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匍匐着一条万里巨龙,它的名字就叫长城。
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不死心。”既已到过气势磅礴的黄河,又怎能错过雄伟壮观的长城?
据明代文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由此可见,八达岭四通八达,地势险要,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八达岭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秦始皇归返咸阳、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明成祖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
事实上,在大航海时代以前,中国最大的外部威胁从来都是在北方,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山戎,还是汉朝时北方的匈奴,还是唐朝时北方的契丹,还是元朝时北方的女真,还是元朝时北方的鞑靼,又或者是清朝时北方的噶尔丹,长城一直都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国之利器,堪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道防线。当年若不是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放任清军入关,女真族能否顺利地问鼎中原,都将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正由于长城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免不了劳民伤财,甚至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也因此而走向灭亡,所以关于长城的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有之,贬之者也不乏其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曾对长城做过较为客观的评价,认为长城主要为当时国防之必需,功盖千秋:“为一劳永逸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
因清朝不修长城,而历代长城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所说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八达岭号称天下九塞之一,乃是万里长城的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其地位之显要,名声之显赫,景色之壮观,堪称名关险隘之首。
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代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呈东窄西宽的梯形,有东西二门,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烽火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一旦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乃是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此外,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属于一种增强城墙防御的设施,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战时用于守城防御,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
俗话说:“登上北八楼,才能说到过八达岭长城。”其原因在于北八楼高达888米,不仅是八达岭海拔最高的一座敌楼,同时也是俯瞰长城的最佳之处,但为了保护文物而暂时封闭了楼门。至于南峰长城,则以南四楼地势最高,海拔为803.6米,稍逊北八楼一筹,景致却不遑多让,山势巍峨,层峦叠嶂,长城蜿蜒起伏,宛如苍龙,蔚为壮观。
过尽重关更上山,上山又过一重关。槛前平陇依然古,山外长河犹自流。
蜀道之难不为难,险莫险于居庸关。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绝坡水连下,群山云共高。
一千个关隘,一万个瞭望台,纵横四万里,跨越两千年,如同一条苍龙横亘在神州大地,赫赫巍巍,气象万千,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八达岭长城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3-5月、9-11月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樱殇之恋 更新: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