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的女人称呼:皇太后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女御二十二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皇帝身边宦官的称呼:总管副总管首领副首领及非官的皇帝的亲戚称呼:太上皇——皇帝的父亲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皇太子——皇帝的继承人,又称“东宫”国舅——皇帝的母舅火妻舅国丈——皇帝的岳父亲王——皇子、皇帝的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清代: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贝勒,贝勒儿子是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王妃——亲王郡王正妻。(清代称谓福晋)公主——自汉代起,皇帝的女儿叫公主,皇帝的姐姐叫长公主。郡主——晋始置。唐制太子之女为郡主。宋沿唐制,而宗室女亦得封郡主。明清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女封县主。帝姬——北宋徽宗时,曾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格格——清朝皇帝、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出嫁前都统称“格格”。“郡主”是亲王嫡女以及一些皇孙女出嫁前封为“郡主。郡主即和硕格格。(满清的称谓)驸马——公主的丈夫郡马——郡主的丈夫额父——格格的丈夫(满清的称谓)皇帝身边大臣的称呼: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阅读全文 >这个得看时期,普通的圣上、皇上、万岁之类的就不提了,比较特殊的是宋朝称皇帝为“官家”,好像还有称“圣人”的,就是忘了是哪个朝代了.
对,这都是第三人称,“皇上”这个称呼是万用的,可以是跟皇帝对话时对皇帝的称呼,也可以是两个人谈话时提及皇帝的敬语.总不能说是“他”吧,那属于大不敬.
——————————————————
”皇上“这样的说法做第三人称只能指正在位的皇帝,要是觉得这样不明确可以称”当今“或全称”当今天子“.
称呼前任皇帝的时候就是”“,现任皇帝称呼前任皇帝”考“,当然仅限于父子关系.如果是前几任皇帝,要称呼庙号,比如清朝的时候称呼雍正要称”世宗皇帝“,康熙则是”圣祖皇帝“.
一旦两个人谈话,说”皇上“”圣上“这类的,只能指现任皇帝,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 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君主的称呼
类别:历史 作者:佚名
现在的网上文章中,对王国,帝国,皇帝,国王的运用一片混乱.在现实的历史上,只有有实力的大国才会成为帝国,小的国家则为王国或者公国.举例而言,如果你回到中世纪,占领了一块20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于此建立一个小王国,那没什么奇怪.但若在这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帝国,就比较搞笑了.不过对于王国和帝国的称呼,多数作者还是了解的,但对皇帝和国王的区别,则很少有人知道,经常有一个君主一会儿是皇帝,一会儿降职为国王的现象.对于皇帝的称呼,有和欧洲两个系统,但共同之处是皇帝的地位高于国王.
在历史中,自秦皇自称皇帝之后,皇帝就是天下共主,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的国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象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另一种是属国的国王,比如朝鲜, 安南,暹罗等国的君主,想来诸位是没有听过朝鲜皇帝的说法,因为朝鲜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脱离属国地位后才能有这种称呼.历史上,对皇帝这种称呼是非常敏感的,国王可以有许多,但皇帝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为什么的属国君主只能称为国王,不能叫皇帝的缘故.历史上统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于实力太弱,所以会承认辽、金的君主也为皇帝,其他朝代没有这种现象.即使是宋代,当公元1038年西夏国王自称皇帝时,宋廷也会立即称之为“反”,并且停止互市,派兵征剿.因为西夏向宋称臣,作为臣属国的君主,是不可以称皇帝,这和辽金不同.当然,宋的实力太弱,征剿西夏连战皆北,最后也不过是西夏在国书中从此不再自称皇帝,而是称“男”,把叫宋的皇帝称为“父大宋皇帝”,西夏国主依然在国内称帝,但宋至少争回了面子,所以宋对西夏年赐绢茶银两,作为西夏国王自削帝号的回馈.在未统一的乱世如十六国时代,五代十国时代,或者象隋末,元末的乱世,称王者多多,但称帝时必须考虑,是否有这实力,否则就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或势力的围攻.比如朱元璋在势力已经强大后依然对称帝很谨慎,一直找个傀儡当皇帝,自己称吴王,其发令时总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不顾即使皇帝是傀儡,朱元璋也绝对不会把吴王二字排到皇帝前边.在这种乱世,没有实力就自称皇帝是会导致灭亡的,象五代十国的南唐,在归顺宋时自削帝号为国王,当后来李煜决定叛宋自立的时候,首先的举动就是恢复皇帝的称号,这种行动就是典型的反叛,自然遭到宋军的攻击,最后灭国.
欧洲的皇帝之所以在汉语中叫皇帝,自然是我们人这么翻译的,但我们没有象对其他国家君主那样翻译成苏丹,法老,安息之类,正是因为欧洲的皇帝的地位要高于国王,这点和的皇帝是相似的.欧洲的皇帝也有天下共主的意思,因为古罗马的皇帝是当时世界的统治者(指欧洲人心目中的世界),在帝国崩溃后,国王是可以有许多的,但皇帝是只有古罗马的继承者才可以如此称呼.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的皇帝是罗马后东方部份的继承者,不需要谁承认.西方的皇帝则需要公认才行.法兰克的查理本是法兰克的国王,由于其战功赫赫,几乎统一了西欧,并维护教的利益,被教皇上尊号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成为查理曼大帝,被视为罗马的继承者.同样,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罗马的继承者,其由选帝候选出其皇帝.除此之外,西欧和北欧的君主都是国王,再没有任何皇帝.奥地利的皇帝是很晚才有的,因为奥地利的君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续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位置,并同时扩大疆土,成为帝国,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德意志的皇帝是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帝国后才有的,在这之前霍亨佐伦家族的君主只是普鲁士国王,而不是皇帝.当然,象奥,德皇帝,以及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皇帝都是中世纪之后的事情,中世纪对皇帝的称呼很严格,即使是在中世纪后,这个词也不会被滥用,比如英国还占有印度殖民地的时候,英国君主的称呼是不列颠国王兼印度皇帝,并没把自己自动升格为大英皇帝.在东欧,皇帝一词在罗马帝国后一直只属于东罗马的皇帝所有.在东罗马灭亡后,才有了俄国的沙皇,沙皇一词源于凯撒,凯撒和的“天子”一样,在罗马帝国之后也如同秦之后,成为对皇帝的另一种称呼,这个词也只属于皇帝所有(在,秦之前的商王,周王也可称天子,秦汉之后,皇帝相当于过去商周的王,国王的地位降低,不会再有人称王为天子).沙皇采取这种称呼也表示自己是古罗马的继承者,是的保护人(之前是东罗马的皇帝兼任领袖).总之,欧洲的皇帝虽然不象这样是国王的上级,但依然比国王地位更高.
大帝(The Great)一词同样不是随便哪个君主都可以用的,见过一个有名的玄幻作品,其中某国的君主世代都一概叫大帝,这就让大帝一词太贬值了.The Great(伟大)一词很明显反映了其应有的意义,必须是一个君主有巨大的功业才可以如此称呼,并非一坐上王位帝位就可以自然而然伟大得起来.古罗马这么多皇帝,只有君士坦丁,查士丁尼等廖廖几个对内对外在文治武功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君主才会被元老院上此尊号.在俄国,历代沙皇中,只有彼得和叶卡捷琳娜两人被帝国院上大帝尊号,即使如伊凡四世那样的名君也得不到.不仅如此,大帝的尊号一般不是生前可以获得,往往是死后总结生前功业才能获得,否则如唐明皇那样前半生文治武功成就非凡,此时若上大帝尊号,等后来天下大乱时就是个讽刺了.至于象一些作品中篡位还没成功,就自称我是某某大帝了更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亚力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大帝尊号同样不是当初就有的,是后世的罗马人给他加上的.在,没有加大帝尊号的传统,唯一得到这个称呼的只有道教众神的领袖玉皇.对皇帝开始称大帝的,我印象好象是从柏杨开始,不过柏杨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不会是见哪个皇帝都称大帝,被他如此称呼的同样只有李世民和康熙等廖廖几个.
相应的,皇帝的儿子应该是皇子,未来的皇储应该是太子(当然,以弟,孙等为皇储时不用这个称呼);国王的儿子称王子,未来的国王是王储;皇后,王后等各有其对应.但这里只讨论君主的称呼,就不细说了.
姥姥,爷爷在唐时也有称呼,然南方比较少。后清入关,以建奴方言为基础修改官语,变成今日之普通话。满族人以汉人为包衣,用汉人为奴,地位尊卑有分,故称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