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一样,虽然说都是汉室血脉,但实际上是两个,所以在旗帜上必然有各自的特点,西汉和东汉都是后人对前朝的称呼,他们自称还是汉朝。
同样北宋和南宋也是后人的称呼,他们自称还是宋。
所以,每个王朝建立,不是在前面加字,而是直接用王朝的名字,而是后人学习历史,方便区别不同王朝。
现在很多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厘清概念,最终导致双方没有在同一个概念下讨论,自然是鸡同鸭讲。
所以,我建议,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厘清概念。如果你不认同我的概念,那就没必要讨论了。
或者,你也理清一下概念,然后你我先就概念问题做探讨。
什么概念呢?民族。
啥是民族?民族是nation,又是国家的意思。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晚近才出现的近代性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概念。所谓民族,主要是以共同的国家为主要标准建构出的共同体。当然,不同的民族也有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生活,相同的民族也有可能处在不同的国家。但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即便是多民族国家,也会存在一个主体民族。
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叫国族,国族是民族的特殊形式,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多民族的近代国家而言,如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等。
总之大家要明白,民族和国族的概念与近代国家密切相关。而在前现代,是没有国家这一说的,只有王国、帝国这样的共同体形式,所以也就没有民族这一概念。但在一个共同体内部,肯定会出现因不同血缘、宗族、文化、习俗、语言和宗教信仰而划分出的不同群体,这样的群体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应该被称为族群,而非民族。
概念厘清后,我们发现,提问者显然把民族和族群的概念混淆了。汉族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怎么会由多个民族组成呢?这个问题应该修改为:
汉民族是不是多族群融合的结果?
我的答案是:是的。
我们常说的汉人,严格来讲应该被称为汉族群,是近代民族国家思潮出现以前的概念。“汉”这个族群名最初其实就是刘邦被分封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以“汉”为国号才逐渐形成的。而在“汉”这个国号出现前,这一族群并没有固定的称号,但有一些统称,如华、夏、诸夏、诸华、中夏等。简单来说,华就是夏,夏就是华,二者都是大而美的意思。
这一共同体内部主要以共同的礼乐制度、文字系统和思想体系为凝聚点,以此为标准广泛吸纳各个不同族群,完成族群之间的融合,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17世纪至19世纪以来,随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在西方人看来,(、大清帝国)真正成为一个具备独立的国家实体,而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就是汉族。
但在当时仍处于前现代的人看来,近代民族主义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观念。直到19世纪末,随着民族主义辗转传入,人开始意识到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对于保国保种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两种趋势:
第一,梁启超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国族概念,承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
第二,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主张突出汉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清的,建立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甚至是单一民族的近代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期间,排满运动达到,混乱的政局也使蒙、藏、疆等地区不同程度出现了离心倾向。于是,“五族共和”的提法呼之欲出,中华民族的设想首次从理想成为现实。中华随后建立,通过清帝退位诏书继承了大清帝国的领土和所有政治遗产,成为一个近代多民族的国家,但56个民族的提法并不是出现,而是新成立以后才出现的。
至到今天,我国仍然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汉族是主体民族,但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共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汉朝四百年,中间有一段时间是割裂的,那就是王莽建立了新,我们常常说篡汉,但毕竟新朝存在了17年,可以说人们还都是认可这个王朝的(西汉末普遍对汉朝失望),而到王莽身死时,身边仍有3000儒术,我们可以感受一下那个改朝换代的岁月里人们对某王朝的支持并没有那么笃定。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 东汉(25年—220年)
很显然中间割裂了17年,也就是说汉朝的帝系断了,如果没有刘秀,就没有了东汉。
历史上的“汉”
那么刘秀的继位,从理论上和事实上来讲大体与西汉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我们很多时候讲,这就是两个朝代。历史上,我们分的很清楚,比如二十四史并没有将两个西汉、东汉混为一谈,东汉班固将西汉的历史编作《汉书》,如果同样是一个朝代,东汉是不能这样编史的,也是从《汉书》开始,有了断代史,既然是断代,西汉和东汉在历史的描述上就应该是两个部分(朝代)。南朝宋范晔将东汉的历史编作《后汉书》,在历史时期,通常用前汉、后汉来区分这俩个朝代,后来汉的名号又不断增加了,比如刘备的蜀汉,匈奴人刘渊也建立了汉(后改称赵,又称前赵或汉赵)他们都自称与汉高祖刘邦有血脉关系,于是国号都为汉。
除了有血缘关系之外。后面的历史中也出现了很多汉,大致分为两种:一汉水附近建立的,二自己姓刘,国号选择汉。
后汉。五代时期十国之一,刘知远建立的。
北汉。五代时期十国之一,刘崇建立。
南汉。五代时期十国之一,刘隐、刘龑所建的。
玄汉。绿林军“更始将军”刘玄掌权执政,故称“更始”。
赤眉汉。刘盆子所建的。
成汉。也称成、后蜀;是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李雄建立的。
邢汉。北魏末期,邢杲所建的。自称汉王,年号天统。
侯汉。南北朝时,侯景篡夺南梁所建。改国号为“汉”,称南梁汉帝。
朱汉。朱泚所建的,公元783年称“秦”,公元784年改称“汉”。
郝汉。金朝末年,郝定所建的农民,于公元1216年建立大汉,自称皇帝。
陈汉。元朝末年由陈友谅在湖北、江西建立的一个王朝,后被明朝所灭。
有这么多的汉,他们为了正统,以获取政治优势,或者认为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国号大都直接称“汉”。但是这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就麻烦了,应该怎么区分呢?一是统治者的姓氏,如陈汉、邢汉、侯汉、朱汉、郝汉。而那些刘姓存在较长时间的怎么办的?就根据定都的地理方位,如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南汉(番禺也就是广州)、北汉(太原)。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比东汉更后,取法西汉、东汉,更容易使二者作同一范畴考虑,而且作为最辉煌的大一统王朝,西汉、东汉在血脉上和政策上都更加相近,故而我们往往将西汉、东汉作为大一统的“汉”来考虑。在“汉唐”这样的叫法上,我们会将西汉、东汉并成为一个伟大的时期,“大汉四百年江山”的说法通常使汉朝更加辉宏。
东汉
在新末群雄逐鹿的局面下,比刘秀身份更近的刘姓宗室有很多,最大的两枝起义军推选的皇帝均不是刘秀,可以说刘姓宗室有资格当皇帝的有很多,但怎么排也排不到你刘秀。所以刘秀是刘邦的子孙不假,但远祖刘发就已经是庶出了,经过两百年的繁衍,其实也就是你姓刘而已,汉朝跟你刘秀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通常会讲“东汉开国”,东汉你这个朝代完全是自己打出来的,与皇位的传承没有什么关系,但毕竟是刘姓子孙,高祖血脉的旗号毕竟可以为打江山省不少的力气,而且百姓也认刘姓这杆旗,刘秀开国仍称“汉”也是时代的必然。
对于刘秀其人,毛的评价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可谓评价极高,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在毛眼里还是略逊一筹的。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称:“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而谈到刘秀建国的艰辛时,称“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刘秀虽说是宗室,但从小也是伺弄庄家的汉子,他的实力就也是比朱元璋强那么一丢丢。
他的建国可以说是开启了另一个朝代,不论是谥号为“光武”,还是其年号“建武”都表明了他建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另外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和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虽然名义上相近,民族相同,但毕竟是两个朝代了,这一点上我们认识比较统一,但如果将历史时期缩短,金朝灭亡20年之后,有一个类似努尔哈赤的人又建立了金呢?这是在中原王朝的概念里。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也跟辽没有什么关系了吧(实际层面)。
王莽的新朝被灭后,先后出现了好几个皇帝,其中刘玄、刘盆子、刘圣、刘秀都是汉室宗亲,只是跟皇室血脉关系远了些。除此而外,还有一个,自称皇室血脉的赵汉皇帝王朗。
一、新朝皇帝王莽王莽是西汉外戚,他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王莽比汉成帝小六岁,是汉成帝的表弟。
公元前7年,也就是在汉成帝驾崩的那一年,王莽被汉成帝授予大司马领尚书事,成为帝国第一辅臣。汉哀帝上台后,王氏家族遭到清洗,王莽被赶回封地新都。
汉哀帝驾崩后,王莽复出担任大司马,扶立中山王刘衎,是为汉平帝,汉平帝的皇后就是王莽的女儿王嬿。汉平帝14岁驾崩,未留下子嗣,王莽扶立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
三年后,王莽在大臣们的拥戴下,受禅大汉,改朝换代,建立新朝。王莽以儒生身份登基称帝,创造了历史,但由于过于理想化的治国理念,导致仅仅15年时间,新朝就亡于绿林军,刘玄取而代之。
二、玄汉皇帝刘玄刘玄史称更始帝。刘玄是舂陵节侯刘买的玄孙,刘买是汉景帝的孙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按皇室辈分,刘玄跟汉成帝是一辈。
不过,因为关系疏远,刘玄早已享受不到宗室子弟的待遇了。刘玄早年经历不是很详细,只知道,他曾经因为因为弟弟被人杀害,纠集江湖豪强寻仇,被官府通缉追捕,最后以诈死的,骗过官府。
绿林军起义后,他投靠了绿林军的一个分支平林军,开始了他生涯。当时一同在绿林军的,还有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
刘縯战功最大,本应该被推立为皇帝,但由于绿林内部矛盾,刘玄出人意料地,被反对刘縯的王匡、朱侑、李秩等拥立为皇帝。
但刘玄本人既无德又无才,当了皇帝后他,嫉妒刘縯兄弟,杀害了刘縯,将刘秀赶到河北当招抚使,自己关起门来穷奢极欲。仅仅两年时间就死在赤眉军手下。
三、大汉嗣元皇帝刘圣刘圣也叫刘望,也是汉景帝的后裔。昆阳大战后,王莽手下的两位将军严尤和陈茂,被绿林军打败后逃往,投奔了正在招兵买马的刘圣。
在严尤和陈茂的支持下,刘圣在刘玄称帝的同年,也在汝南称帝,自称“大汉嗣元皇帝”。不久,刘玄派兵征讨,刘圣兵败被杀,前后只做了两个月皇帝。
四、建世帝刘盆子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刘章即刘邦的孙子,按皇家辈分,刘盆子是汉成帝孙子辈,与皇家的关系,比刘玄、刘秀还要远。
刘盆子享受不到皇恩,只是个放牛娃,本来以为一辈子,只能在回忆祖宗的荣耀中度过,却不想,他有个猛人姐夫樊崇。
樊崇是赤眉军的头头,他不甘心听命于刘玄,于是二次创业,推出小舅子刘盆子为帝,自己掌握实权。不过,也仅仅两年时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败亡于刘玄。
樊崇和刘盆子都成了俘虏,樊崇后来再次被杀,本来就不想当皇帝的刘盆子,他没有参与。因而刘秀对刘盆子很厚待,一直供奉到他死。
五、光武帝刘秀刘秀跟刘玄一样,是汉景帝的后裔,跟刘玄是族兄弟,当然也跟刘玄一样,享受不到皇家宗室待遇了。
刘秀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读书人,对政治毫无兴趣,就喜欢种地。加入队伍,纯粹是被他的哥哥刘縯拉进“贼窝”,入伙绿林军。
刘縯被刘玄杀害后,刘秀立刻成熟了,他忍辱负重,表现得对刘玄很恭顺,逃过了刘玄的清洗。后来被刘玄派往河北做招抚使,没想到孤身一人的刘秀,竟然把自己做成了大老板,从此跟刘玄分道扬镳,自主创业了。
刘秀登基后,为了证明王朝的合法性,将新建立的王朝国号,也定为“汉”,意思就是我这个王朝就是大汉的延续,不是新王朝。刘秀的这个小把戏,玩弄了后人,导致王莽的新朝不被历史承认。
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刘秀还追认汉元帝为自己的父亲,这样,他把自己这个旁支,硬生生并入皇家嫡系。
六、赵汉皇帝王朗王朗又名王昌,是一名靠算命打卦为生的江湖术士。但这种人有个特长:装神弄鬼,以天象说事,非常具有迷惑性。看到天下大乱,王朗自称自己叫刘子舆,是汉成帝的骨肉,当年燕啄皇孙时,他逃祸,被人送出宫,从此流落民间。
王朗太聪明,民间关于刘子舆的事,早就有传言,所以很多人都相信这是真的。河北赵郡一带的豪强,和赵王刘林,利用王朗这张牌,也组织起了自己的,他们拥立王朗为帝,史称“赵汉”。
不过,很不幸的是,王朗的对手是刘秀,刘秀通过与真定王刘林联姻,迎娶郭圣通,得到了刘林的十万大军。王朗登基不到半年,就被刘秀杀了。
以上除了刘秀的东汉,被历史承认,连历经十五年的王莽新朝都不被历史承认,更不用说短命的玄汉、建世、嗣元和赵汉了。
刘姓是世界第一大姓,不是因为其数量最多,而是因为这是历史上皇帝最多的一个姓氏。
这个姓,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五代十国,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出了六十多位皇帝,这还不算那些小的。
因为,历史上那些朝代名字只要带上“汉”的,都姓刘。西汉东汉都不说了,三国时代的蜀汉,五代十国的后汉,北汉,南汉等等,都姓刘。此外还有东晋时期的前赵,南北朝的刘宋,它们也姓刘。算起来,刘姓统治的时间差不多得有600年,占了2000年封建王朝史分之一。
当初宋朝的《百家姓》之所以把赵排在第一,就是因为赵姓乃是皇姓,那在整个的历史中,刘姓自然是第一大姓!
虽然,刘姓不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姓,但是也不少了。在最新的《2018年全国姓名报告》中,刘姓人口7200万,排名第四,在其前面的分别是王,李,张!
所以从人口数量来讲,王姓才是第一大姓。而从历史影响而言,则是刘姓了。
至于刘姓的起源,也是有很多种说法。不过大致都是在夏商周时期,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
最早的一种是说刘姓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不过最靠谱的一种乃是源于姬姓。姬姓是西周王族姓氏,我们都知道,西周推行分封制,大批王族子弟被分封到各地,其中一些诸侯领主,会以封地为姓。刘姓便是由此而来。
而刘姓为何会成长为人口数量第四多的大姓呢?
这就得感谢我们的刘邦统治了,他开创了汉朝,让刘姓成为了皇家姓氏。
这对于刘姓子弟来说有个好处,可以找很多老婆,生很多儿子。如此的开枝散叶,刘姓的人口数量暴增。像刘备就是吃了这个亏,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人家中山靖王后代太多了,所以这个称呼不是太值钱。
当然,还有就是刘姓作为国姓,皇帝会经常将其当做荣誉,赐给某人。比如项伯,就是在鸿门宴上救刘邦的那位,后来就被赐姓刘。
还有匈奴人的姓,匈奴有着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当时汉朝时常和亲匈奴,所以许多匈奴贵族也是姓刘。像五胡乱华时期灭亡西晋的刘渊,其实他是匈奴人。
再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在取汉姓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这个姓氏,毕竟高贵嘛。比如南北朝的鲜卑独孤氏,唐朝时期沙坨刘。
自己能生,外人又不停加入,刘姓自然而然的就越来越庞大,最终成长到如今这样的规模。
纵观刘姓一脉,有太多的名门望族,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彭城刘氏,汉光武帝的南阳刘氏,正所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在南阳,那全是皇族血脉啊,贵族血统。此外中山刘氏,建阳刘氏,那都是人丁兴旺,历史悠久。
至于名人,那就更是数都数不过来。明君:刘邦,刘彻,刘询,刘秀,刘备,刘裕
名臣:刘伯温,刘墉,刘文静
名将:刘牢之,刘琨,刘福通,刘永福
名家:刘向,刘禹锡,刘伶
列不过来了,各位自行补充!
这就是刘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