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感谢小秘书邀请。《山海经》确是一部奇书,两千年来,研究者无数;同时,也众说纷纭,包括讨论此书的作者究竟是谁。 能查到史上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他对《山海经》讲述的内容,表示了不以为然,但没提到作者是谁。 文献中能查到最早说到《山海经》作者的,是西汉末年的刘秀(刘歆)。他校订了《山海经》,然后给汉哀帝上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的《论衡.别通篇》也这么说:“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止,以所见闻,作山海经”。亦为东汉的赵烨,在《吴越春秋》里同为一词:“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后来的人们认为,王充、赵烨的说法,是从刘秀那儿来的。 近代研究《山海经》的学者,基本认为禹、益等为作者不靠谱,于是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代表性如下—— 1,时期的历史学家卫挺生在《山经地理图考》中说,《山海经》是邹衍为“巨燕”时期的燕昭王所策划的调查探勘的纪录——邹衍是此书作者。他在《燕昭王之(大帝国)巨燕考》和《驺衍子今考》中做了论证。 2,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则认为,《山海经》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古籍,他专门写了《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 3,学者史景成认为,《山海经》是楚国史巫之官在国势日衰、臣主共忧的局势下,应运而编纂之书。他写了《山海经新证》。 4,还必须提到的,是清末的大学者郝懿行,他在为郭璞所注《山海经》作了详细笺疏之后,认为:“周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土训掌道地图道地慝(tè);夏官职方亦掌天下地图;山师、川师掌山林川泽,致其珍异;邍(yuán)师辨其丘陵坟衍邍陉之名物;秋官复有冥氏、庶氏、冗氏、翨(chì)氏、柞氏、薙(tì)氏之属,掌攻犬鸟猛兽虫豸草木之怪蠥(niè)——周朝官府中有各种各样的职官专门职掌天下舆图的档案资料,包括了境内的山川地理、动植物产及地下矿产、名山祭典、远方边裔的情状等。邍、翨、薙等,是《周礼》等文献记载的分管官员的名字。 前述几种有代表的观点,皆有其依据和考证,为确定《山海经》由谁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比较令人信服的,是以下观点——《山海经》成书之前,其内容已口头传播了相当长时间;正式调查纪录形成文字的,应为周朝王官,或诸侯职官,其中史巫亦为重要人物;其后,历经邹衍及其后学,包括史巫、方士之流秘观、改编;并且在形成系统文字过程中,与楚国有关。具体证据如下—— 1,《山海经》所包含的如此广博而深入的地理资料,不是邹衍抑或他带领的燕国探勘队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居于南方的楚国史巫能深入各国、远方及外所可搜集到的。天下土地的地图、九州海外的地域,只有王官世袭的周朝官府能保存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至少《山海经》里的《山经》部分,是周朝珍藏的舆图资料——首先《中山经》部分以河、洛京畿为首,那是唐虞夏历代都城所在,也是周朝政治中心,自然为天下之中,非一般人能够进入并掌握其舆图;从书中可知,纪录《北山经》、《西山经》,是自京洛为中心向北、向西调查纪录。 其次,祭祀诸山区图腾神的祭仪,皆与周礼中的祭名、仪式相一致,显然是由中央职司祭祀的司巫率领巫师集团担任。 再次,对于远方边裔,确实需要“任土作贡”,向周王室“书面报告”,再由周朝职司贡职的官员整理所贡舆图,周王室靠此掌控海内外舆服情形。正因为各地域分由不同职官纪录整理档案资料,才有不同文笔、不同方言的歧异情况。 2,后来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逐渐强大,慢慢也有了掌握更多地理舆服情况的需要,且各自的行政班底日益完备,也有人开始职掌纪录地理舆服,于是出现巨燕、大楚从自己角度的记载,甚至出现以“西周”为称呼的字样。这样的内容,应为诸侯国纪录的国家档案。 3,就书中涉及的神话内容来说,的东、西两大神话体系俱备——炎、黄原发祥于西北,再向东发展,由此保留了早期西北资料;东方滨海夷族,帝俊系统的神话资料也是大宗。另外,殷商文化在周朝统一后并未完全沦没,还保有部分资料;还再加上南方之楚,成为重要一系,也拥有丰富的神话资料。《山海经》书中体现出的这种神话体系纷然并陈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了非由有能力的一级而无法搜集;另一方面也说明聚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4,从《山海经》的成书时间来说,大约成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二书之间——即战国晚期形成《山海经》的原形。后又经汉代多人整理,成为流传至今版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三万余字,由《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和《海内经》组成,总共十八篇(卷)。这个篇目,经历了若干次变化。汉成帝时尹感校订的仅为十三篇;哀帝时刘秀(刘歆)删汰、校订、合编为十八篇;《汉书.艺文志》收录的是前一个版本。至今流传的,是晋代郭璞整理注释的版本,原来为二十三篇,后出的改为十八篇。明代杨慎对郭本作过补注;清代郝懿行又作笺疏;毕沅依郭注重新校订,博采书传,被称善本。
《山海经》是上古时期(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是古代历史在传说中的反映。其中,包括有北半球的粗略地图,可谓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是劳动集体创作。到了文字出现之后,由文人整理,逐步完善,而成书――《山海经》。记载内容(略)以上介绍,供参考。
《山海经》是本奇书。你可以看作是本游记,也可以看作是本地理杂志,也可以看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看作是本野史著作,甚至连著作时间、著作人都有争议,惟一不被争议的是此书研究价值,涵盖地理、历史、医药、文化、发明、风俗、山珍怪禽、矿物分布等等内容,遇到难题,翻查《山海经》!《山海经》记载内容简要《山海经》是神话,也是远古地理,还记载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说明那时远古人们已经出国游玩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如果神话一点,那时大陆是不是还是块整体呢,被海洋包围得象个鸡蛋?《山海经》的内容看似荒诞不经,所以地位很尴尬,不被正史认同,也不为诸子所传,好处就是让《山海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原始记载,鲜少改动,从而提供了最珍贵的研究远古的资料信息。一、《山海经》按照方位走向。从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九州大陆中部,周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围,如果按此说法,那时大陆还真是个完整的陆地,独立在四海之中。(《大荒经》和《海内经》方位是东南西北,疑是后人改动而成)其记载中的事物具有真实性,虽有夸张的成分,但肯定来自认知,并不是随口吹牛,瞎编乱造,所以司马迁才认为不敢言,持中肯的意见。“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二、《山海经》内容简要。1、《山海经》最早是图文并茂的著作,名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失传。2、《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3、《山海经》详细分类。《山经》五卷,主讲山川地理,祭祀典礼相关,以及山神相关。《海经》分海内、海外各4卷。海外篇:主讲海外国度的异人、异物,中穿插古老神话人物,如刑天、夸父。海内篇:主讲海内奇异物事,如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大荒经》4卷,《海内经》一卷,主讲帝俊、皇帝相关的神话。《山海经》包罗万象,既有对事物的写实,又有丰富的神话想象,很多时候在读《山海经》,你会觉得是在看一本实用而又虚幻的书,这种矛盾让人爱不释手。求知是支持人勤奋的动力之一,在求知中释疑,在明悟后生疑,不断的求证,不断的成长,这才是看书的真谛。比较有趣的地方很多。比如西王母,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不可思议的事吗?我们心中的西王母可能是这样的。在古埃及画像、雕塑和现代是这样的。西王母的形象跟古埃及文明联系起来,那么人面、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不是很相似呢,西王母难道跑到古埃及玩过一趟呢?还是本身就是古埃及的王?周穆王为什么要花两年时间走11万里去拜见西王母呢?这是个很难解释的现象,就当远古大陆是一块,还没有分离出去,周穆王坐着马车跑到埃及出了趟国!《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现在读来艰涩难懂,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读《三海经》,虽然说老少皆宜,但涉及到大量生僻字以及形、音意字的运用,很容易造成很多误解和错误,所以除了翻查字典和参考学家著作外,还得小心求证,不然就会稀里糊涂的犯很多常识性错误。第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否则容易望文生义,自以为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第二、要掌握一些历史知识。不能人云亦云,把别人的理解作为证据,带有个人倾象去读《山海经》,否则很容易被带沟里去,可以作为参考。第三、要有目的性、选择性地进行阅读。由于《山海经》是个庞大的知识库,如果你把它只是用作打发闲余时间的娱乐,很难读下去。1、《山海经》是以流水帐式的叙写。一篇文章涉及太多的知识点,有怪兽,有矿物,又有神药,还有传说,掺杂在常理事物之中,如果没有目的性,很难让自己有所收获。2、选择性这时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你要了解神话故事的某个人物,先用网络搜出在《山海经》中所有出处,再去细读涉及的篇章。这时知识点明确,你的目的性让主次有别,自然在了解了你需要的人物后,对当篇其他知识点也有了个粗略了解,有个初步的印象。其他矿物、药草、风俗等知识点类似。3、要习惯随手画知识树。《山海经》往往以一个点出发,向一个方向延伸,所以我们要习惯把出点当成树枝头,沿途所见当成枝叶,不断完善下去,最后形成一条知识脉搏。这种知识树有助于我们加强记忆,也可以当成一种备忘,最后成为我们知识的存储。4、要明确《山海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古时学者认为是夏禹、伯益的著作,或者是其族人汇编而成。如今我们越读的多,发现其涉及的地理知识不仅仅只是在华夏大地,甚至在海外也相应的得到了实地验证,以当时的道路交通来说,光靠幻想是达不到如此详实的描写,那么最大可能就是靠当时巫师口传、记载,最后汇编成书。鲁迅认同这一点。《山海经》的意义和价值《山海经》我认为首先它是本地理学说,其中记载的地理方位、地理特征符合大陆的特征,是最早的地理百科全书,虽然有神话的色彩影响,但对于当今对古时地理研究无可取代。《山海经》由于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很多我们熟知的民间传说都能从里面找到记载或者影子,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文化起始的有力根据,也是文明传承的最早记录,对了解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取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山海经》又是了解古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文献,如今已经消失的某些精神文明,在书中可以找到支撑和证据,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又以历史记载提供了研究方向的有力证据。《山海经》很明显的又是一本极其浪漫的文学作品,里面的神话色彩浓厚,把上古的故事串联了起来,让我们找到了自身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涉及到当时的科技发展,风俗习惯的变化,这无疑丰富了文学的想象空间,并且成为后世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深深影响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在我心中,《山海经》就是本百科全书,只要你去研究,你就必有收获。(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插画师对山海经的奉献,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