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的惨烈程度要看它的规模和损失程度,惨就是惨重,就是在一场战争,损失的人口、财产和自然的东西很多,烈就是烈度或者说强度,就是战争规模很大,打得很激烈,硝烟漫天,枪弹炮弹飞得到处都是,这么看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战争就很容易得知了。古代战争我们就不提了,因为古代战争冷兵器作战,其战争强度烈度和损失的规模和现代战争都是没有办法比的,比如现代战争的炮火可以摧毁自然景观,古代战争的烈度只能造成些人口和财产损失。而且限于那时的通讯与交通情况,想发动一场几个国家参与的地区战争都很困难,很多时候邻国改朝换代的都不一定能知道,何况联合发动战争呢,可能联络人一来一回,要打的国家已经不存在了。盘点一下近百年的战争无论从规模和损失程度上看,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媲美,但毕竟是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互相倾轧,只是那几个争霸的国家之间打得比较热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起来还是很小儿科,二战的时候各种兵器发展的已经十分成熟了。列一组数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卷入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和二十亿人口,造成的伤亡人口多达两个亿左右,五万多亿美元扔了进去。什么概念,海湾战争时期多国联军和总共才投入一百多万兵力,一万多辆坦克,这样的规模很多人觉得很大了,可这样的兵力规模还达不到二战中库尔斯克战役参战人数的一半。二战时期仅伤亡人口就比现在很多战争交战双方的总人口还多。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最惨烈的战争,简单说吧,世界大战本身就比区域战争惨烈,世界大战就这么两次,在军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二战当然比一战要惨烈的多,况且二战的规模也比较大。
1983-日本海大海战1984-燃烧的零式战斗机1992-落阳2003-间谍佐尔格2003-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2004-暴风女神2004-赤月2005-男人们的大和号2006-硫磺岛家书2006-没有出口的海2007-吾为君亡2008-我想成为贝壳2008-雾之火2008-最后的早庆战暂时就知道这么多~~
布达佩斯好地方扯淡之前先说说布达佩斯这座城市,不然估计很多人很难理解为啥打的那么惨烈。其实这座城市是由布达和佩斯两部分组成的(貌似废话),这两部分以多瑙河为分界,河西侧是布达,河东侧是佩斯。佩斯这边处于喀尔巴阡盆地,地势低平,但是布达那边就全是山地,非常崎岖,中间还夹着一条多瑙河,地质学上管这玩意儿叫断层。一般这种地方都有不错的温泉,属于疗养胜地,但是打起仗来就坑爹,环境太复杂了。另外多瑙河流经这里经过匈牙利大平原直达黑海,军事上这是一个活地,通过河运可以充分补充物资,你很难凭借优势兵力把这样的城市围死。明显西高东低的地势倔到一块的双方1944年10月的局势已经对元首先生很不利了,西边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大获成功,东边苏军也在巴格拉基昂行动里横扫千军。于是纳粹曾经的仆从国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米克洛什想找盟军谋条后路,没想到没的“铁拳”砸成了肉饼。德国用3万多名士兵巩固了布达佩斯的防御,还宣布布达佩斯已经成为“要塞城市”,必须战至一兵一卒,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后退。而匈牙利也有接近4万名士兵在城市中参与防守,等待苏军到来。10月29日,苏军开始向布达佩斯进发,依然是没啥新意的钳形攻势,超过百万分成两路向这个城市机动。正值雅尔塔会议即将召开,大胡子斯大林想向盟友展示一下强大的实力,于是他命令马里诺夫斯基将军必须尽快拿下那里。就这样,一个要求死战不退,另一个要求尽快拿下,两边算是倔到一块了。接到命令的马利诺夫斯基没敢怠慢,11月7日到达城市郊区,稍微修整后就开始继续前进,于12月26日切断公路,完成了对布达佩斯的合围。之前也说过布达佩斯是座活城,陆地包围并不能困死他们,马利诺夫斯基也深知这一点,他也没忘了斯大林的命令,于是这位仁兄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最好的条件劝对面投降算了。一直在解围的德军然而老马的算盘明显打错了,派去的第一批谈判破裂后被杀了一个,派去的第二批没下车就被人给扫射一通,连锅端了。被激怒的毛子以乌克兰第2方面军为主力,云集50万大军开始了进攻。记得多瑙河东边是哪里吗?对!地势低平的佩斯,所于苏军进展很快,宽阔的主干道让坦克跑的直冒火星子。守城的德军看情况不对,直接撤到了西岸的布达,仗着河道与山地继续防守。同时其他地区的德军也没闲着,1945年1月1日武装党卫队第4装甲军从西北方冲了过来,老马无奈调了4个师过去阻击,打到1月12日才停手。1月7日还是第4装甲军试图突破机场,老马只能又调2个师去拦截。到了1月17日党卫军第3装甲军也来了,这帮哥们心更大,企图包围苏军南边的10个师,结果也被打退。彻底杀红眼了德军的解围行动虽然没能实现战略目标,但大大迟滞了苏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内的德军也没有坐着枯守,他们一边用巷战的和苏军搏杀,另一边不停的尝试突围。1月20日他们向南的突围差点攻下苏军物资基地,暴怒的斯大林下令不惜代价坚守,要不是德军后勤紧张,大抵苏军就得悲剧了。这种近乎挑衅的打法终于让苏军开始发狂,他们拿出了斯大林格勒的狠劲,围绕着盖勒山丘、城市墓园和玛格丽特岛展开逐寸争夺。2月11日,苏军以近2万伤亡的代价,从三个方向攻上了盖勒山丘,这是布达佩斯的制高点,他们的火炮终于可以覆盖全城。2月11日夜间,德军组织了最后一次突围,他们分成三批裹挟着大量平民冲向城市边缘,苏军在短暂惊讶后毫无怜悯的开始炮火覆盖。大部分德军都被打死,连指挥官卡尔·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也被俘虏,德国所有防御力量均被摧毁,于2月13日正式投降。惨重的损失整场布达佩斯围城战历时50天,苏联投入了近50万兵力,其中17万直接参与攻城,最终以10万以上的伤亡拿下这座城市,史料中记载的最高战损数值达到16万。德军投入了15万兵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9万以上。更悲惨的是布达佩斯这座城市,它几乎完全成了废墟,建筑受损比例高达80%,市民直接死亡4万。历史古迹被损毁无数,匈牙利国会大厦、国家城堡、横跨多瑙河的5座大桥悉数损毁。
看看萨沙的许昌保卫战。三千对十万,震动天地的抗战许昌保卫战(下)新编29师玉碎许昌此时,许昌城内还在到处巷战,但沦陷已经不可能避免。师部大院里面躺满了伤员,城西和城南的部队军逐步后撤。虽死守每一个房屋,了才退一步,也已经退到距离师部不过一二百米。至于城北已经失去联系,根本不知道情况如何。到了这个地步,许昌实际上已经失守。显然,如果不撤退再死撑,不过多支持2到3个小时而已,对于全军毫无意义。相反,新编29师就要全军覆没。吕公良师长仔细考虑,决定还是要突围,能活着出去一个算一个,为新编29师多少留下一点种子,以便战后重建。吕公良分析战况,认为城东和东南部还有一角在我军守卫中,可以从这里突围。目前剩余部队只剩几百人,仅有85团第2营相对完整,还有大约200多人。当晚,他指挥残余部队分别从日军较少的城东北角突围和日军警惕性不高的西面突围。。撤退前,吕公良含着热泪,将新编第29师师旗烧毁,以防止军缴获。之后,吕公良对官兵说:如果我们突围成功了,还是要同日军继续战斗;如果失败了,要抱定成仁决心,不要投降,不要受辱!出发前,吕公良把参谋,也是他的外甥孙浩喊来,说:你和参谋长从城西突围,我领着大部队从城围。如果突出去了,就在郾城黑龙潭回合。如果突围失败,我阵亡了,你到后方留守处,把我的家属老小送到西安大后方去。你跟他们说,让他们放心。虽然我个人没钱,但和部队会照顾他们今后的生活。5月1日凌晨2点,突围部队分两路冲出去。吕公良率领几百人从城西突围,很快军发现,进行了追击和拦阻。相反,孙浩和参谋长王元良的师部成员和通讯连小股部队,从城西突围,反而没有军发现。三天后,这股部队大部分成员,突围撤退到南召。城围部队,由85团第2营营长李树森负责掩护,师长副师长都在这里。四周日军数量众多,这股几百人刚刚进入日军封锁线,就被发现。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当时想要从日军团团包围的许昌突围,难度非常之大。杨尚武团长亲自指挥部队激战,沿途非战斗人员撤退。双方激战3个小时,由于敌我兵力相差十倍,最终第2营几乎全军覆没。团长杨尚武混战中胸部中弹,血流不止,倒在大坑李东南的麦田里。营长李树森扶起他,想要扛着他走。杨尚武知道日军距离他们只有几十米,用最后的力气对李营长说:你赶快突围,千万不要管我。随后,杨团长就昏死过去。李树森和卫兵架起杨尚武团长就走,但走出不到一百米,日军追赶而来。一梭子子弹扫射过来,卫兵牺牲,李树森营长腿部中弹。万般无奈之下,李树森只得自行爬走突围。幸好路上遇到了战友,将他搀扶逃出日军封锁线。当天晚上,附近一个逃荒到麦田的农民大娘,发现麦田里有微弱的声,发现了杨尚武。-----------------我党承认吕公良为烈士!此时杨尚武已经奄奄一息,大娘给他喂水,又试图回村找人来救他。但刚刚到村子,就遇到日军扫荡,大娘躲在村里到第二天早晨才敢出村,赶到麦田。此时,杨尚武团长已经牺牲,后周边农民将其埋葬。国民战后追授杨尚武团长为少将军衔,给予家属20年抚恤,每年600银元。殉国前,杨尚武已经留下给妻女的遗书,里面写到:日寇以数倍于我兵力强攻许昌。我师奉命死守阵地。身为军人,殉国殉职是本分。今妻子分娩在即,不知道是男是女。希望妻子能好好抚养二个孩子长大。我父亲年迈,希望妻子代替我尽孝。在杨团长殉国的同时,突围的吕公良师长,黄永淮副师长,李培芹团长,也都和日军混战。先是团长李培芹遭遇日军伏击,胸部中几枪,当场殉国。吕公良和黄永淮一百多人的队伍,被数百日军冲散,分头撤退。激战中,吕公良仍然指挥部队连续撤退过几个村子。但此时天亮,日军出动大量步兵、骑兵和坦克四面合围。黄永淮指挥的几十人,在烟墩郭村。遭日军前后夹击。黄副师长中弹昏倒,军俘虏。同时被俘的,还有30多名官兵。黄副师长醒后,正好目睹一个日军用刺刀残杀被俘官兵。黄副师长极为气愤,乘日军没有注意他的机会,突然抢过一把式步枪,开枪将这名日军击毙。周边日军立即向他开枪,黄副师长身中多枪牺牲。这边吕公良师长,同第4连连长张文远率领的一个排,奋力突围到小王庄西南的麦地里。之前战斗中,吕公良师长手臂已经中了一枪,他简单包扎继续指挥部队突围。但刚到麦地,就遭遇日军一百多人,周边数百日军也纷纷向麦地冲过来。日军子弹如雨点一般打来,掷弹筒榴弹也一片片飞过来。张文远连长腹部中弹牺牲,吕公良师长亲自持手枪射击,突然被一发掷弹筒榴弹击中,身负重伤,手中的手枪也被炸坏。此时部队都被打散,吕公良身边只有警卫员鲁丙正和卜金斗。吕公良对他们说:我不行了,你们快走。我们三个人不能都死在这里。快走!你们活着出去,也有个报仇送信的。快走!在吕公良再三催促下,两个小伙子含泪离开师长。由于麦田很大,日军没有仔细搜索,就追赶下去了。当天中午,几个在外躲避的老百姓去村子四周救助伤员,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吕公良将军。一个叫做王柱的村民听到麦田有微弱的声,赶快跑过去,看到一个穿着军官制服的军人倒在地上,身边不远处有一支20响盒子炮手枪。王柱赶过去,给他为了几口水。吕公良师长已经重伤不治,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老乡,我是个军人,本兵打伤的。请你救救我!怕遇到的是,吕公良师长并没有暴露身份。王柱立即跑去报告了保长王庚寅。王庚寅组织几个村民,用箩筐将吕公良师长抬到没有日寇的岗王村,隐蔽起来。王庚寅经过检查,发现吕公良师长受伤很重。一发子弹击穿手臂还是小事,关键有一发子弹击穿了腹部,穿透了脊椎。此时吕公良师长失血多过,内脏也受重伤,气息微弱,说话含糊,奄奄一息。当年河南农村非常落,压根就没有什么医疗,也谈不上有药物。王庚寅尽了最大的力量,用了敷鸡皮(传说可以治疗外伤)甚至吹大烟泡(当地农民用大烟吹到鼻孔治疗一些内科疾病)等各种土法给吕公良师长治疗。王庚寅将家里仅有的一条棉被取出,给吕公良师长盖上。当时他们已经从他随身携带的名片中,知道他的身份。吕公良受的是致命伤,这些土法根本无效。5月2日下午,吕公良将军停止了呼吸,时年41岁。村民们将吕公良妥善安葬,还立了“吕公良之墓”碑!要知道,这在当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寇知道,王庚寅他们都别想活命。突围残部逐次向叶县方向转移。5月1日下午,日军占领许昌。 此战,新编第29师全师3000多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就高级军官中,师长吕公良,副师长黄永淮牺牲,3个团长中,杨尚武、李培芹牺牲,姚俊明负重伤后失踪,至今没有找到遗体,推测也牺牲了。该师高级军官除了参谋长侥幸突围以外,其余全部战死,堪称抗战历史以来最悲壮的防御作战,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战例。日军二十倍兵力包围许昌,使用十倍兵力攻击许昌。新编29师以绝对劣势,前后苦苦支撑9天之久。仅仅在小小的许昌城下,也血战了2天,算是用尽了全力。日军此战伤亡也有2000人左右!但新编29师只有3000多人,全部牺牲。而日军高达近10万,这2000多人伤亡算不了什么!不过,主攻的第37师团伤亡还是较大的,以至于后期作战他都处于配角,没有作为中坚力量使用!许昌东郊于庄农民刘国华回忆战场的惨烈情况:日本兵离开我们村后不久,我们回到战场查看。公路上阻拦日军坦克和汽车的壕沟,都军填平。村子附近吕公良师长300多人和日军交火的地方,尸横遍野,惨不忍睹,都是战时的遗体,但没有发现一个受伤的。据说,日军把受伤的士兵,都用刺刀杀死了。日军伤亡也不少,在许昌战死的日军更多。我们村子附近有很多燃烧的痕迹,是日军把自己死亡士兵火化了,把骨灰带走。本村村民看到,日军把村子的大门都卸下,连通其他木料浇上汽油点燃,将三具日军士兵尸体扔到火上烧。浓烟滚滚,腥臭熏人。日军内山英太朗中将曾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5月1日许昌城内的扫荡于上午结束。今晨攻占东北角后,由该处的部分部队,6时20许在于庄附近被工兵第27联队小野部队围歼。由缴获名片中,得悉该部为包括新编第29师师长吕公良中将在内的司令部。因战时匆忙,未能郑重掩埋敌将遗体,并树立标志,身为武士,不胜惭愧。”吕公良牺牲以后,国民追授他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以后,在许昌召开隆重追悼大会,1945年将吕将军遗体重新安葬。1946年又将吕将军遗体迁葬回老家浙江。当时场面非常隆重,沿途村子的老百姓也自发摆上祭品,焚香燃纸,目送英灵回家。根据曾经抢救吕公良将军的保长王庚寅回忆:1945年10月,我们村民帮助吕公良将军妻女迁葬!打开了,发现已经下葬1年多的吕将军遗体,基本没有什么腐烂,头发也没有掉落,倒是当时放进去的棉被和席子都烂的差不多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不清楚。不过按照我们那里迷信的说法,这是吕将军英灵不灭。1986年,经浙江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日军此次不但使用了坦克,连农民的毛驴也用了,可谓倾全力出击!许昌保卫战和随后的洛阳保卫战,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一个师能够打到师长、副师长和3个团长全部牺牲,堪称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极少有的战例。新编29师作为一支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二流中央军,在吕公良师长指挥下,和日军拼死决战,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实在令人敬佩。在许昌做出的牺牲,也是应该让所有人都赞叹的。在明知道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新编29师官兵能够抱着必死决心和日寇玩命,绝对是民族英雄,是我们国家的荣耀!
(霍尔姆镇地形图,红色部分为苏军占据部分,白色为德军占据部分)(战后为守军颁发的霍尔姆盾牌荣誉臂章)(由于土壤冻结,无法掩埋尸体,霍尔姆附近随处可见双方阵亡将士的尸堆)(冒死飞入霍尔姆包围圈运送补给物资的Ju52运输机)(包围圈中的舍雷尔将军)谢邀今天就来谈谈一场相对不为人知,但激烈异常的战役,在东线战场上打了105天的霍尔姆争夺战。1942年1月,趁着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苏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加里宁方面军麾下的第三突击集团军开始猛攻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试图打开一个突破口,攻势进展顺利,到了4月,导致德军16集团军下属第2步兵军等单位,将近10万人被困迭米杨斯克包围圈。在包围圈附近,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霍尔姆,它位于洛瓦季河和昆亚河的交汇处,在这片河流泛滥的沼泽地上,是唯一一块大面积的坚实硬土地,并且是两条南北,东西向公路的交叉点,如果德军想要对包围圈内的友军发动外围救援行动,这里是极好的出发集结地。所以苏军对这里肯定是欲拔之而后快,而德军则是把霍尔姆列为不惜一切代价死守的地区。此时镇守霍尔姆的德军,只是一支七拼八凑的战斗群,由西奥多.舍雷尔准将指挥,人数不过5500人,包括123步兵师416掷弹兵团,123炮兵团,218步兵师麾下的386掷弹兵团,329步兵师553步兵团,以及第8山地轻型突击队等。按照陆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德军39装甲军指挥官冯.阿尼姆将军在霍尔姆西南建立了前进征地,努力保持一条陆地运输通道,把和给养持续送入小镇,但几天后,这条运输通道就被苏军封锁,只能通过航空运输进行补给。仅仅依靠空投,显然是不够的,舍雷尔准将命令手下时间了一条简易飞机跑道,长1000米,宽度25米,德国空军Ju52运输机,要冒着包围圈外苏军猛烈的炮火,在此冒险起降,在战役初期,飞往霍尔姆的91架ju52运输机,有27架被苏军击落,迫使德军只能继续用空投补给箱的对霍尔姆守军进行物资输送。对霍尔姆的合围,从1942年1月底就开始,苏军第三突击集团军麾下33步兵师立刻进行了试探性进攻,占据了霍尔姆镇西部外围地区,但由于德军的抵抗,始终无法渡过洛瓦季河,2月初,苏军攻势升级,33步兵师得到了146独立坦克营的增援,包括2辆t34,11辆t60和3辆自行火箭炮。在利用坦克分别从东,西南面突击的同时,苏军炮兵持续对小镇进行炮轰,目的是要将所有德军作为隐蔽的房屋击毁。糟糕的是,霍尔姆守军手中没有反坦克炮,德军只能利用工兵部队在公路附近设置简易爆炸物来阻止苏军坦克的前进,幸亏此时苏军手中的坦克主要是t60轻型坦克,防护力不强,这些简易爆炸物居然炸毁了几辆t60,暂时阻止了苏军的进攻。过了几天,苏军决定继续加注,391步兵师也前来助战,不过由于后勤系统的疏忽,这支部队居然没有配备白色雪地伪装服。在冰天雪地之中,苏军穿着醒目的褐色制服,以人海战术向德军防线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使得德军可以充分利用火力杀伤这些醒目的目标,另外苏军战术呆板,都是在某一地域发动一两次冲锋之后,再转移到邻近地区发动新一波攻势,这也让守军能从容应对,将有限的机动兵力不停地在各个防守方向上调配,及时“救火”另外,德国空军也想出了全新的空中补给模式,即在清晨和黄昏,利用Go242滑翔机飞入包围圈中,带入,武器,药品,给养甚至增援部队,由于滑翔机成本低廉,无声无息,如果目视条件不好,通常很难被苏军所发现。到了2中下旬月,德军的防御阵地面积从2平方公里缩小到了1平方公里左右,滑翔机也无法降落,空投补给箱经常被扔到苏军阵地上,每天为了争夺补给物资,前沿阵地上的德军都要和苏军进行激烈的零星战斗。对这种情况,39装甲军的阿尼姆将军决定进行救援作战,组织一个全新的战斗群,打进霍尔姆,舍雷尔也决定派出第八山地轻型突击队进行呼应,第八山地轻型突击队在冰天雪地之中,占领了霍尔姆西侧一块小型高地,用以控制附近地区,建立火力点,很9装甲军的战斗群也开始从15公里外发动攻势,此时天降大雪,这一地区的积雪常常能达到齐腰深的地步,步兵们不得不高举起手中的步枪,进行射击,以免冰雪造成武器失灵,MG34通用机枪组也不得不采用直立射击姿势,机枪两脚架就架在战友肩膀上。在外围的激烈战斗,让德军终于占领了另一个小高地,以其海拔命名的72.7高地,虽然暂时道路还没有打通,但39装甲军可以利用这个高地布置炮兵,为霍尔姆的友军提供远程火力支援了。布置在这里的炮兵,来自218炮兵团和536重炮营,这支混编队伍被称为乌科曼炮兵群。2月15日凌晨,苏军集结了大量步兵,尾随坦克与装甲车,准备对霍尔姆再度进行攻击,此时乌科曼炮兵群的152米毫米重型榴弹炮开火了,对苏军部队集结地进行了密集打击,使其损失惨重。然而在下午,苏军的攻势在延迟后继续展开,绝望之中的霍尔姆的德国守军,居然在一个被毁仓库中找到了2门瞄准镜受损的3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几箱炮弹,这两门反坦克炮立刻被德军利用起来,作为抵抗苏军装甲部队的神器。几小时后,苏军坦克纵队如约而至,由于37毫米反坦克炮穿甲能力不佳,再加上瞄准器失灵,需要等到坦克到了非常近的距离才能有效射击,结果不怕死的德军炮手一直等到苏军坦克进入四十米左右距离才双双开火,击毁了三辆T60,其他苏军坦克赶紧掉头逃跑。2月18日,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掩护下,3架ju52冒死飞进了霍尔姆,在简易跑道上降落,送来了药品和食物,更重要的是三门pak38 50毫米反坦克炮和几门G34 80毫米迫击炮和大量炮弹。另外,包围圈中的德军甚至还修好了一辆被苏军遗弃的T34坦克,把它安置在一所房屋之中,作为固定支援火力点使用。当然,德军面临的困难并没有减轻多少,由于手中控制的阵地缩小,苏军的炮火打击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建筑物所剩无几,使得伤员几乎没有合适的地点进行收容治疗,依靠德国空军非凡的努力,大概有700名伤员得以搭乘飞机离开霍尔姆,但更多的伤员只能就地治疗,由于药物缺乏,不少伤员在送医后依旧死亡。2月23日,红军节,苏军又从东面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在三轮人海式的冲锋后,苏军终于冲入了霍尔姆东面的街道,幸亏本来狭窄的街道因两侧倒塌的建筑物而变得更加狭促,苏军密集的步兵在这里挤成一片,不能施展任何战术队形,德军守军得以从正面和两侧同时攻击,MG34机枪对不断地将苏军步兵放倒在地,德军步兵甚至要拿着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接近苏军坦克进行攻击,一天的激战之后,苏军损失已近千人,终于撤退。舍雷尔回忆说,如果再进行一次同样甚至更大规模的攻势,霍尔姆肯定就会失守,然而幸运的是,由于春季攻势到来,迭米扬斯克包围圈中的德军发动大规模突围作战。苏军兵力被四处抽调,类似2月23日的大规模攻势再也没有发生,从3月初到5月初,双方只是在战线上进行零星战斗终于5月3日凌晨,由于气温回升,道路状况改善,39装甲军的特罗姆中校率领的411掷弹兵团,在184突击炮营的3号突击炮,以及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终于从东面突破了苏军防线,驶入了被困105天的霍尔姆。在105天的战斗中,舍雷尔的部队在苏军6个步兵师,6个独立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的围攻下生存了下来。德军共计阵亡1550人,2200人负伤。作为重要的据点,霍尔姆一直牢牢控制在德军手中,直到1944年2月德军全线撤退才被放弃,为了表彰守军非凡的勇气和坚持,下令给全体守军颁发一枚特殊的金属盾型荣誉臂章“霍尔姆之盾”然而。霍尔姆防御战的胜利却投下了另一个阴影,和德军高层盲目相信,只要拥有空中补给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德军部队可以死守任何据点,粉碎苏军的围困企图,正是这种自信,导致了日后斯大林格勒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