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明朝的君臣中,有一位敢于要求皇帝在生活上从简节约,而自己的生活却极度奢华,他就是明朝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因为位居高位又受皇帝重视,自然受到了很多官员的巴结。大家总是给他送各种奇珍异宝,他也从不决绝。出门坐的大轿都比皇帝还要声势浩大。回家的探亲路上,地方官员都要出来跪迎。在生活上吃喝更奢侈,只要他想吃什么,没有吃不到的。
此等做派可也不算是什么好官了吧,至少应该像包青天的两袖清风,或者是清官海瑞一样家徒四壁才对。
可是张居正虽然生活作风风评不好,但是他确实为了百姓做了多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明朝多走了60年。也许这可能才是他生活奢华的底气吧。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父曾梦见一个月光普照的晚上,一只白龟慢慢的从井里浮出来,于是就给他取名为白圭,这就是年少张居正名字的由来。
小时候的张居正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聪慧才学。
张居正影视剧形象
当时普通人想要进朝为官,考试就是仕途的起点。当时的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县试,其二是府试,其三是院士。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很难,可是张居正居然轻轻松松就考过了。被当时的靖州知府李瀚士所看重,于是就把他的名字换成了张居正,希望他能拥有远大的抱负。
后来经过张居正的努力后,16岁就顺利的考中了举人,在23岁时考进中进士,被获封庶吉士。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一个仕途之路,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徐阶。徐杰是当时的朝廷重臣,负责带张居正学习朝廷事务。张居正也是在那个时候为后来的政治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当时,他亲眼看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也发现了由此衍生的一些问题,随即,还没涉政的他大胆的跟当时的嘉庆皇帝提出了第一个改革方案《论时政梳》,可惜的是,当时嘉庆皇帝只顾着炼丹药的事,对他的提议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张居正没有在提出改革的想法。
张居正
后来,张居正请了病假离开了京都,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游山玩水,也是在这段他看到了百姓苦于土地的兼并。他在心中埋下了一个种子,决定回到朝廷为百姓做些什么。
张居正回到了翰林院,不过这时的他并没有什么权力和势力,于是他开始学习他的老师徐阶,默默的积攒自己的力量。
后来在老师的举荐下,张居正成为了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的侍读。同时,也成为了当时的国子监。国子监在古代其实就是为监督政府官员,同时为国家和皇帝利益的而设立的。
因此,张居正在这段时间里培养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引进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而在高拱下台后,张居正也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新的翰林院士。
后来因为与裕王侍读时建立的关系,后来被正式被升为吏部左侍郎和东部大学士。张居正正面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政治事业。
张居正
张居正拥有朝权时,明朝已经处于萎靡不振的景象。为了振兴朝纲,那首要做的就是大胆改革。可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凡是历朝涉及改革必然会侵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可张居正没有管那么多。
当时朝廷的官员之间玩忽职守,有很多做事不正的风气。在1573年的时候,张居正便上奏皇帝,请求实施考成法。主要是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对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撤职或处罚。同时,明确官员职责,从而各司其职,并且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考成法的实施,极大的改变了官员懒散的工作态度,也做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节省了部分官员的一些开支。,同时还设定了赏罚分明机制,鼓舞官员努力工作。
而对之前因冤假错案的官员也恢复了官职,考试法的实施,可谓使整个朝廷出现了一副全臣清廉的景象。
张居正
考成法能顺利实施,也离不开张居正对其制度的严格推行。
1579 年,皇上在在光禄寺御膳,因御膳费用不够,皇上便向户部索要了十万黄金,最后被张居正入不敷出而拒绝。从这件事情上,就能侧面反映出张居正对实施考成法的严苛。
虽然张居正的考成法对改善了整个朝廷的风气,可是对自己却没有那么严的要求,一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的心态,想必就是所谓的功高于一切吧。
张居正
张居中做的最利百姓之事,便是在全国推行&34;一条鞭法&34;,使得国家&34;民不加赋而国用饶&34;。
万历年间,朝廷的财政收入到了十分困难的时候。一边是皇室宗室奢侈腐化的巨额开支;一边是地主掠夺土地,隐藏资产,破坏国家土地政策;这些都使朝廷的财政大大减少。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34;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的人来好白头。&34;,说的就是当时民间的真实现状。
张居正影视剧形象
当时&34;一条鞭法&34;已在试行的阶段,张居正在万历六年下令丈量全国的土地,清查所有漏税情况,并要求三年内完成,统计结果出来后,国家掌握的土地亩数达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
后来在万历九年,张居正就在全国推行了一条鞭法。&34;一条鞭法&34;的推行,使得朝廷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增加,国家经济也有很大改善,国库的粮食储量也比嘉靖年间多了几千万银两,这些无疑给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更多了一些信心。
张居正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过张居正:&34;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34;。显然,张居正为国家带来的各种改革已经大大的掩盖了他本人私下的作风。在明朝经历了嘉靖和隆庆两个皇帝,如果没有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决心,大明王朝也许早早就因为民不聊生而提前还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