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原文)

2022-10-07 14:35     发布者:张俊
导读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宥坐之器

鲁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笑话,有一次他挟夫人文姜去齐国访问,结果齐襄公居然和妹妹文姜给他带了顶绿帽子,他知道以后非常生气,怒斥文姜淫乱,却不敢直面质问齐襄公,装作没事情一样。

文姜把通奸败露之事告诉了哥哥齐襄公,文姜竟然仍然有机会和齐襄公单独见面,这个鲁桓公可算糊涂愚蠢之极。齐襄公又请鲁桓公喝酒,鲁桓公不但没有拒绝,居然还被齐襄公灌醉,还坐上了齐桓公给他准备的马车,结果在车上一命呜呼。

历史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故事吗?一个流氓、一个傻瓜、一个淫妇一起演了一出滑稽戏。

《国风·齐风·猗嗟》歌颂赞美了一个孔武有力、箭无虚发的美少年形象,不少人认为这是鲁庄公和齐襄公游戏比射的场景,庄公空有一身武艺,却不思为父亲鲁桓公报仇雪恨,难怪有人怀疑他是齐襄公和文姜的儿子。但这绝对不可信,因为文姜和齐襄公通奸的时候,鲁庄公已经12岁了。

150多年以后,孔子有一天带着学生去鲁桓公的宗庙参观。我们不禁要问,鲁桓公这样的国君,有什么地方值得孔子去他的宗庙瞻仰呢?

鲁桓公虽然荒唐,他四个儿子的子孙却主宰了鲁国今后将近300年的历史,就是三桓专权。读过论语的都知道,孔子对三桓可谓深恶痛绝,在他短暂的执政生涯中,最重大的行动是隳三桓之城,最后还是被三桓赶下了台。所以,在孔子那个时代,鲁桓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那么,追根溯源,我觉得这应该是孔子组织的一场现场教学活动,果然,孔子在庙里发现了一个倾斜不能直立的器皿,他很好奇,就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人说:“这大概是放在君王座位右边的“宥坐之器”,用来提醒君主为政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没装水的时候它总是倾斜着的,注入一半水时就会直立起来,等灌满水后,又会倾倒。”

孔子回头让弟子们注水演示了一遍,果然如此。

从上面这段描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君主座位边摆上“宥坐之器”这种做法是比较古老的礼仪,到孔子那个时代已经不流行了。

《论语》里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古代祭祀和用兵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因此孔子进入宗庙总是非常关注礼之种种,有时并不是孔子一无所知,而可能是进行理论和实际的应证或确认,体现了孔子谦虚的品格。因此孔子说,“每事问”本身就是一种“礼”。

话续前文,孔子喟然长叹说:“唉!哪有满了不倾覆的呢?”

子路连忙说:“有什么办法可以一直保持盈满而不倾覆的吗?”

孔子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要做到聪明睿智,必须具备愚朴的品行,我们不是经常说大智若愚吗?孔子曾用一个字评价曾子:“参也鲁”。鲁,就是这里的愚,憨拙和沉静。曾参不是那种聪明伶俐的学生,但是《论语》是以他为主编撰的,他写的《大学》被列入四书五经。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孔子还说,功盖天下而不败,必须具备谦让的品行;神勇盖世而要令天下信服,必须具备心存畏惧的品行;富甲天下而不穷,必须要有谦卑的操守。这就是所谓的抑损之道。

中庸平和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无论道家、儒家还是阴阳家都有类似的主张。《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章论述“太过和不及”的问题。

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还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后人在鲁桓公的宗庙内放置“宥坐之器”,鲁桓公的做法是太过分了呢,还是做得不到位呢?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俊”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