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长恨歌讲的是什么故事(长恨歌的诗体是什么)

2023-01-29 03:19     发布者:robots
导读《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属于“歌行体”,篇幅一般较长,从题目来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阅读《长恨歌》,真应该像题主所问的,就应该思考一下“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才算深入阅读了这首长诗。为什么“长恨”呢?白居易没有直说,而是通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属于“歌行体”,篇幅一般较长,从题目来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阅读《长恨歌》,真应该像题主所问的,就应该思考一下“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才算深入阅读了这首长诗。为什么“长恨”呢?白居易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铺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去展现,让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和感受。自《长恨歌》诞生以来,历朝历代,人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常见的观点有三:(一)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说:表现他们二人之间的坚贞爱情,特别是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二)双重主题:前半部分着重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半部分歌颂二人的坚贞爱情;(三)讽喻说: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角。前半部分写“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长恨”本身,“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恨”。当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究竟是什么?我们无法穿越到唐朝亲自去问一下白居易本人,但这三种观点,支持第三种的人占大多数。尤其是第一种,反对者比较多,我们可以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清代文学家袁枚就写过一首诗《马嵬驿》: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意思很好理解,不要去歌唱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所谓爱情故事,民间普通人中间也有阻断爱情的银河,不信你看看像石壕村里那对老夫妻的分别,他们的眼泪比长生殿上李杨二人的眼泪更多。至于说“讽喻说”,赞成的人比较多。我们可以共同欣赏一下: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 ,写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上去似乎写的是汉朝的皇帝的事,避讳本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是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男主角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国”,褒贬之意不言而喻,下面都紧紧围绕着“重色”二字,写李杨二人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作品中对普通爱情的描写角度明显不同,处处流露出对男主角荒淫误国的暴露和批评之意。后半部分着重写李、杨二人放纵荒淫,乐极生悲,导致政治危机,造成整个社会的悲剧。而悲剧的制造者自己也不能幸免于难,最终成为悲剧的主角,这本身就令人反省——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既定感情基调之下,即便是有大量篇幅描写二人的感人爱情,但由于悲剧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同情之心很容易被批评之意冲淡。同为唐朝人的陈鸿,创作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他应该看出了白居易的创作主旨,所以他就在《长恨歌传》中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可以作为参考。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长恨”是指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最后两句以概括性的语言点明“长恨”,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誓言不能实现的千古遗恨。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在安史之乱后面,作品本身可以分三部分。(也有人说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安史之乱前后延时间轴实写,杨贵妃如何获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她与唐玄宗的生活如何奢华“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唐玄宗如何专宠于她而不务政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带着她“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最后逼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robots”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