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一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来表示天人永隔的惆怅。 常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白话译文 云母屏风透出残烛幽深的光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文学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蝉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作者:张乔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蝉作者: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蝉作者: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蝉作者: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赋得弱柳鸣秋蝉作者:李世民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蝉作者:陆龟蒙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是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传说她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曾在西王母处讨请了常生不老的仙药,被她偷偷地吃了,飞升到月宫里去,成为了一个快乐的"仙人”。(其祥细故事可见《淮南子》。这首诗则是说嫦娥独个儿生活在天上,非常寂寞,每天都要度过痛苦不眠的长夜。诗中的:云母~一种矿物质,颜色透明。这里说的是用云母来镶制屏风。这一句是写月宫的环境。长河~天河,银河。写的是天快亮的时候的景象。后两句说的是:嫦娥时常后悔不该偷吃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到如今落得个冷冷清清独居月宫,面对着无边无际的碧海般的青天,这一颗孤独的心是日日夜夜都不能平静的…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生活的年代里,正是唐朝统治集团宗派斗争最激烈的时代,而他与其两派都有关系,在这种党派斗争中一直得不到重用,以致穷困潦倒终身。这种经历,对他的诗歌影响也是颇深。李商隐的诗构思缜密,文字音调都很优美,多采用了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其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其爱用典故及过度的修饰辞藻,使他的诗作本身变得比较晦涩,让读者不容易看得懂。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均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
痴情的诗就太多了,毕竟爱情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歌颂,不论阶层,不分种族,不分性别,爱情,永远是人们歌颂的主题。诗词来说,从几千年的《诗经》,到近在眼前的现代诗,没有不歌颂爱情的,甚至一些原本不是写爱情的诗句,经过岁月的演变,也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1、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这本是一首离别的词,从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到离别后的无穷离愁,每一个字都透露着晏殊心中无限的相思之苦。特别是最后这两句,用天涯地角来比相思,天地是有尽头的,但离别之后,我对你的思念,是无穷无尽的啊!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就更能感受到作者受到相思的折磨,有多煎熬,有多痴情。2、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爱情悲剧似乎更能凸显出爱情的可贵,可相爱之人的痴情。古代有梁祝化蝶,两个痴情的人,为了爱情不畏生死,最后化蝶双宿;国外的杰克和肉丝更是赚取了全世界的眼泪,面临巨大的灾难,杰克也毅然放弃生命,拯救了肉丝。这是爱情的力量,他让人可以看淡生死,只要跟心上人在一起,死又何妨?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七夕一开始并不是情人节,但是到今天为什么演变成了情人节?只因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一夜过去,天就要亮了,他们就此分别,下次相见,又要相隔一年。试问这世上有几人,能如牛郎织女这般,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也矢志不渝。4、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鶗鴂》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是不会老的,因为天无情。张先词云:天不老,情难绝。天使不会老的,我对你的情也不会有尽头。他们的爱情在这张情网里,是有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系住,任谁也破坏不了,任谁也不能使之分开。可不是嘛,当你陷入爱情的时候,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彼此的甜蜜。5、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怕相思,已相思,刻骨相思娓娓道来。为什么会怕?因为相思啊,是一种病,它损人心神,让人不开心。为什么要相思?因为相思啊,是一种病,它不管你愿不愿意,就会涌上心来。个中滋味,难以表达,旁人也难体会,而眉间透露出的那“一丝”,凝聚的是一片痴。6、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白居易这个人痴情不痴情咱们先按下不说,但这首诗确实是痴情的代表作。不用多的言语,两个悠悠,就足以表明我心中的思、心中的愁、心中的恨。我恨你,因为你让我相思成疾;我恨你,因为你让我独自站在空楼上,眺望你去的远方。若要我不恨你,那你快回来啊,我一看到你,所有的恨,都烟消云散啦!7、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有白居易就要有元稹,这是我的恶趣味。和老白一样,元稹这个人痴情不痴情咱们先按下不说,还是先来读诗吧。有几个人能做到元稹这样呢,面对身边一群大波浪的小姐姐,元稹同学波澜不惊,看都懒得看一眼,要问为什么?因为他心中只有白居易呗。8、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扬州,最繁华所在,那里有文人墨客,有美景,有美女,那里一切都是美的。但是这一切,都比不上那个女子。张好好,不论经历过多少人多少事,她永远是杜牧心中永远忘不了的少女,她亭亭玉立的模样,她十三岁的笑靥如花,永远藏在杜牧内心的最深处。对张好好来说,杜牧又何尝不是她一生都念着的男子?9、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欧阳修是一个特别浪漫的人,否则,也写不出《醉翁亭记》,更写不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也是一个痴情的人,不信,你看他这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有情痴,人人可痴情,这是爱,与天上明月无关,与楼中清风无关,与别人无关,只与你我有关。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李商隐的情啊,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就这一篇《锦瑟》,也没人说得清楚。他的情,是巴山夜雨时共剪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他的情,是一息尚存绝不停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的情,是身死情长江头水声: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他的情,是万里之外一只青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的情,是一夜的星辰与春风:身无彩凤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的情,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的情啊,真是说不清道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