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战国初期赵国是个强国,后来渐渐衰落,到了战国中期,武灵王即位,国势一天不如一天,秦国,匈奴,林胡不断来侵,国将不国。赵武灵王立志改革。一日武灵王对大臣:缓'说:"赵国东有齐国,北有燕国;西有秦国,三面临敌,若不奋发图强,终会被灭。列国纷纷变法图强,我想从移风易俗开始。你看中原衣冠长袍大褂,干活打仗多有不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我欲改革。楼缓极力赞成。第二天武灵王着一身胡服上朝,满朝文武大吃一惊。武灵王又找大臣肥义相商,肥义说:"大王所为,有利国家,他人非议,不听就是。"可是朝中阻力最大的是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这人年高望重,坚决不同意改革服装,这几日闹情绪装病,朝也不上。武灵王得知亲自登门。公子成正在后花园池塘钓鱼,见武王到来,忙起身相迎,苍促中踏住衣服前摆,一迈步跌倒在地。大王上前扶起,说:"若穿胡服,绝不有此一跌。"说罢将带来的胡服让公子成换上,让他走两步,果然行动自如,起坐方便,两人哈哈大笑。第二天,公子成着胡服上朝,众又大惊。自此,满朝胡服,蔚然成风。武灵王又引进骑射,整军尚武,仰手接飞猱,府身散马蹄,赵国由此强大。公元前3O6年,赵军打败中山国,收复侵占之地。公元前297年收复林胡,楼烦失地,遂成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是少数民族的服装,进入大汉中原
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特别是赵武灵王能够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通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对赵国的影响。在实行“胡服骑射”改革以前,赵国的都是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官兵的作战服饰都是根据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而做,用在骑兵上,非常不合适,这就导致了在和胡人骑兵的战斗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胡人的服装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灵活方便。在和胡人的作战中,赵国屡屡失利。失败了总得找原因吧?找来找去赵武灵王就意识到,服装问题成了赵国作战的短板。穿的衣服根本就不适合马上作战而且靠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只有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赵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宽袖长袍的服装为短衣紧袖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从此以后,赵军改穿胡服,而且战争策略和方法上,也做出了很多的改变,发展骑兵,不再采用老式的战车和步兵配合的作战。这种战法远程奔袭能力得到了加强,机动性能更好。二是对中原服饰的影响。首先是改进了的服装装备,这种改进了的服饰装备,便利了作战。其次,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其实用功能,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同时,因其打破了服饰的民族界限,弱化了身份界限,使君臣、官民服饰的差别大大减小,自然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从此以后,“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汉族居民不断吸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服饰文化。赵武灵王虽并没有强制百姓改穿胡服,只在官吏、中强制推行,但上行下效,自古皆然,加上胡服的便利性,赵国百姓纷纷效仿。貉服、胡服之冠、爪牙帽子、带钩等胡人风格的服饰开始在赵国百姓中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三是对民族融合的影响。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人因为胡服劳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饰,胡人因汉人的服饰飘逸而穿上汉人的服饰。“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也缩短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从而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