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公元前250年,楚国灭越国.所以勾践死后215年越国被楚国所灭。史书中记载,秦国人攻灭楚国而后,推行“降越君,置会稽郡”,这里的越国君主似乎尚存爵位,但也自此而后越国才是真的灭了。
吴国是春秋时期被越国灭亡,越国是战国时期被楚国灭亡。
吴国被越国灭的,越国被灭四次,春秋被灭一次,被吴王夫差所灭(春秋),后复国。 第二次被楚威王所灭(战国),后残余势力在广东福建建立百越。第三次被秦始皇所灭(战国),后部分族人又复国,建立东越。第四次被汉武帝所灭,彻底灭亡。
始皇二十六年 ( 公元前 221 年) 灭六国分置天下为三十六郡,其后便展开了对南方百越地区的军事行动。一 百越在哪里?百越,是指古代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越地上的族群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句吴、于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三国时期,东吴对南方土著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与征服,这些土著被称为“山越”,也可以看做百越的一部分。唐朝时期,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里描述的正是现在的江西省会南昌,其实唐朝时期江西湖南一带已经开发的比较好了,王勃这里是引用的先秦时期的说法,因为在先秦时期湖南、江西部分地区也被当做是百越。总之,百越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指的南方一大块地区,先秦时期南方还没有得到开发,中原对这些地区的认识并不深刻,所以从中原的视角看,这些地区统称为百越。二 秦始皇为什么要征服百越?其实秦始皇征服百越并没有什么很复杂的原因,就是为了开疆拓土。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远离中原,被中原人称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人不是主流的华夏族,是众多部族的统称,具体有吴越(苏南-浙北)、东瓯越(浙南-闽北)、闽越(闽北-闽东)、扬越(江西-湖南)、南越(广东)、西瓯越(广西)、骆越(越南北部-广西南部)等等,所以合称百越。所以,在秦始皇看来,百越之地无疑都是异族,是属于被征服的对象,是国家统一的必然进程。三 秦始皇征百越的过程秦始皇共有三次征百越的军事行动。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出征,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瓯雒(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闽越一路进展顺利,很快就攻下,但是攻击瓯雒和西瓯(即广东广西)的几路却遭到了惨败,不得不退兵。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赵佗攻瓯骆之战,其实这次战役严格说起来是第二次攻百越的延续。百越之战时秦朝在统一过程的最为艰难的战争,其程度甚至超过了灭六国之战。其中,第一次出征是秦始皇发兵最多,也是最为惨烈的一仗。据《淮南子·人间训》 中的一段记述: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这段话认为,秦始皇发兵攻打百越,是看上了百越之地的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产物,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我认为,秦始皇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目光肯定不会这么短浅的,统一应该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总之,第一仗打的很惨烈,屠睢率军进今广西桂林一带,遭到两广越人强烈的反抗。两广越人宁愿钻进丛林大山里,也不愿投降秦军。秦军在此和越人相持了三年,也没有进展。最后,越人趁着秦军防备松懈,发动夜袭,大破秦军,秦军伤亡数十万,主将屠睢也战死。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任嚣与赵佗率援军支援秦军,与百越作战。经过苦战之后,终于征服了南粤和西瓯(广东、广西),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从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南至越南中部皆归于秦朝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