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四大无耻文人是哪四位(清雍正时"吕留良案″有多冤)

2023-01-19 12:19     发布者:robots
导读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总是我来回答!关注我,更多文史知识与你分享!清雍正时"吕留良案″冤吗?我们在分析吕氏家族到底冤不冤之前,先来看一下,吕留良案是如何案发的。吕氏一族灭于雍正,倒不如说灭于曾静这个无耻文人之手公元1728年,即雍正六年的一天,川陕总督岳钟琪在打道回府的路上,收到一封信。岳钟琪拿过来一看,只见这封信的封面写着“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上书”,他马上就感觉到气味有些不对头。所谓“无主游民”,就是不臣服于当局,不承认清的统治,那么,这封信的内容可想而知。果然,岳钟琪把信拆开仔细看完以后,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总是我来回答!关注我,更多文史知识与你分享!清雍正时"吕留良案″冤吗?我们在分析吕氏家族到底冤不冤之前,先来看一下,吕留良案是如何案发的。吕氏一族灭于雍正,倒不如说灭于曾静这个无耻文人之手公元1728年,即雍正六年的一天,川陕总督岳钟琪在打道回府的路上,收到一封信。岳钟琪拿过来一看,只见这封信的封面写着“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上书”,他马上就感觉到气味有些不对头。所谓“无主游民”,就是不臣服于当局,不承认清的统治,那么,这封信的内容可想而知。果然,岳钟琪把信拆开仔细看完以后,吓得不禁大惊失色,浑身直冒冷汗。他立即下令,将奉曾静之命前来送书的张熙关押了起来。原来,信中列举了雍正皇帝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诛忠,任控。这十条罪状,囊括了雍正皇帝继位以后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也可以说是社会上流传的对雍正皇帝进行攻击的总归纳,把雍正皇帝描绘成了一个谋皇篡位的伪皇帝、不讲人论的败类,如果属实,那雍正当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了。信中还说,自雍正皇帝继位以来,湖南、湖北多地连续几年发生了大水灾;江苏、四川、广东多地更是不时传来旱灾。普天之下,山体崩塌、河水枯竭、天昏地暗,堆起来的尸体把道路都截断了,这是上天对雍正皇帝的不满。只要岳将军举旗一呼,天下百姓定会响应,到时候驱逐满人,恢复中华就是分分钟钟的事。那么,民间的反清力量又为什么要请岳钟琪出面当天下兵马的领头人呢?这是因为,这些反清力量认为,首先,岳钟琪贵为川陕总督,手握重兵,由岳钟琪领头起事,定然一呼百应;其次,据说南宋名将岳飞死后,他的子孙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就有一支逃到甘肃定居了下来,这就是岳钟琪的先祖。岳飞为了抗金,不惜身死,而满清又跟金国同宗同源,作为岳飞的后人,岳钟琪一定会反对清朝皇帝的残酷统治。通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文人,夸夸其谈还可以,真遇到有损自己利益的时候,只要把错误一股脑都推给他人。岳钟琪虽然是一名武将,但他也不会被曾静的几句胡言乱语糊弄了。于是,他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密折,请求将张熙押往北京,请皇帝亲自来审这个案子。也许是要考验岳钟琪是否对清廷忠心不二,也许是要通过岳钟琪公开处理这件案子摆出自己的立场,雍正皇帝作出了批示,要求岳钟琪全权审查此案,并且不要重刑逼供。岳钟琪接到皇帝的批示以后,就将张熙偷偷放了出去,把他当做上宾一样招待,并夸奖他是一条硬汉子。岳钟琪说,自从雍正皇帝的近臣年羹尧死后,自己就有了反意,只不过皇帝暗中派了不少人来监视自己,处境十分的危险,之所以先前扣押张熙,就是想验证一下,张熙是不是皇帝派来试探自己的。岳钟琪说,现在终于知道张熙是真心反对满清的,希望张熙能当自己的老师,共举义旗,满清,光复汉人的江山。张熙听了岳钟琪的话,完全解除了对他的戒备,激动地说出了如何奉老师曾静之命前来投书的经过给岳钟琪听。岳钟琪取得了张熙的重要口供,立刻露出了真实面目,大笑一声,把张熙重新投入了监牢,把案情上报给了雍正皇帝。原来,张熙的老师曾静是湖南永兴(今湖南永兴县大布江乡较头村蒲箕塘)人,生于康熙,是一个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的落魄书生,平时靠在乡野开设私塾勉强糊口。张熙25岁的时候就跟着曾静读书。康熙年间,浙江有一个理学大儒叫吕留良,一生拒不入仕,隐居乡里编书著作,大讲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反对满清的统治。由于吕留良的这些观点大都写于他的日记、诗词、文集之中,并没有公开发行,所以,一直到吕留良去世也没有被清朝统治者所发现。曾静认为,吕留良隐居乡野跟自己在乡野授教一样,都是反对清朝统治者的。只不过,他不愿意承认,吕留良是真的大儒,康熙年间,清数次请他出来做官而不去,为此还剃度当了和尚;而曾静就是一个学渣,考了一辈子科举,到五十来岁连个秀才都没中。曾静派人到了浙江,找到吕留良的后人,表示他们对吕留良是多么崇拜,吕留良就是照亮他们人生一盏的明灯。一番忽悠之后,吕留良的后人就将吕留良饱含民族情绪的遗作全部交给了曾静,却不料,就是曾静这个无耻文人,在吕留良死了四十多年后,给吕氏家庭带来了滔天大祸。曾静到案以后,就把一切罪行都推到了吕留良身上,反正吕留良死了快五十年了,也跑不出来跟他对质。曾静说,他就是乡下一个教学先生,一辈子也没有看过几本书。自己的这些思想全部来源于吕留良。现在,他知道错了,只要能留下自己一条命,愿望写一篇《大义觉迷录》向天下的读书人宣讲,来讴歌雍正皇帝的丰功伟绩。于是,雍正皇帝对曾静师徒展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仁慈,当场就释放了曾静师徒,并任命曾静为全国道德模范宣讲团团长,巡视全国,向读书人宣讲。曾静所到之处,受到了地方官员的高度重视和礼遇。曾静把一个无耻文人的嘴脸演绎得淋漓尽致。雍正皇帝对吕留良的家人和师生却采取了极其残酷的处理方法。吕留良及其子吕葆中已去世多年,仍然被劈棺戳尸,枭首未众;吕留良的众孙辈及学生全部被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隶;吕留良的全部家产没收充官,作为浙江工程费用。雍正皇帝难道真的死于吕留良后人吕四娘之手吗?吕家的悲惨遭遇,受到了很多的人同情。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因为在安徽乳母家中而逃过一劫。吕四娘听说吕氏一族惨遭灭门,便写下“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为报家仇,吕四娘下江南拜大侠甘凤池为师,苦学本领。学成之后,吕四娘只身入京,混入皇宫,杀死了雍正皇帝,并割下了雍正皇帝的首级,用来祭奠自己的先人。这个传说虽然说流传甚广,但真实性不高。雍正皇帝当时查办吕留良之案时,属于高度机密,吕氏一族不可能有漏网之鱼。另外,甘凤池倒是历史上一个知名人物,但是自雍正七年,被李卫擒后,就归服了李卫,并没有授徒吕四娘之说。吕留良案的罪魁祸首曾静,虽然在雍正朝侥幸躲过了杀身之祸,但是到了乾隆皇帝继位以后,他就不顾雍正皇帝生前保全曾静、张熙的叮嘱,下令湖广巡抚将曾静、张熙押解到了北京城,凌迟处死,并将与此案有关的《大义觉迷录》及吕氏著作全部收回销毁,严禁流传。吕留良案至于才告一段落!我认为,吕留良被灭族,既冤也不冤。说他冤,是因为曾静、张熙这两个无耻文人为了保命,将罪责全推到了已死去四十五年的吕留良身上,换来了一时的苟且偷生;说他不冤,这是因为,自顺治皇帝从龙入关,特别是康熙平定三藩、收复、三征葛尔丹以后,清朝统治者已经基本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国,饱受战火之苦的天下老百姓们越发渴望和平。康雍两代皇帝顺应了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时,吕留良的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大讲“华夷之余发大于君臣之义”,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上。其实,早在西汉的时候,儒家就指出,华夏和夷狄二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谁是真正的华夏,谁是真正的夷狄,不能以地域和血缘来区别,而是要看实际达到的道德文化进步的水平。显然,清朝取代明朝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而忽视清朝统治者对社会、文化的进步,这明显是有失公允的。

的第一爱将伍中豪被敌人杀害,整个红伍悲愤交加,罕见的为了个人血债,集结队伍,围歼仇敌,手刃凶手,为伍中豪报仇血恨。伍中豪是绝对的人中龙凤,他先考进北京大学,后又进入黄埔军官学校,与同为黄埔4期生。毕业后在广州农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并结识了大他12岁的。两人同睡一屋,十分投缘。经过接触后十分欣赏伍中豪的军事才能,而伍中豪对更是钦佩有加,称他为老师。后来伍中豪参加了领导的秋收起义,并成为井冈山革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伍中豪的军事能力突出,有勇有谋,带领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考验。他年纪轻轻,就已担当大任,与并称为“井冈山双鹰”,与怀、黄公略、并称为井冈山“四骁将”。他与的感情深厚,始终坚决支持的指挥,曾用枪指着与有分歧的师长余洒度(后投敌叛变)的脑袋争论。伍中豪身经百战,战功赫赫,成为当时最为倚重的第一爱将,很多事情做出决定前,都要征求一下伍中豪的意见。伍中豪所在红军部队整编为红一军团后,他担任12军军长,政委为谭震林。伍中豪曾因患肺炎住院,不顾有被传染的危险,几乎天天去看望他,为他端水盖被,一坐就是半天,这是红军中任何人都享受不到的待遇。1930年10月,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去赣西南各县集结部队,路过安福县时,突然遭到县靖卫团袭击,敌众我寡之下,伍中豪率战士们边打边撤,寻机突围,在县效亮家山一带,战斗到最后,弹尽无援,被敌人残忍杀害。这位战功卓著、前途无量的杰出红军领导人牺牲时年仅25岁。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红12军的官兵们无不悲伤痛哭,听到报告后,又惊又痛说不出话来,当场泪如雨下,心情压抑好几天没有出门,难过的滋味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到。在红军一片报仇的声浪中,性如烈火、悲愤难平的红三军团军团长,调兵点将,亲率5千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安福县靖卫团围个密不透风,激愤的红军将士很快就将其一举歼灭,并活捉了杀害伍中豪的靖卫团团长罗汉苟。在亮家山,伍中豪的墓地旁,红军少有的设立了刑场,坐镇监斩,伍中豪的搭档、红12军政委谭震林竟亲自操刀行斩。在数千名红军的呐喊声中,谭震林手起刀落,凶手罗汉苟的人头落地。红20军军长曾炳春双手捧着凶手的污血,撒在伍中豪的墓上。在我军的历史上,少有这样为个人报仇而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事情,但红军将士恩怨分明、肝胆相照,也是人之常情。伍中豪的牺牲是我军一个极大的损失,一个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卓越年轻军事奇才,令人遗憾的死于肖小之手,着实令人唏嘘。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那个老太婆当是贪得无厌的典范。渔夫把金鱼放了,老太婆骂道:“你怎么不要点东西回来?”之后老太婆要新木盆,给了;要新房子,给了;要当贵妇人,当了;要当女王,当了。后来老太婆居然要当海上的霸王,让小金鱼亲自侍候她,实属太过。其实,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有外国的。《读者文摘》1990年第9期登了一个小笑话,说一个售票员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公园门口的车站上哭,这已是最后一班公交车了,便关切地问道:“发生什么事啦?”“妈妈给了我10便士,让我在公园里踢完球后坐公交汽车回家。”小男孩呜咽着说:“可是我的钱丢了。现在我只好一路走回去了。”“那不要紧”,售票员说,“上来吧,我们带你回家。”小男孩谢过售票员,上了车。“你到什么地方下车?”售票员又问。小男孩告诉了自己家的地址,大约有两站路远。如果他有钱的话,车票得花3个便士。车子开动了,小男孩又哭了起来。“现在又怎么了?”售票员奇怪地问。小男孩回答说:“可是我的零钱呢?你还没有找给我呀。我原先有10便士呢。”也有的。阿瑟·亨利·史密斯《人的性格》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生活在的外国传教士应当地绅士的请求,帮助一个完全失明的贫穷乞童,为他治眼,后来,乞丐的眼痊愈了。于是,那些绅士又找到传教士,说乞丐之所以能讨来饭,就是因为人们同情他双目失明,现在传教士治好了他的双眼,使他失去了靠失明乞讨这一活路,因此,传教士理应养活他,对他的生活负责。当然也有动物的。狼在被东郭先生救前、救后那截然相反的态度栩栩如生。狼被救之后要吃东郭先生,对评理的老人说:“刚刚他将我放在袋子里,上面压了那么重的书。和赵简子说话的时候又那么慢,分明是想把我压死在书袋之中,我又怎么能放过这种人呢?”人性中——呃,不只人性,还有狼——对了,能否这样说,人性中多有的成分,而中大约都有这种得寸进尺的特性。谁知道呢?我有时在想,《皇帝的新装》里那两个织工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看不见这衣服的人说那两个人是骗子,但是,会不会那两个人不是骗子,而是这世上的人,要么是不称职的,要么是蠢不可及的——仔细想一想,难道没有这样的可能吗?朋友,是否人性中本就有许多不要脸的成分——人云亦云,落井下石,捕风捉影等等——西施皱着眉头都夸好看,东施皱一下眉头就被人耻笑千年,说东施效颦——人家东施就不能有颦的权力吗?

1932年8月,一场特别的“隔空骂战”引发轰动,当时鲁迅在文章《上海文艺之一瞥》中,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那他们到底有什么“血海深仇”呢?其实,从公开的资料来看,鲁迅与郭沫若没有任何私人恩怨,甚至他们两人终生都没见过面,之所以如此针锋相对,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文学上的主张与政治态度不同导致的。也就是说,最初只是一场文学上的论战,只不过后来愈演愈烈,才出现了人身攻击,而这场论战是郭沫若主动挑起的,所以他挨骂也算是咎由自取。100年前,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新型媒体,最常见的就是报刊和杂志,人们也是通过报刊杂志,来获取最新资讯的。那个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先后出现了多次重大学术思想论战,而文人之间的论战,当然也是通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来展开的。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嫉恶如仇的鲁迅,面对屡屡挑衅的郭沫若,只能被动应战,两人通过报刊杂志,彻底隔空杠了起来,下面我们就回到那段历史之中。时间回到1928年,当时鲁迅刚刚从广州来到上海,满怀期待地打算与著名的“创造社”组成联合战线,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来到上海,就遭受到了猛烈的轰击。攻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创造社”成员,当时创造社的干将冯乃超、李初梨等人,认为鲁迅的文学思想观念早已过时,甚至登不上大雅之堂。于是他们率先发难,公开发表《艺术与生活》等文章,猛烈抨击鲁迅,以防止鲁迅成为,他们发展文学思想的绊脚石。本来如果鲁迅不接招的话,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鲁迅可不是好惹的,虽然初到上海,毕竟已经屹立于文坛多年,有着丰富的“骂战”经验。所以他很快就整理好思路,先后写出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进行回应,宣布与“创造社”开战。鲁迅的文学功底有多强,历史早有定论,岂是冯乃超、李初梨之流能比的,所以随着鲁迅出手,“创造社”直接被干哑火了。既然干不过,就得搬救兵,他们找到了“创造社”的元老郭沫若,说是元老,其实郭沫若年龄并不大,1892年出生的郭沫若,当时刚刚37岁,而1881年出生的鲁迅已经48岁了,两人相差11岁。当时,躲在日本避难的郭沫若,见兄弟们找自己帮忙非常兴奋,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很享受,于是他很高兴地接下了这个“重担”,并亲自操刀,炮制了一篇名为《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的奇文。这篇文章把鲁迅批得体无完肤,郭沫若在文章中说,鲁迅是“不得志的法西斯”、“封建余孽”、“二重份子”……诸如此类的词,实在不堪入目。郭沫若的这种行为,直接将当时普遍存在的“文学论战”,转化为人身攻击,而这种从“论战”到“骂战”的转变,一时之间,哗然,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鲁迅的反击。正所谓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一众吃瓜群众,都准备好了小板凳,随时等着“好戏”开场,就连报刊杂志社的编辑,也在时刻关注着鲁迅的动态,因为鲁迅接下来的反击,肯定会给他们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可谁也没想到,嫉恶如仇的鲁迅,让他们一等就是四年,直到1932年8月,才对郭沫若予以回击,大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那这段时间,鲁迅到底在干什么呢?难道他怕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笔者特意查了一下,鲁迅在那段时间的动态,1929年9月27日,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1929-2011)出生。可如果仅仅是因为儿子的出生,使鲁迅回归家庭,停止了反击,绝对解释不过去,因为鲁迅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其实,当时鲁迅正忙着与文学家梁实秋,打一场更大的“文学论战”。而这场“文学论战”,远比与郭沫若的论战,要激烈得多,甚至可以用“旷日持久”来形容,鲁迅和梁实秋在以1930年为中心的八年论战期间,双方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文章,总字数达40余万字。双方的论战,涉及文学、教育、批判、、翻译等诸多领域,同时也包含了翻译理念、人性讨论、阶级立场、普罗文学、文艺政策等多种内容。总体来讲,双方论战还是比较严肃的,但也穿插着人身攻击,比如鲁迅在1930年发表的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就把梁实秋骂得体无完肤。(如果感兴趣的话,建议读者朋友们,可以看看这篇被称之为,“现代文学论战名篇”的文章。)很显然,梁实秋是“骂”不过鲁迅的,最后只能无奈地“偃旗息鼓”,不过就是不知道,梁实秋能不能像他之前发表的文章《我不生气》中所说的那样,做到心如止水。其实,在那个时期,文人之间的论战是很普遍的,虽然双方可能言辞犀利,但并不会结为死敌,也不会掺杂个人恩怨,基本上都是就事论事,有时候双方骂着骂着,还会结为联盟,一起骂第三个人。比如,曾在1928年攻击过鲁迅的“创造社”干将冯乃超,其实,是他先骂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的,在梁实秋反击冯乃超后,鲁迅觉得冯乃超说得有道理,又顺着冯乃超的思路,继续骂起了梁实秋。而鲁迅本人其实并不喜欢“骂战”,有的时候,真是得没招了才反击,他曾说过:“往往别人给我十刀后,我才还他一箭。”鲁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但笔者在这里不得不说,鲁迅的“一箭”,往往比别人的“十刀”还厉害,不但伤害性巨大,侮辱性更是极强。但鲁迅从来不是为了骂而骂,就像鲁迅自己说的那样,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反击,鲁迅在,永远都是会考虑大局的。比如,鲁迅后来考虑到,他和郭沫若虽然思想上有分歧,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他主动放下个人恩怨,于1936年8月,在《答徐懋庸并关于统一战线问题》中写道:“我和郭沫若等人,或曾相识,或未曾见过一面,或从未,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我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恩怨的。”从文中,不难看出鲁迅襟怀坦荡,而当鲁迅的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后,远在日本的郭沫若立即发表文章,予以积极回应,郭沫若说:“先生(鲁迅)实在是一位宽宏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恩怨’的人,我因此也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曙光即将到来。”不过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曙光到来的那一刻,因为两个月之后,鲁迅就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了,终年56岁。听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郭沫若连夜写出了一篇,名为《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追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称鲁迅的死,是“不可测量的重大损失。”写完这篇文章之后,郭沫若觉得,还是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于是紧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一篇名为《坠落的一个巨星》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情真意切地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地关心了;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的是,我已经有年纪了,恐怕不能恭维得尽致。”郭沫若嘴上说,“不能恭维得尽致”,但他在行动上,却做到了恭维得尽致。1936年11月3日,我国在日本东京的留学生,为鲁迅先生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听说后,立即赶往现场,并当众对大家说,他是以鲁迅徒孙的资格,来参加追悼鲁迅活动的,说完之后,郭沫若还在现场高声呐喊:“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虽然当时全国都在悲痛地悼念鲁迅,但郭沫若的表现,明显非常反常,所以后来很多人都说,郭沫若是在“蹭热点”,甚至还有人评价郭沫若之所以能成为文坛的“常青树”,就是因为他太会“审时度势”了。那我们说完了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恩怨,下面我们就重点说一下,鲁迅对郭沫若的评价是否正确,笔者认为,这个评价恰如其分。这句“天才加流氓”,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郭沫若的一生。我们先说“天才”这个评价,郭沫若成名时间早,跨越时间长,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精通英、日、德、俄等多国语言,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可以说那一时期的各种重大事件,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但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为什么会被鲁迅称之为“流氓”呢?就算他的研究出现过一些失误,乃至在考古方面饱受争议,最多也只是学术上的问题而已啊?其实,之所以称他为“流氓”,主要是他在感情上太过“丰富”了,甚至可以说是滥情,如果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他就是一个“渣男”,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郭沫若“丰富”的感情经历。1912年,21岁的郭沫若,在父母的张罗下,与发妻张琼华结婚,由于是包办婚姻,接受了新思想且叛逆的郭沫若,对张琼华没有丝毫感情,两人只在一起生活了五天,郭沫若就离家出走了。由于两人始终没有离婚,所以张琼华一直住在郭沫若的老家,为他守了68年的活寡,直到1980年去世,也没有等到郭沫若的回心转意,更没有留下任何子女。而郭沫若只在1939年回老家时,看过一次张琼华,据说当时郭沫若见到张琼华时,给她深深地鞠了一躬,算是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当然了,这都是后话。我们接着从1912年说起,郭沫若离开家乡后,于1914年赶赴日本留学,在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医科,1918年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攻读医学。(郭沫若最初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郭沫若虽然有原配夫人,但颇具“浪漫主义”风格的他,到日本后也没闲着,看到美女肯定是要追的,至于原配夫人嘛,反正不喜欢,他也就当做没有。时间来到了1916年8月,郭沫若偶然间,认识了一位22岁的日本女护士佐藤富子,并对她一见钟情,当时郭沫若25岁,于是郭沫若就对佐藤富子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当时佐藤富子在东京,而郭沫若在冈山,两地相距600余公里,但距离阻隔不了郭沫若的热情,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写情书。随后,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两人就相互写信四十多次,最频繁的时候,两人一周就写了五封信,而这些信大多都是郭沫若写给佐藤富子的情书。这些浪漫的情书,让从未见过如此优秀才子的佐藤富子异常激动,佐藤富子的内心彻底被郭沫若俘获了,比如郭沫若在第一封信中,就曾这样写道:“你眉宇间散发着不可思议的洁光,就好比一轮光华四射的明月,你的脸上放出了圣光,你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你的嘴就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你……”就这样,佐藤富子彻底被郭沫若忽悠迷惑了,她不顾家人反对,仅仅相识四个月后,就在1916年底,从东京来到了冈山,与郭沫若过起了同居生活。郭沫若特意给她起了一个名字“郭安娜”,同居期间,她承担了一切家务,悉心照料起郭沫若,还为郭沫若生下了四子一女,当时郭沫若非常穷,可郭安娜没有任何抱怨,始终跟随着郭沫若。等到郭沫若从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后,郭安娜又带着孩子,跟随郭沫若来到了我国,回国后的郭沫若,由于弃医从文,所以收入很不稳定。但郭安娜依旧任劳任怨地支持郭沫若,不畏辛苦与危险的跟随在郭沫若身边。1928年,郭沫若因参加南昌起义,并发表《请看今日之》一文,被国民党通缉。吓坏了的郭沫若,连忙带着郭安娜和孩子,逃往日本避难。在日本避难期间,郭沫若认识了一位叫于立忱的女留学生。于立忱由于在1934年得了肺病,就来到日本治病,同时担任《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住在东京郊区一带,而郭沫若此时也住在那附近,所以两人慢慢产生了感情。据说由于两人来往频繁,让郭安娜非常不安,而于立忱一直痴情于郭沫若,但又无法与郭沫若在一起,只能在1937年初,从日本东京返回上海,由于病情加重以及相思之苦,使得于立忱抑郁起来。于立忱于1937年5月自缢身亡。(有传说,是郭沫若把于立忱肚子搞大了,又抛弃了于立忱,才导致于立忱的,不过从后来于家的反应来看,应该是谣传。)那于立忱死后不久,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郭沫若立即动身离开日本,返回国内参加抗战,不过这一次,他是不辞而别的,并且把郭安娜和五个孩子留在了日本。而当郭沫若在1937年7月27日下午,顺利到达上海后,日本方面才获知此消息,连忙逮捕了郭安娜,并对她严刑拷打,一段时间后,才把郭安娜放了出来。自此郭安娜就独自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艰难度日,由于她特殊的身份,加上早年为了郭沫若与父母决裂,所以根本没有人帮她。她只能依靠自己,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艰难度日,而郭沫若在这期间,甚至连问都没有问过郭安娜和孩子的情况,就这样郭安娜独自带着孩子,在日本度过了十一年。时间来到1948年,郭安娜偶然间获得了郭沫若的消息,兴奋的她终于看到了希望,连忙带着五个孩子,不远万里来到,寻找郭沫若,可让她奇怪的是,郭沫若始终对她避而不见。也直到此时,郭安娜才知道,郭沫若早已娶了妻子,没有办法的郭安娜只能无奈地说了一句:“我走……”可当时的情况,她又能走到哪里呢?最后,还是在的关照下,郭安娜成功地加入了国籍,独自带着五个孩子在大连定居,加入我国国籍后,郭安娜很少与外人来往,更不会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她也一直没有见到郭沫若,直到郭沫若去世的前一年(1977年),郭安娜写信给郭沫若,说两个人都已经垂垂老矣,希望无论如何都要见上一面,这才有机会见了一次郭沫若。1983年,郭安娜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当时正好赶上她90岁寿辰,部和全国政协,还专门为她祝寿。1994年8月,郭安娜病危时,将自己的全部财产—500万日元捐给了我国,同时她还表示,她要死在,埋在,她说:“因为我是人”。随后,郭安娜平静地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她虽然没有跟郭沫若一直走下去,但她跟郭沫若的原配夫人张琼华一样,都是非常长寿的。那说完了郭安娜,我们接着说郭沫若的恋情,时间重新回到1937年,郭沫若离开郭安娜和孩子没多长时间,就认识了21岁的于立群。这个于立群就是于立忱的胞妹,(有传说,郭沫若是在于立忱的葬礼上认识的于立群,不过根据于立忱的死亡时间,以及郭沫若的回国时间来看,应该是谣传。)由于当时于立群经常参加救亡文艺演出,所以她与郭沫若的交集也就变得多了起来,而郭沫若第一次见到于立群时,就又一次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按照郭沫若后来的说法,他仿佛从于立群的身上,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加上于立群此时将姐姐于立忱生前,写给郭沫若的诗,交到了郭沫若手上,更是让郭沫若非常激动,郭沫若后来对身边的人说:“我有责任保护于立群,我要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这就是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虽然,此时郭沫若已经45岁,足足比于立群大了24岁,但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很快两人就走到了一起,并于1938年正式结婚,后来于立群为郭沫若生下了四子两女。而于立群也一直陪伴着郭沫若,直到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半年后的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跟她的姐姐一样自缢身亡。而于立群的原因,也跟她的姐姐于立忱一样,扑朔迷离。(有传说,于立群在郭沫若死后,才知道姐姐曾跟郭沫若有过感情,所以精神上受到打击,进而自缢身亡,不过根据当年的情况来看,于立群应该至少在1937年时就知道此事,以此来看,应该是谣传。)以上,就是郭沫若“丰富”的感情经历,所以笔者认为,鲁迅给郭沫若一个,“天才加流氓”的评价,丝毫没有任何问题。诸位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robots”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