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也是一个拥有众多子嗣的君主,高祖李渊一生中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除了李世民、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阳公主为嫡出外,其它皆为庶出。有意思的是,在这22位子嗣中,却只有三位在争夺太子。那么,高祖李渊其他的儿子都在干什么?他们难道真的对皇位不感兴趣?李渊庶出的子嗣其实并没有放弃对皇位的争夺,只是他们没有李世民等三人那么激烈。李渊庶出子孙中,尤以李元昌和李元景最为出名。李元昌和李元景皆出生较晚,所以在唐朝初年的世子争夺战中,这两人并没有参加,他们只是到太宗和高宗时期才显露野心。玄武门之变前,高祖子嗣年长的只有三位,他们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至于其他皇子,皆尚在幼年。李世民的亲弟弟李玄霸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他不到三岁便夭折了。至于庶子,更没有争夺皇位的机会。李渊庶子中,李智云出生最早,不过,李智云却在李渊起兵时为隋朝旧将绑架,其最终也无辜的惨死在了隋将的手里,李智云死时,年仅十四岁,所以他也就错过了皇位的争夺。既然老五都这么年轻,其他皇子就更不用说了,李元景、李元昌在李渊登基的时候还不到十岁,就算是李世民继位时,他们也都没有成年,年纪尚幼,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继承制度的限制也是导致其他皇子无法角逐世子之位的原因,古代历来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只有嫡子才有资格竞选太子之位。高祖的嫡子只有四位,除了李玄霸夭折外,其余三人皆有争夺太子之位的资格,而其他庶出的子孙呢,因为宗法上的限制,自然就无法争夺太子。李渊从一开始也是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的,只不过由于后期秦王李世民崛起,才最终酿起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作为高祖的嫡子,自然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所以,才有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对峙的那一幕。高祖李渊庶出子孙颇多,不过,他们也并不安分,太宗、高宗年间,一些庶出的子孙也曾试图颠覆太宗和高宗的。汉王李元昌是高祖的第七个儿子,唐太宗继位后,这位皇子曾在梁州任职。李元昌心高气傲,欺行霸市,惹得太宗非常不满,后来,太宗因为其欺压民众之事对其当面斥责,可惜李元昌却从此萌发了夺位的念头。李元昌为了篡取皇位,遂与太宗的长子李承乾勾结,此时,李承乾正好在与太宗三子李泰争夺太子之位,李元昌借此机会,遂怂恿李承乾向太宗发难。公元643年,李承乾、李元昌发动兵变,太宗发现他们的阴谋,遂抢先下手,李承乾一党终被俘获。李元昌怂恿太子谋反,罪
宋太宗有亲生儿子,他把皇位也是传给他的亲生儿子的,这就是宋真宗,太宗的三子赵恒。赵恒前期还是很不错的,任用李沆等为相,创造了“咸平之治”,他在位时期,辽国并不稳定,时常骚扰边境,在主战派寇准的劝说下亲征,并且打了胜仗,然而他惧怕辽国势力,有不想打仗,就租辽国签订了和平百年的渊之盟。真宗后期,任用王若钦和丁胃为相,这两个蛊惑皇帝搞天书运动,劳民伤财,还逢迎真宗去泰山封禅,这是最后一位去泰山封禅的皇帝,也是最勉强的一位封禅的皇帝。所以太宗没有传给什么侄孙,而是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的。
李治和武则天武则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毫无疑问,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是亲兄弟关系, 都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其实,李治和武则天共生育有四个儿子和两女儿。他俩的子女经历和结局如何?请耐心往下看:**武则天14岁进宫给李世民当才人。26岁时,李世民驾崩。由于武则天没有给李世民留下子女,被送到感业寺当尼姑。继位的李治在当太子时,与武则天有一段情缘,加上武则天才貌双全,聪颖敏慧,李治不忘旧情,又有王皇后的怂恿和支持 ,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将武则天接回后宫封为昭仪。**也是天助奇缘,武则天进宫后第二年,就生了皇子,李治万分高兴,起名李弘。从此武则天有了进一步上位的本钱。李治的皇后王兰没有生育,把另一个宫人的儿子作为养子,取名李忠,被立为太子。武则天决心要扳倒王皇后,自己取而代之,儿子当上太子。**机会终于来了。接着,武则天又为李世民生了一个女儿。心狠手辣的武则天,要牺牲自己才出生两个月的女儿,来换取皇后宝座。她安插在皇后身边的眼线,告诉她皇后马上要来看望小公主。于是,武则天躲在一边,趁王皇探视小公主走后的瞬间,她立即狠心捂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使王皇后处于“说不清,道不明”冤枉境地,引起李治大怒,加之皇后没有为他生育过儿女,李治决定废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开始,虽遭长孙无忌、诸遂良、房玄龄、韩瑗等大臣反对,但“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最终还是如愿以偿,王皇后被废,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其长子李弘立为太子。**武则天和李治的子嗣兴旺,枝叶繁茂。后来武则天接连又为李治生了3个儿子和一个女儿。3个儿子依次李贤、李显(始名李哲,继位中宗时改名李显)、李旦,女儿就是太平公主(长女已捂死)。四个儿子都当过太子。至于武则天以后如何坐上皇位这里不多说。下面谈谈她四个儿子和太平公主的情况和结局。**可能是遗传的原因,武则天的几个儿子都长得英俊潇洒,一表人才。长子李弘已经20多岁,很有个性,宽厚仁慈,敢说敢为,深得人心,对母亲武则天心狠手辣,残忍暴淚行为,背后很有微词。武则天深知这个儿子如果继位,她就不可能独揽皇权。李弘一次偶到掖廷院(关押宫中女犯场所),看到两个姐姐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废妃萧淑妃的女儿),被母亲囚禁,公然要母亲放过她俩,并提出给0岁的姐姐择偶出嫁。这犯了武则天的大忌,认为这是有意与她作对,即使是自己亲生,也绝不能容忍放过。不久,太子李弘在重阳节宴会上,又提到两个姐姐的事,武则天大怒。饭后,李弘突然暴病而亡,时年25岁。太子怎么死的,大家心知肚明,只是悲痛、惋惜,谁也不敢说。太子的死对高宗是沉重的打击,一夜之间两鬓斑白,从此身体更差。之后,立第二个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比李弘更加优秀,身材伟岸,龙行虎步,精明能干,酷似太宗李世民。然而,李贤与哥哥李弘十分亲密,对其突然暴亡心有不愤,记恨和忌惮母亲的残忍。他敢于直言,多次与母亲意见相左,有悖母意,使武则天对这个儿子不待见。之后,李贤萌生了想以武力胁迫母亲还政于父皇的错误念头,被人告发为谋反。加之,武则天信任的厌胜(巫师)明崇严被刺杀,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指使人所为。于是,李贤的太子之位被剥夺,废为庶人,在李治的干预也是请求下,免除死罪,发配远离京城的巴州。不几天,诏令册立左卫大将军、英王李哲为太子,改名李显,并改元开耀(公元681年)。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晏駕,武则天不允许李贤回来奔父丧。李贤知道后,写了一首《黄台抱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表达了不满,这就酿成了杀身之祸,自缢而死。一个有作为的太子,成为皇权争夺的又一个牺牲品。**李显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亲生儿子,但比起李弘和李贤,差得远。李显不学无术,一无所长,性格柔弱,缺少主见,耳朵根子软,过于听老婆话。前面三个哥哥(李忠、李弘、李贤)的被立、被废、被处死的前车之鉴,他被立为太子后,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几次向父皇提出他不愿当太子,愿意降为亲王。李治也无可奈何,只得安慰他,鼓励他。然而, 这位的太子却做了两次皇帝,最后却死在原配妻子皇后韦香和亲生女儿安乐公主手上。唐弘道二年(公元683年),遭遇三次丧子之痛的高宗,一病不起,年底(十二月八日)驾崩于武成殿。遗诏“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李显即位后,不几天,王妃韦香被册封为皇后。父以女贵,皇上的岳父,皇后的父亲韦玄贞,由偏远的普州参军七品小官,擢升为京畿豫州刺史四品官。可是,韦后还不满足,非要逼着皇上封她父亲为侍中(中央门下省长官,宰相之一,二品大员)。李显居然同意这个非分要求,要元老宰相裴炎照此办理,然后报告太后武则天。当然遭到裴炎的拒绝。裴炎认为韦大人身无寸功,拔为刺史已是破格了,再擢为侍中,不符合朝廷制度,太后那里也通不过。听到此话,利令智昏的李显竟然板着脸说:“裴爱卿是借太后胁迫朕吗?说到底这江山姓李,别说一个侍中,朕就是把这天下赠予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君臣两人不欢而散,裴炎诚惶诚恐离开皇上后,感到这是一件大事,不能不报告皇太后。皇太后武则天听过裴炎的述说后,怒火中烧,蛾眉紧锁,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反了,反了!刚当上皇帝,就弄权谋私,有朝一日羽翼丰满,还把我放在眼里吗?看来这个孽障不想当这个皇帝了!”第三天早朝,李显还信心满满地上朝,然而进入金殿,气氛不对劲,殿外布满御林军,太后庄重威严。下一幕就是李显被宣布废为庐陵王,遣送房州,即日离京,不得滞留,違旨者斩,……这就是李显第一次皇帝梦。此后,作为庐陵王的李显和韦妃及其子女,在房州过了15年提心吊胆的流放生活。直到公元705年,李唐的支持者张柬之、催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为恢复李唐江山,发动“神龙”,李显第二次登上皇帝宝座。李显第二次当上皇帝后,想到15年苦难的流放生活,更加优柔寡断,只想吃喝玩乐,得过且过,被四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所左右,即皇后韦香,女儿安乐公主,御妹太平公主和中宗的昭容上官婉儿。尤其是皇后韦香和女儿安乐公主,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两人策划使韦皇后先当上皇帝,再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接班。因而,两人于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毒死了中宗。不过,韦后还不敢立即当皇帝,害怕群臣反对,先立中宗之子李重茂继位,自己可以学婆婆武则天垂帘听政。正当母女和韦家人认为安排很妥当时,早已对韦氏擅权乱政不满,作好准备的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了韦氏集团,拥立父亲李旦登上皇位,仍称睿宗。**其实,这也是睿宗李旦第二次当皇帝。第一次是武则天于公元684年,废掉中宗李显后,只剩下一个亲儿子第四子李旦,别无选择而立之。但是,睿宗连傀儡皇帝还算不上,只能算挂名皇帝。因为,武则天明确他居住别殿,不得参入朝政,行动自由受到限制。好在李旦最没有权力欲,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与世无争。五年后,武则天自己当上皇帝,废睿宗,改为皇嗣。到武则天晚年,听从狄仁杰等大臣劝谏,又迎回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改封李旦为相王,直至这次被李隆基拥立第二次登上皇帝宝座。第二次皇位只坐了两年,于公元710年,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4年后病逝,享年55岁。**述说了李治和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不得不再简要说说李治和武则天最喜欢和宠爱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自幼聪明伶俐,大胆泼辣,敢说敢做,生活放荡,权力极强,性格酷似武则天。成年后就参入朝政,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太平公主很想被立为皇太女,接武则天的斑,但未能如愿以偿。武则天的几个面首(宠男、情人)薛怀义(即冯小宝)张易之、张昌宗,都是太平公主尝试后推荐给母亲武则天的。所以,她深得母亲的喜爱,权倾朝野。但她骨子里倾向李唐,不看好武氏和韦氏。因此,在武则天晚年,她怕江山落入外姓手中,支持三哥李显复位,参入“神龙”,在铲除二张(张易之、张昌宗)时立了功,深得中宗信赖。中宗时,韦氏擅权乱政,她又配合李隆基迅速消灭了韦氏集团,拥立四哥李旦第二次登上皇位,又得到李旦信任。照理,已经48岁的太平公主,显赫一生,富贵至极,应该安享中晚年生活。可是她的权力欲,致使她走上不归路 。睿宗第二次上位后,形成了两个集团争夺皇位,一个是太子李隆基,名正言顺;一个是御妹太平公主。李旦有点作难,当然,他倾向自己的儿子。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李旦突然宣布禅位于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慌了手脚,匆忙想发动。其结果可想而知,李隆基势力当然强于太平公主,先一天动手,迅速打垮的太平公主力量。李隆基看在皇姑的份上,令其自缢而死,对他的家人,也没有斩尽杀绝。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建议支持下,把李承乾,连同争夺皇位的魏王李泰一并废黜,改立李治当太子。↑唐高宗李治性格善良软弱↑李治的优势有两个:他是李世民硕果仅存的嫡子;他的舅舅是权势显赫的长孙无忌。可没过多久,李世民改变了主意,他想废黜李治,改立吴王李恪当太子,李世民私底下和长孙无忌谈及此事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李世民一直对李治不放心,恰恰因为李治性格懦弱,不够坚毅,而吴王李恪则完全是相反的个性,甚至被李世民夸赞像自己一样英果。可长孙无忌却坚持认为不可。李世民不开心,冷冷的问了长孙无忌一句:“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对?”大实话!!↑长孙无忌一度掌控了大唐朝局↑但长孙无忌竟然能够厚着脸皮解释了一番:我支持李治,并非因为我是他舅舅啊。而是因为李治仁厚,是一个守成之君。(这句话有拍李世民马屁的嫌疑)此外,储君是国家之根本,不能轻言废立,换来换去的。李世民听了这番话,不禁想起当年他一度想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结果惹出了太子的人伦惨剧,几乎无法收拾。还是不折腾了。可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他和长孙无忌这一番对话,却让李恪与长孙无忌之间从此再无缓和余地。李恪内心是深恨长孙无忌的,毕竟,要不是这个老家伙,他就能够登上皇位了。↑吴王李恪和长孙无忌成为政治死敌↑长孙无忌内心是忌惮李恪的,他当然清楚李世民所言非虚,李恪这小子行事作风和性格处世都很像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有这么个政治仇家,迟早是一个隐患。需要注意的是,此处长孙无忌没有提及李恪的出身,实际上也证明了一点,李恪的出身并不会成为他登基的阻碍,李恪姓李不姓杨,哪怕他老妈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他也不会傻到把天下改了姓。所以,假如李恪登基成为皇帝了,会发生什么呢?1. 长孙无忌恐怕要人头落地,家族倒崩。就像李世民所洞穿的那句话——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但和李恪没有亲戚关系。就算没有上述的深仇大恨,李恪上台后,也必然会重用他的王妃一脉,长孙无忌无论如何都是过气了的。李恪指挥不动他,又不可能信任他,自然就要把长孙无忌搬走。加上前面种种矛盾仇恨,长孙无忌恐怕死的很难看。2. 李治仍然会善终。历史上,李恪在被判死刑后,李治曾经声泪俱下要救这个哥哥一名,可惜他根本没有足够的魄力去对抗长孙无忌。↑李世民担忧玄武门之变重现↑在李恪死后六年,李治才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收拾了长孙无忌一党。如果李恪登基为帝,李恪必然不会杀掉人畜无害,又和李恪感情不错的李治。李世民也一定是坚信这一点,才一度动心让李恪替代李治,毕竟,这位弑兄逼父的千古一帝,内心最痛的点就是害怕后代再出现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惨剧。3. 大唐这艘大船,依然会很稳。李恪此人很有才华,文武全才,又担任过安州都督,安州刺史等职务,参与过地方实务,从政经验不会比李治差。↑巍巍大唐!↑此外,李恪的子女众多,也不存在他死后没人继承的情况。李世民给他打下的基础也足够好,李治这种性格软弱的人物都能各种打胜仗,开疆扩土,何况李恪?尤其是,李治身体极差,为武则天未来变天埋下了伏笔。而李恪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当然,李恪会不会使得李世民后期的苛本加厉,以至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谁也无法判断。4. 那个在感业寺出家的尼姑武才人,恐怕一辈子只能长伴青灯古佛了。历史再无武则天。要是如此,还真挺遗憾的…………
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当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都为立储很伤脑筋,明成祖朱棣在选择哪个儿子当太子的时候,也是费了不少周折。最有希望当太子的是徐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尤其是第二个儿子朱高煦和第三个儿子朱高燧。朱高煦和朱高燧为了当太子,用尽心机、煞费苦心。但是,明成祖朱棣最后选择了朱高炽继承皇位,其中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先来看看明成祖朱棣的三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朱高炽天生性格沉稳,讲究礼仪、宽宏大度、爱好读书。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得变了形,腿部也有比较严重的残疾,正常走路都需要两位身体强壮的内侍搀扶着。即使有两人搀扶,走路时,还是经常摇摇晃晃、甚至跌跤。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比哥哥朱高炽小两岁。朱高煦长相威猛帅气,性格很像父亲朱棣。朱棣起兵靖难后,朱高煦一直跟随父亲,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朱高煦作战勇敢,立下很多军功。有几次,朱棣身处危难,都是二儿子朱高煦舍身救护,才得以保住性命。朱棣曾经对朱高煦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以后皇位由你继承。因为听见过父亲的承诺,所以,朱高煦心中总是想念太子的宝座。明成祖即位后,册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属地位于云南,朱高煦就是不去就任,赖在南京、留在朱棣身边,一心等待机会。朱高煦经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朱高煦请求增加护卫的人数,又依仗自己勇猛善武,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朱高煦在父亲面前告状,致使大学士解缙含冤致死,原因是解缙主张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多次在父亲面前,据理力争,企图夺取太子之位,但是都没有成功。1417年,永乐15年,明成祖强行命令朱高煦到山东乐安州就任藩王。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朱高煦到了乐安州,心中还在盘算着如何夺取太子宝座,以致后来起兵,要强夺侄儿的皇位。三儿子朱高燧朱高燧,比朱高炽小5岁。朱高燧在外任职,每年回到京城拜望父亲,临走的时候,大哥朱高炽都会拖着沉重的躯体,将三弟朱高燧送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才与三弟告别,再拖着沉重的躯体回京。尽管大哥朱高炽对朱高燧很爱护、很真诚,可是,朱高燧还是希望夺取太子之位。朱高燧依仗父母的宠爱,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情。为了夺取太子之位,朱高燧与二哥朱高煦密谋,经常在父亲面前,告大哥的状、说大哥下属的坏话。朱高燧甚至图谋毒死父亲。1423年五月,父亲朱棣身体不舒服,朱高燧命令护卫孟贤与、内侍勾结,打算在父亲的药中下毒。朱高燧命人拟定一份诏书,内容是废黜太子朱高炽,册立赵王朱高燧为太子。一旦毒死明成祖朱棣,就会把诏书公布于世。可是,参与谋反的人中间有一个叫王瑜,胆子很小,生怕谋反失败,连累自己,就密告了皇上。皇上非常愤怒,命令禁军立即将孟贤逮捕拘押,从孟贤手中查获了拟好的伪诏。明成祖将孟贤等参与密谋的人,全部处死。朱棣把朱高燧叫到面前,声色俱厉地问道:是你做的事吗?朱高燧十分恐惧,话都不敢说了。旁边的太子朱高炽替朱高燧解围,他说:一定是手下人干的,高燧肯定不知道这件事。朱高燧才免受处罚。明成祖朱棣为什么选择朱高炽为太子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原因:受到父亲朱元璋的影响小时候,朱高炽很热爱读书,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儒雅与仁爱。朱元璋每次看见这个孙子,都是非常高兴。1395年,即洪武28年,朱元璋跟儿子朱高炽说,将朱高炽立为世子。朱元璋很关注孙子朱高炽,也很注重考察他的能力。一天凌晨,朱元璋派遣朱高炽去检阅。很快,朱高炽回来禀报朱元璋:检阅要等到吃过早饭,不然,士兵太冷,容易受到伤害。朱元璋觉得朱高炽十分仁慈。桌案上摆着十几份大臣奏章,朱元璋让朱高炽审阅。朱高炽看看奏章,将他们分成文的、武的两个类别,并且分别写出了摘要。朱元璋为孙子朱高炽严谨的思维和作风感到高兴。因此,朱元璋多次对儿子朱棣要求,要好好培养朱高炽。在确立太子这件事上,朱棣多多少少还是受到朱元璋影响的。第二个原因:徐皇后与老臣们的帮助在徐皇后和老臣们的心中,传统礼法中的长幼次序是十分清楚的,典章规矩不能随意破坏。徐皇后以及老臣们都尽力维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当朱高煦增加自己的护卫力量、并且不去就藩乐安的时候,徐皇后与老臣杨士奇等人经过多番努力,终于说服朱棣,朱棣削弱了朱高煦的护卫力量,并且强行命令他去就藩。徐皇后与老臣们的作用,对于朱高炽保住太子之位,肯定是功不可没的。第三个原因:朱高炽儿子朱瞻基一锤定音朱棣当上皇帝后,一心希望自己朱家江山稳固万年。儿子继承皇位只是自己身后一代,二代能不能统治天下,还是需要看看孙子这一代。朱棣很看好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的出世就与一个神话传说密切相关。1398年二月初八深夜,朱棣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父亲朱元璋授予朱棣一个巨圭。朱棣仔细看看,上面写有八个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醒了之后,朱棣觉得这个梦是吉兆,便问徐王后:今天有没有哪个儿媳生孩子了?恰巧,长子朱高炽派人来报:长头孙子出世了。朱高炽非常高兴,认为梦中情景正好应了这个孙子。孙子满月的时候,朱棣仔细端详了孙子的容貌,觉得孙子与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朱棣给孙子起了名字:朱瞻基。朱棣对朱瞻基特别宠爱。当上皇帝后,明成祖安排姚广孝给朱瞻基当老师。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第一个大功臣。朱瞻基没有辜负祖父朱棣的期望。他天资聪颖、专心学习、用功读书,很快便满腹诗书、学贯古今。1405年,明成祖朱棣召解缙入宫,与他商讨册立太子的大事。明成祖有意向册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是,解缙沉默良久,然后说:“微臣直言,册立嫡长子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嫡长子孝顺仁慈,天下民心所向,如果抛弃长子册立次子,一定会引起争端。”解缙继续说:“一旦开了先例,恐怕很难有安宁的日子了。历朝历代这样的事情,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啊!” 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听了解缙的话,朱棣有点不乐意,他对册立太子还是犹豫不定。看出了朱棣的心思,解缙对朱棣说:“好圣孙!”三个字,一下子说到朱棣的心坎上了。一想到朱瞻基,朱棣顿时眉开眼笑,当场决定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让解缙立即撰写立储诏书、天下: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朱家的太子选好了,可是害惨了解缙。从此以后,朱高煦对解缙耿耿于怀,总是找机会陷害解缙。解缙最后终于蒙冤惨死。解缙参与朱家家务,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到最后惨死雪中,还是没有学到历史上良相的智慧。明成祖朱棣为了自己朱家江山代代相传,根据“好圣孙”出类拔萃,从而册立朱高炽为太子,还是很有道理的。遴选接班人,当然要面向未来、面向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