏,缴枪不杀”。这一喊把敌我双方都喊蒙了,敌人以为又被包围了,顿时军心大乱作,而28团官兵们一听到敌人要跑,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迷迷糊糊的赶紧冲出去追杀。天亮后敌军被歼灭,才知道这是川军有名的“哈儿师长”范绍曾的一个旅,与28团撞到一起,稀里糊涂的被歼灭了,而王近山一声大喊,一个团歼灭一个旅也是声震一时,战后,总指挥徐向前亲自召见了他的小团长,好一顿表扬夸奖。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后,王近山在129师师长麾下772团任副团长,129师到达前线后,在指挥下,王近山率5个连在七亘村重叠设伏,两次打日军的埋伏,斩获颇丰,为129师投入战场开了个好头。后来在神头岭伏击日军时,王近山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拼命冲杀,大胜日军,但他又一次负重伤住院。王近山先后任769团团长、385旅副政委、新八旅副旅长、386旅旅长,跟随、徐向前与日军浴血奋战,在率16团去保卫延安的路上,捎带在韩略村歼灭了日军“战地观战团”,120多名日军军官除了三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其中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内战爆发后,王进山还是一直跟着,先任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后任晋翼鲁豫野战军六纵司令员,在上党战役、兰封战役、定陶战役等战斗中,硬是把六纵从一个新组建的部队打成了“刘邓”麾下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拳头”。国防部档案记载“匪部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下辖三个旅,16旅旅长尤太忠,17旅旅长,18旅旅长肖永银,该纵长于攻坚,指挥及纪律均佳,匪称之为主力纵队”。对王近山的评价很精确,他率领六纵驰骋疆场,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襄阳之战王近山巧施妙计,活捉名将康泽,淮海战役王进山率六纵全力主攻黄维兵团,第二野战军的狠仗硬仗,王进山从来不会落下。王近山相貌清秀,军容整洁,平时看上去十分儒雅,但一打起仗来却判若两人,以至于成为纵队首长后,政委杜义德特意给他加派了三四个身强力壮的警卫,其主要任务是如果王近山要冲上战场时,负责摁住他。王近山以勇猛善战闻名,他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大多数是在凶险万分的恶战中获得,所以如果说英勇无敌,敢打狠仗硬仗的将军,代表人物非他莫属。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就历史大一统的长远意义而言,我认为官渡之战更为关键,历史意义更为重大;首先完成了北方大地统一的愿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融合;其次,为后来华夏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具体日期不详,暂存此处),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煺军阳武。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叁为伤兵,只好煺回营垒坚守。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曹操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曹操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推回营垒坚守。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操煺无所归。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操分兵抵挡,曹操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robots”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