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校、将。【军衔排名】列兵 上等兵 一级士官 二级士官 三级士官 四级士官 五级士官 六级士官 少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大校 少将 中将 上将 军衔只是一种级别,它与职务是有区别的,就是军衔升了,职务不一...
尉,校,将三等。每等分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战争,以德意日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加上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仆从国为一方,以美英苏中等主要的反法西斯盟国为另一阵营,双方展开了浴血奋战,最终,以同盟国胜利轴心国和仆从国的失败而告终。集团军群,是二战时期,规模最为庞大的战斗单位,最起码是以两个以上的集团军所组成,兵力有数十万,甚至高达上百万,隶属于统帅部或战区,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往往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地区投入作战。作为能独立地遂行数个战役方向或一个战略性战役方向作战的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作战部队,集团军群是陆军最强大的作战单位,苏德战场上德国集团军群最少都有30余个师组成,作战人员40万起步,一直到100余万兵力不等。德集团军群的主体作战力量由步兵、装甲(掷弹)兵、通讯兵、摩托化步兵、缁重部队、航空兵等组成,满足指挥、作战、通讯、后勤保障支援等作战需求。由于集团军群是战时最高的作战单位,因此德军集团军群最高指挥官大都由陆军元帅担任,战争初期投入苏德前线的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这三大集团军群,都是二战德军最为著名的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计划”实施以后,一路攻城拔寨,摧枯拉朽,深入苏联腹地数百上千公里,都取得了非凡的战绩。二战时期,交战双方并未设置兵团这一作战单位,兵团实际上是特有的作战单位,抗战时设置有兵团,却在解放战争时大行其道,交战双方都各有兵团的建制,大规模的战役往往就是双方数个兵团之间的较量。所以兵力相当惊人,著名的淮海战役,国共分别投了80万和60万兵力,最终,60万战胜了80万,因此被斯大林誉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一般兵团下辖有3个军左右,事实上兵团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但兵力不等,一般都是以10万人为基数,8万人的兵团也不鲜见,超过10万人也正常。譬如,淮海战役被歼齐装满员的黄维兵团就由第10、第14、第18、第85军,加上第4快速纵队组成,兵力有12万人;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是王牌部队,由第38、第47和第49军组成,兵力高达15万人,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所以四野的兵历来都牛哄哄,因为解放了大半个。大佐,是日本军衔,佐官等同于别国的校官,二战时期,日军军衔是由将佐尉三级九等组成,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因此,日军的大佐相当于别国的上校。大校是苏军和特有的军衔,设置此军衔目的说穿了就是为了卡少将,毕竟少将军衔在国内属于正军级军官,只有资深的大校正师级干部,才有资格晋升少将军衔,少将不工作了属于离休干部,大校不工作了属于退休干部,关于退休和离休是国情,不便评论心知肚明就可以了。至于准将是西方在上校之上少将之下设置的一个职位,有类似中苏设置大校的考量,内毕竟将军不能太多,所以弄了个准将的军衔,也是为了卡少将,所以和中苏一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军官,干到大校升到准将,就原地踏步走了,不可能擢升少将了,干到退休干不动了,也就大校和准将。
△元帅的标准:1955年《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九条规定:“对创建和领导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元帅军衔。”可以分解成这么几个条件:①是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②是总指挥部及各主要革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③是总指挥部及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或领导人;④是战争时期我党主要武装的领导人;⑤是解放战争时期总指挥部及各大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⑥是解放后至授衔前的全军领导。十大元帅是:、、、、、、罗荣桓、徐向前、、。△大将的标准:①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师长级别以上的红军干部:②是在全面抗战时出任过八路军旅长以上级别的高级干部;③解放战争中至少达到兵团负责人级别的职务,也就是兵团司令员或者政治委员;④在1955年授衔时,是任总部八大部的部长或者国防部长、军种、兵种司令等重要职务;⑤在授衔前至少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解放军十大大将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上将的标准:1955年1月,中央《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1955年5月,国防部颁布《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规定兵团司令员的基准职务军衔为上将,兵团副司令员的军衔亦可为上将。1955年萧克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1958年,又有王建安、李聚奎两人被补授上将军衔。△中将标准:①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级干部的指战员;②在抗战时期,担任过团级干部的指战员。③在40年代后期,担任过主力师级或者军级干部的指战员;④在50年代初期,担任了主力军级或者副军区级的指战员。也就是说授衔前是正军级、准兵团级和兵团级将领。1955年授予徐立清等177名将领为中将。△少将的标准:1955年1月23日,中央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多数可以评为少将。1955年解方等798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至196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10年间,共分三批授予、补授、晋升少将军衔共1360人。配图为元帅之首、大将之首粟裕、上将之首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