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奇险天下第一山()

2022-09-22 14:56     发布者:高熙一
导读人们常说“华山如立。”那天,我们中运传媒培训班学员算是领略了。我们是从西安出发经西潼高速到达华山的。途中导游给我们介绍沿途的名胜古迹以解乏。他说“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

人们常说:“华山如立。”那天,我们中运传媒培训班学员算是领略了。我们是从西安出发经西潼高速到达华山的。途中导游给我们介绍沿途的名胜古迹以解乏。他说:“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远望主峰状如金元宝,与周边环绕几小山远望形似莲荷;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花瓣石,称‘花山’,又因近临黄河,是华夏发源地,加之人们口音等因素,故称‘华山’。”

那位导游历史知识丰富、醇熟,解说幽默、风趣,让我们不知不觉就到达华山脚下。华山游览之前先要乘坐缆车上山。在这里,且不说华山如何险峻,索道如何高悬,单说乘坐缆车时的感受就可见一斑。我们在被缆车颤颤巍巍地提到半山腰时,我突然感觉耳朵眼像游泳时不小心灌进了水一样,周围的声音都变了,变得音小了,走调了。说明山上此时的气压低多了,自然,山的海拔也很高,不然绝不会有这种生理不适应的感觉。后来才知道,仅索道全长就达1554米。

索道下来后沿石阶走上几百米,很快就到了北峰——云台峰。从北峰往南,所有的景点都贯穿在一条巨龙的背脊之上,直通南方诸峰。距北峰不远处是“仙人砭”,与“仙人砭”相连的就是“擦耳崖”了。这里一面是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游人行至此处,唯恐被山势逼下悬崖,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而过,道路紧仄之处更是岩壁擦耳,连脸面都蹭在崖壁上才走得过去。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

从北峰再往南,经“擦耳崖”至“金锁关”,有一条坡度极陡的山脊苍龙岭,因岭脊苍黑,行若游龙,故名。此岭两边是刀劈般的深壑,且坡陡岭窄,相传唐韩愈登山揽胜,至此畏险大哭,投书求救,龙口逸神崖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水经注》载:“岭长约百丈,阔不盈三尺,行人至此必先祈祷,以感神灵,后方敢度。”苍龙岭中突旁收,最陡处天梯的坡度几成60度。这里是在山的顶尖上走,两边是万丈深渊。人低头弯腰行走时,目光注视着足前的方寸之地,临危而不能自知;偶尔直腰抬眼四望时,就要惊出一身汗来。明人袁宏道的诗真实地道出了登山者的感受:“瑟瑟秋涛谷底鸣,扶摇风里一毛轻。半生始得惊人事,撒手苍龙岭上行。”

爬过游客扎堆的天梯,不久便到达金锁关。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因为这里地势较为宽敞平坦的,大家便四散开来,有的坐在拐角的椅子上歇息,有的则忙着照像取景,合影留恋。其实,这一带的景色并不算奇,北峰也就一处刻有”华山论剑“的巨石旁值得留影,因为这四个字是金庸先生亲笔题写的。据说,金庸先生写《射雕英雄传》时根本就没来过华山。他老人家是2003年登顶华山的,也是在那一年才于华山北峰留下他的墨宝。

过了金锁关,大家已明显感到两腿发酸,气息发短,都开始打退堂鼓。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登上西峰才知道,与苍龙岭相比,上西峰的路好走得多了。一路上,整齐的石阶使我们有暇举目四望,一石一树,一溪一流都会引起发自肺腑的惊叹,惊的是看到了天工造物人间仙境,叹的是同行的诸多同伴无福享受。西峰也叫莲花峰,峰顶有一块状若莲花瓣的巨石,据说这块浑然天成的巨石就是历代武林高手在华山论剑的地方,端面平坦宽敞,足可容纳数百人,地势险峻冠绝,三面都是刀削一般的悬崖,若是在此论剑论道,倒不失为一个既无干扰又显公平的绝妙之处。极目远眺,相近的几个山峰氤氲在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恍如蓬莱仙境,美不胜收。如果不是在海拔2082米的西峰之巅,哪能见到如此绝色佳境,真是令人眼界大开,如醉如痴。四周的气氛一片沉寂,正好应了李白的两句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西峰也是华山最有特色的峰。孤零零的山峰,最能体现华山的险峻。《山海经》说华山是“一石也”,到这里才知道什么是巨石。 从西峰上下来,我和同伴又朝着对面的南峰走去。南峰又称落雁峰,因有雁群落在上面停歇而得名。路上有人正从南峰下来去往西峰。片刻后,我们登上巨石,站在了峰顶,它的两侧是万丈深渊,我向边上慢慢探了探脚。它太高了,云海也在它的下面,周围有诸多山峰不时地穿出云层。此时此刻,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千丈绝壁,壁立如削。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这时,只见一块不规则立石上写着:华山南峰,高2154.9米。呵,我终于登上了华山最高峰!

站在被称作南天门的华山峰顶,回首来时路,我忽然想起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细细品味这次华山之游,使我不胜感喟。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熙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