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就当时来说确实是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来处置这数十万的降卒。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太多了,当时赵国降卒至少是超过二十万的。这么多人不管放到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说杀,是最好的选择,现在想到长平之战首先就是想到白起坑杀了赵国降卒,但是不得不说白起本来就是为了秦昭襄王背锅的,虽然他没有直接下令让白起坑杀赵军,但是秦昭襄王的所作所为,都是下令白起坑杀这数十万人 。这数十万人注定就是死,不投降死战到底也是死,投降了还是死。其实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的目标不再是争霸,而是统一,那么就要逐一灭国。那么最直接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要知道坑杀了这数十万人至少可以让赵国数年之内是无法恢复的。如果放了那就承认长平三年就白打了。压回秦国更不可能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要知道冷兵器时代,看守两三个人就需要一个人,这数十万大军,需要多少秦军来看守。而且一旦秦军东出,这几十万人一旦有异样,秦国引以为傲的函谷关也就不攻自破了,因为敌人已经在家里了。而且这时候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粮草奇缺,无法供养这么多人。所以这些人留也不是,放也不是,那么只有一个选择了,杀!
题主的问题其实是两个,一是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是否应该归咎于赵括一人,另一个是白起杀降之举是否仅仅是因为此人残忍好杀。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赵国的惨败是否应该归咎于赵括一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几乎一无是处,尤其是因为他轻功冒进,被白起以奇兵截断大军与营垒道路后,长时间毫无作为,以至于士卒们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甚至出现了“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的人间惨剧。但是,我们还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赵括所率领的赵军为什么会毫无作为?事实上,在一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长平之战进入白热化后,尤其是在赵军被秦军围困后,后者其实并未选择听天由命,反而是曾经多次试图突破包围。若非如此,我们其实很难解释在这期间秦王会选择征发河内一地十五岁以上男子“悉诣长平”的举动。要知道,河内和长平之间的距离有数百里之远,在这种赌上了国运的大战中,再次征发得来的士兵,多数都是十五十六岁的青年,如此大范围的征兵,即使不谈粮草的损耗,光是未曾经过太多训练、体力也并未达到巅峰的士兵在战争中的损失数量,就足以让秦国元气大伤。然而,即使是这样,秦国的国君却几乎是在“赵军被围困”的消息刚刚传入国内时就定下了围困大计。可见,即使是以军神白起的韬略,想要阻止赵军的突围也颇为吃力,不得不依靠秦国以未来国力为代价所组建的娃娃兵作炮灰。只不过,相比于秦国同仇敌忾的一致对外,赵国朝堂上波诡云谲的则让人心凉不已。当赵括军被围的消息传至邯郸后,曾经因前期的大捷而欣喜不已的赵王,却开始犹豫不定,甚至准备向秦国求和,为此,他还拒绝了虞卿联合魏楚共同抗秦的计策。这其中,除了国力的考量外,更多的反而是自沙丘宫变之后,赵惠文王与权臣李兑一系的权力之争。在这种状况下,孤立无援的赵括焉能不败。当然,虽然赵括率先进攻秦军的战略是基于赵国国力日衰的局面制定的,但这并不表示其人在长平之战中就绝无过时,相反,在与秦将白起的对阵中,他的战术选择的确有轻功冒进之失,另外,在刚刚获得赵军指挥权后,他“悉更约束,易置军吏”,以新的人事安排来替换已经成熟的体系,同样使得赵军的指挥系统出现巨大漏洞,只不过,他的过失只能算是赵国长平之败的诸多原因之一。第二个问题,白起是否应为杀降负责对于这一问题,笔者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史记》中所谓的“卒四十万人……尽阬之”的说法,其实有些前后矛盾。一来,对于当时的赵国而言,其真正可以动员起来的士兵总数,其实很难达到四十万,根据史料考证,当时赵国全国的总人口大约在170至220万左右。在当时,最严苛和最广泛的征兵令也就是秦王所进行的河内征兵了,其年龄下线为十五岁,而赵国虽处四战之地,但是由于并未如秦国般进行商鞅变法,其征兵的年龄限制相比之下更高。因此,在这些人口中,真正能承担军事任务的成年男性约四十到五十万人。而由于赵国仍需防备其余边境,再加上其他社会任务所需分流的人口,真正能参与长平之战的将远小于四十万之数。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士卒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白起称“秦卒死者过半”,胜者尚且如此,那战败的赵军又岂能毫发无损?因此,所谓“坑杀四十万众”的说法,恐怕有失偏颇。真正被白起所坑杀的,应该是战败投降的赵军残部。而白起之所以要坑杀这些降将俘虏,其实也与这次战争胜利的惨烈程度有关。就像前面所说,身为秦军主将,白起甚至长平之战虽以秦国胜利告终,但是这些投降的赵卒一旦再次反复,恐怕将会给已经筋疲力尽的秦国带来更大的创伤。而即使赵卒没有再次反抗的决心,但此时经历长平之战,秦国的国力也已经难以为继,原先供给秦军数十万大军三年的粮草消耗,即使是对于秦国而言,也绝非易事。另一点可能也是促使白起下定觉醒的关键,在长平之战发生之时,楚国和魏国却并未加入战局,帮助苦苦支撑的赵国,诚然,这种诡异的状况之所以发生,有一种可能是因为魏、楚两国并未答应与赵国合纵抗秦,但还有一种就是,魏军正星夜驰援赵国都城邯郸,而楚国则在效仿楚怀王之故智,准备沿着武关一线再次奇袭秦国(楚怀王时代,怀王就曾经沿着这条路线一直攻至秦国的蓝田)。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后,秦军并未进一步扩大战略优势或者攻城掠土,反而尽数返回河东的原因。显然,在这种状况下,身为秦国的主将,白起已经无力再在魏国、楚国两国的窥伺下,再起战端了。而身为不稳定因素的赵国降卒,既不能释放,同时也无法收归己用,因此,一次被载入史册的悲剧发生了。因此,笔者认为,白起之所以要坑杀赵国降卒,并非是其本人的残忍暴虐,而是在长平这场国运之战后,元气大伤的秦国也不敢再冒风险受降纳叛,缓慢同化和驯服这些降卒了。当然,我这般说,并非是为白起鸣冤,事实上,正是因为白起的所作所为,在长平之战后,闻得此次惨祸的赵国不但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秦国的敌对行动,反因仇恨而“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期报长平之血仇。而到了秦末,白衣素服出降的子婴同样未被项羽所宽恕,崇尚武力的秦国最终也因暴力而覆亡。
在长平之战,大家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赵括被秦军围困了46天,士兵到了相互残杀为食的地步。也就是说那些被围困的士兵饿得不行了,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所以,秦国能轻而易举的将赵国40万人坑杀。所谓的坑杀,就是将赵军赶入一个峡谷,秦国在峡谷两边埋伏,等赵国士兵进入峡谷以后。秦军从两边用石头将这些人砸死然后直接掩埋。被掩埋的士兵,基本没有战斗力,奄奄一息,可以说快被饿死了。所以,对秦国的反抗是有限的。这种坑杀,其实就是活埋,手段极其残忍,可以说是不可描述。秦国与赵国在大战之初,白起就用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士兵,突袭赵军的后方,将他们的退路切断,让其首尾不相顾。被围困的士兵,得不到赵国中央的粮食补给,只有忍饥挨饿。赵括开始应该也突围了,但是秦国里里外外将赵国围得密不透风,估计连蚊子都飞不进去。秦国只围困,不攻击,就是活活的想把赵军饿死,或者饿到他们失去战斗力,到那时将不攻自破。赵括的在饿了46天以后,实在没有吃的了,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据说,开始杀马充饥,最后马没有了,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赵括无奈,挑选了部分还有战斗力的士兵,直接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突围这一部分人估计还有些力气,不过最后一个都没有剩下,全军覆没。而剩下的几十万人,差不多40万人(估计没有这么多)都失去了战斗力。这些人饿的已经失去战斗力,所以他们选择性投降。如果,40万赵军还有战斗力,秦国想坑杀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投降秦国的那40万赵军,因为饥饿失去了战斗力,所以没有反抗。我们最后看看柏杨在其著作《人史纲》里面的描述: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士兵们饥饿的发疯,最初是杀掉战马充饥,等到战马杀尽,就互相攻杀,煮食战友的尸体。赵括作最后的冲刺,分兵为四队,轮流突击,但始终突不破秦军钢铁般的防线。到此,赵括束手无策,他亲自挑选敢死队作最后一次突围,结果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惨剧发生在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命这四十万饥饿疲惫,得庆再生的俘虏,进入长平关附近一个名为“杀谷”的深谷之中,把各口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像暴雨一样的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活埋葬,只有二百四十人被释放回国,传布这场恐怖消息。赵王国举国大哭,声震天地,他们的青年这一代,全在这一役牺牲,赵王国从此没落。朕史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投降的赵军肯定是很饥饿的,你想想40万人一天要消耗秦国多少粮食。秦国的士兵都还狠拮据,秦军怎么会让赵国俘虏吃饱饭,等有了战斗力要是赵军叛变怎么办,所以干脆杀掉。那些,饥饿难耐的赵军,饿得失去了意志力,想着投降以后有口饭吃,结果惨死在了秦国的屠刀之下。不过这种残忍的方法导致秦国不得民心。这和项羽在巨鹿之战坑杀秦国20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坑杀这些无辜降兵的人,最终的下场也是不得善终,估计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吧!
长平之战,秦军初时不利,与赵军相持,赵将廉颇坚守不出,企图搓秦兵锋芒再举兵灭之.后秦将白起用反间计使赵王弃置廉颇,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括轻易出战,在城外中秦兵伏击,被围困,补给无法运至军中.括率兵突围,为秦军败,括亦被射死.主帅阵亡,遂赵兵军心动荡,纷纷降秦.秦共俘40万.起下令赵军挖坑,后以此坑活埋40万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