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
原来打电话还有这么多学问。
在工作和生活中,打电话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普通,但是李笑来老师却说其实大部分人并不会打电话。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里总结了打电话的5种技巧,我们来看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
李笑来:把时间当朋友
可能你也遇到过这种场景,你着急找对方,连续拨了好几个电话对方也不接,发微信也不回,于是你就开始埋怨:“什么人呀,都啥意思,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拉黑,再也不给他打交道了。”
埋怨
但是这只是站在你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现在方便,但是你不能就此认为对方也方便接电话。
我们以前提到过一个词儿,叫“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导致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不是一种原因,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记得我有一次给我朋友打电话,连续打了几个电话,对方不接,我就很生气,后来才知道,人家当时正在健身房游泳不方便接,我白白冤枉了人家。
再比如,对方在开会,或开车都是不方便接电话的。
所以搞清楚这个人方便接电话的时间,并备注在电话簿上非常重要。
在不确定对方接电话的时候,可以先发一条微信:“我是XXX,有关于XXX事情找您,请问您方便接电话吗?”最好,把这条信息编辑到微信收藏里,添加标签,以便用的时候可以快速的调出。
事前列清单
曾经有一个书店的老板向我抱怨,他们店里有个员工,有一次打电话通知顾客参加活动,一共通知了三次。
第一次:
店员:“喂,您好,我是XX书店的,周六上午9点的非暴力沟通课,您能准时参加吗?”
顾客:“能”
店员:“好的”
于是挂掉电话,才发现,忘了告诉顾客书店地址了。
第二次:
“您好,我是XX书店的,刚才给您打电话的那个,我们书店的地址是。。。。。。”
啪,挂掉电话,突然想起来,忘了告诉参加活动的注意事项。于是又打了一次。
第三次:
“您好,不好意思,我们的活动需要提前准备。。。。。。”
打电话
一件事情,一共打了三次电话。浪费电话费是小事,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认为书店办事不靠谱。
那么这位店员该怎么做呢?
他应该事前准备一个专门的电话记录本,在打电话之前,就把要讲的话,一条一条罗列出来,通话的时候,每说完一项,就做一个标记。一方面可以保证逻辑清晰,可以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
李笑来老师说,记录的工具最好是纸和笔,因为这是最方便取得的,把电话、纸、笔一起放在一起,可以方便你快速的记录。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情有条不紊,有的人却手忙脚乱,还老出岔子。
发微信简短说明事由
回想一下,当你拨了几次电话,对方没有接时,你是不是想明天再打?但是第二天,就忘了。
好的方法是,你在电话没有拨通的时候,用手机给对方发一条短信,简要说一下事由。让对方知道你有什么事情找他,对方看到之后,会清楚你找他的目的,减少不确定感。
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工作的场景。有时候,我们用分机拨出电话,对方回拨时总是找到总机,如果你用自己的手机编辑一条微信,对方看到,会很快的找到你。
末尾加名字
在信息末尾加上自己的名字,这件事很简单,但是大部分人却做不到。常见的是,你发了很多信息,对方却不知道你是谁。
还有很多朋友,打电话时喜欢“单刀直入”切入正题。还有的人让你猜:“是我,是我,你听不出来吗?”
事实上,你不说你是谁,我可能真的不知道你是谁。
解决的方法是:给不熟悉的人打电话时,先说自己的姓名,发微信的时候末尾加上自己的名字。虽然事情很小,但是却能省去很大的麻烦。
我的老板就是一个很会社交的人,她每次给不太熟的朋友打电话,都会报上自己的单位+姓名。对方很快的知道她是谁,是哪个公司的。
事后发邮件
有经验的职场人,在重要电话结束后,会告诉对方:“您不用记的,我只是先告诉您。随后我会通过邮件(微信)给您发个备忘。。。。。。没有经验的,通话结束就结束了,没有了下文。
我们常说要有用户思维,可能你现在坐在电脑旁,方便记录,但是你不能确认对方就方便记下来,你在通话结束后立刻整理出来,以文本的形式发给他,对方是什么感受?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我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公司聚餐,她当面给我说了聚餐的时间和地点后,马上微信发来聚餐的时间、地址和房间号,当看到这条微信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温馨,对方特别的细心。试问,谁不喜欢这样贴心的人呢?
在我看来,打电话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拿起电话就打,但是有的人却把打电话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为什么同样的工作,有的人能够脱颖而出,有的人却成绩平平?关键在于细节,我们常说管理中要“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复盘”,用在打电话上也适用。
参考书籍:李笑来《把时间当朋友》职场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