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世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
其实很简单。佛说父母是佛。父母为我们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而我们做儿女的为父母又付出多少呢?
伟大领袖毛说:全心全意为服务。这就是佛菩萨的境地。
还有那些不为自己,而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人们,他们都是佛菩萨。
世间佛菩萨屡屡可见,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度过难关的人就是佛菩萨。
大疫来临,医护人员,交警,小区付出的人员,义工……那些不畏牺牲,全心全意为国为民,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是佛菩萨。这就是我的理解。
新年伊始,祝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安康,吉祥!
四大菩萨一般指:文殊菩萨 - 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以智慧闻名。 普贤菩萨 - 释迦牟尼佛右胁侍,以大行闻名。 观音菩萨 - 既为阿弥陀佛左胁侍,又以大慈大悲闻名,在人间以千手千眼不遗余力地救度苦难众生。 地藏菩萨 - 救度一切有情,直至地狱尽空,以大愿闻名。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出世前娑婆众生之救世主。 在弥勒佛时代尚未来临以前,释迦牟尼佛与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会以佛法济度众生。观音菩萨以慈悲闻名,常以各种化身救济世人苦难,广受世人尊敬。而地狱的众生,就由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意牺牲自己,而不立即成佛的地藏王菩萨救度。一般常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合称四大菩萨。有四大菩萨道场(四大名山)之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浙江普陀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安徽九华山。阿弥陀佛的另外一位胁侍:专修念佛法门的大势至菩萨,在藏传中示现为代表神通力、现愤怒相的金刚手菩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小说《西游记》中,出现了多个神仙组合,例如福禄寿三星、七仙女、梅山七兄弟等等,这些神仙组合由于地位相当、工作内容相近或者兴趣爱好相同,往往会集体行动,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组合,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密的交集,擅长的领域和修炼的场所也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却总是同时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整部《西游记》中,他们曾经多次同时现身,甚至连他们的坐骑也是结伴下界为妖。那么,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到底有何渊源?为何总是同时出现呢?接下来,我们结合小说《西游记》来分析一下原因。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另外三大菩萨分别是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四大菩萨均有多次出场记录。此外,又与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以智慧、正德闻名,道场位于山西的五台山。在小说中,文殊菩萨拥有两位坐骑,一位是狮猁王,另一位是青狮精,分别在乌鸡国和狮驼岭为妖。此外,文殊菩萨还拥有智慧神剑和照妖镜等法宝,实力非常强大。中,文殊菩萨通常是持剑骑狮的形象,象征以智慧之剑斩断烦恼,以狮王怒吼来威慑妖魔。
普贤菩萨也是四大菩萨之一和华严三圣之一,与文殊菩萨有诸多交集。普贤菩萨以理德、行德著称,道场位于四川的峨眉山。《西游记》中,普贤菩萨的坐骑为白象精,曾与青狮精一起在狮驼岭为妖,给唐僧师徒制造了非常大的麻烦,甚至一度让孙悟空感觉束手无策以至于痛哭流涕。由此可见,普贤菩萨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传统中,普贤菩萨的形象通常是身骑大白象,手持如意棒,象征着事事如意,物物通达,甘愿像白象一样为苍生背负重担,充分体现出普贤菩萨的慈悲和怜悯。
两位菩萨亲近的表现根据统计,在《西游记》中,文殊菩萨共出场六次,其中有五次与普贤菩萨共同出场。唯一一次单独出场是在乌鸡国收伏狮猁王。而普贤菩萨共出场五次,均与文殊同时出现。两位菩萨共同出现的五次中,三次间接共同出场,两次直接共同出场。
间接共同出场第一次间接共同出场在小说第二十一回,黄风怪与孙悟空打斗过程中,由于体力不支渐渐处于下风,于是使出锏——黄风来对付孙悟空。原著中通过一首诗来形容这股黄风的厉害,其中有两句为“文殊走了青毛狮,普贤白象难寻见”。第二次发生在小雷音寺,唐僧为了说服孙悟空允许自己进入寺中拜佛,给他讲了一通大道理,其中有两句为“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旨在说天下诸佛均不在一方。最后一次出现在小说最后一回,唐僧师徒顺利完成取经任务修成正果,受封完毕后,诸佛合掌皈依,都念“……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两位菩萨的法号第三次同时出现。
直接共同出场第一次直接出场为四圣试禅心。当时,取经团队刚刚组建完毕,黎山却在无意中发现队伍中有人凡心未改。于是,她召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友情出演,对取经团队进行了一次忠诚度测试。其中,文殊菩萨扮演了二女儿,普贤菩萨扮演了三女儿怜怜。第一次直接出场为狮驼岭降魔。两位菩萨的坐骑青狮和白象趁主人不备来到狮驼岭一带为妖。孙悟空想尽办法均不能降伏,于是直接到如来那里请求援兵。了解情况之后,派人将文殊和普贤召集过来,共同前往狮驼岭降妖。
通过以上列举,我们发现,无论是在非正式场合的聊天对话中,还是在正式的受封仪式上,两位菩萨都会同时出现。而同为四大菩萨的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多数情况都是单独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经常同时出现,与他们相同的工作内容,相近的修炼道场和相似的工作状态有很大关系。
相同的工作内容在题材和绘画或者雕塑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形象:高坐莲台在中间讲经说法,两边有两位菩萨侍立,起协助作用,这两位就是胁侍菩萨。胁侍菩萨在所有菩萨中修为最高。而文殊和普贤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负责协助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由于工作内容相同,因而与其他菩萨相比,文殊和普贤同时出现的概率更高。
相近的修炼道场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的道场位于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峨眉山,观音菩萨的道场位于珞珈山,而地藏菩萨的道场位于九华山。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灵山位于西方,五台山与峨眉山相距灵山更近,两位菩萨无论是前往灵山上班,还是听讲,都非常顺路。而珞珈山位于茫茫南海,九华山位置更偏东方,想要拜访二位菩萨需要绕远路,相对来说不是很方便,因此与他们交集比较少。
相似的工作状态在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相对而言空闲时间比较多,工作时间也比较一致。而观音菩萨由于一直在为西天取经操心,动不动就会有人找上门来请求帮忙,因此鲜有空闲时间。地藏菩萨秉持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理念,常年住在地府幽冥界,六道众生,更是没有什么时间。因此,文殊和普贤结伴而行的机会更多。
综上所述,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总是同时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工作内容,相近的修炼道场和相似的工作状态。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主要基于小说《西游记》,与现实中的有很大不同,二者不能混淆。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用了十四年时间(准确来说是5048天),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带着三个徒弟,终于到达西天,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任务。对此,如来兑现承诺,不仅把经书传给唐僧,还对师徒四人包括白龙马都进行了封赏。
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则封为金身罗汉,而白龙马则封为八部天龙马。
要注意的是,虽然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封的不是菩萨,但是他们实际上也是菩萨,或者说享受菩萨待遇。因为最后大众所念,就是“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马菩萨”。
总之,皆大欢喜,西游记全书到此也就结束了。
可是,看到这里,作者是不是忘了什么呢?
没错,有些读者想到了,那就是观音菩萨,如来没有奖励观音菩萨。
取经大业固然是唐僧牵头,悟空、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驾护航,但是这事儿能成功,也离不开观音菩萨的帮忙。
比如,取经人是菩萨找到的,三个徒弟是观音菩萨收的,连白龙马都是菩萨点化的。取经路上菩萨也多次帮忙,收服黑熊精、红孩儿、鲤鱼精,给孙悟空通风报信,调和唐僧、悟空师徒间关系等等。
可以说,观音菩萨出了不少力。没有她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唐僧取经任务也完不成。
既然如此,如来为什么没有奖励观音菩萨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取经对于观音菩萨来说,只是完成任务,不算立功
取经之事,总体上来说是想要传经。当时李世民因为泾河龙王之事,在地狱中被不少冤魂野鬼所纠缠、恐吓,他听说西方有经书可以超脱这些鬼魂,所以复活后就让唐僧去取经。
说起来,取经人已经定下来是唐僧了,毕竟他也是金蝉子转世。观音菩萨前去,不过是确定取经人选,另外再送两件装备——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仅此而已。
至于取经人的三个徒弟,如来应该也早已定下来。
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就把他压在五行山下,还说以后会有人来救悟空。
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可以说,如来已经算出了(或者说提前安排好)悟空保护唐僧取经之事。所以,观音菩萨后来的行动,不过是照着如来的想法做事而已。
不信你看,如来给了菩萨三个箍儿,观音菩萨刚好就替唐僧收了三个徒弟。虽然最后菩萨只把紧箍给悟空用,但是徒弟数量还是和如来的意思一样。
可以说,菩萨全程只是照如来的心意做事,辛苦是有的,功劳也是有的,但是并不算大事。所以,如来没有奖励他。
换个角度来说,菩萨其实也得到了奖励,只是并非如来直接奖励她而已。
如来给菩萨三个箍儿,其中两个都被菩萨自己用了,她用来收服了黑熊精和红孩儿,即后来的落伽山守山大神和善财童子。
另外,菩萨下界做事,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也算是一种奖励吧。
简而言之,对于和菩萨来说,取经这事儿不算多大功劳,所以没有奖励菩萨,菩萨也没要求奖励。
另一方面,可能只是作者没写
换个角度来说,其实也不是没奖励菩萨,而是作者不再写了。因为西游记故事,在唐僧取经完成后,就全面结束了。
如果要对菩萨奖励,那么还要多很多人奖励,因为帮助唐僧师徒的人太多了,光是佛家的就有不少。
像东来,替孙悟空收服了黄眉大王;灵吉菩萨,帮助孙悟空收服了黄风怪,还给了孙悟空定风丹,使他不会被芭蕉扇扇走;毗蓝婆菩萨,收服了蜈蚣精;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收服了青狮子和白象等等。
这些人都一一奖励的话,作者可能还要再写很多。
而且如何封赏也是个麻烦事,让菩萨升级为佛吗?不合逻辑,毕竟世俗信仰的观音就是菩萨。给菩萨金银财宝?那太俗气了。
哪怕一句“昔日对圣僧有帮助之菩萨、罗汉,俱有封赏”就能解决的事,作者也不再写了,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了。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我想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呢么《西游记后传》想必很多人也是看过的,作为当时的神剧,真的是百看不厌,各种鬼畜镜头,五毛线特效,在我们当时也是看的津津乐道。在我国的传统神话中,三清属于最高神了,毕竟鸿钧、女娲等出现太少,他们也活了亿万个岁月,我们知道在后传中无天曾经统一三界33年。
那么当时的三清为什么不出手呢?我们知道在《西游记后传》中十分的推崇佛法,对于道教基本上是抑制的。玉帝简直就像小丑一样,和根本无法相比,二郎神、哪吒在无天天魔手下根本不堪一击,为了体现无天和的强大,道教基本描写的十分的不堪,但是导演也没有丧失理智,让无天强行了三清对比。
我想如果当时三清出手的话,无天基本上也是痛扁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设定是无天是天上地下对厉害的人,可以说导演也是十分的胆大。我们在历史中会看到,无论唐宋还是后来的明清,甚至是民间,道教的地位一直高于。在《西游记》中,悟空大闹天宫,如来前来救驾,可以看出,玉皇大帝是君,如来佛是臣。
双方之间的附属关系十分的明显,如来佛属于五方五老之一,管的是人间,而玉皇大帝是天庭之主。在封神中,鸿钧老祖是封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而、老子、元始天尊等人共同开辟了西方封神世界。当然里面还有西方教的接引道人等,但是见了鸿钧老祖时都是行礼,二者之间有着长幼尊卑之分。
到了后来86版西游记的时候,情况却是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玉皇大帝已经害怕孙悟空了,这部电视剧已经开始了尊佛抑道了,其实这个头开的十分的不好,毕竟的本土教是道教,而是外来物。作为本土教,很多的道教人物都可以找到原型,他们与文化一脉相承。
而中的一些人大多来自印度,进入后,在努力的融入社会,但是无论如何都是门外汉,何况是四大皆空,玉帝作为三界至尊,这么会听如来一个和尚的呢?是在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清不出手,这是导演的聪明之处,因为他知道道教是本土,不能被打压。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