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职位低下。清代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
又漕运总督辖下各卫和守御所分设千总,统率漕运,领运漕粮, 称为卫千总、守御所千总。
京师内九门,外七门,每门设千总把守,称为门千总。
又四川、云南等省的土司官也有此职,称 土千总、土把总。可见千总一职相当于现在县、市公安局长,主管治安。
现代西方大肆吹捧的所谓“三权分立”,其实早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体制中就有所体现了,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圆满体现了“既保证机构高效运转、又相互制衡权力”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一、“三省六部制”的来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而这时候西方除了古希腊、古罗马,大部分地区还在茹毛饮血吧。
秦始皇统一后,在中央建立了“九卿”制度;
西汉时候,汉武帝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设立了“”或者名为“内朝”制度,大量使用身边的近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尚书台”这一机构,形成了“内朝”尚书台与“外朝”九卿并轨的行政体制;
到了东汉时期,尚书台权力越来愈大,以至于朝廷政务都归他管制,九卿的权力形同虚设。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及门下三省体制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央的正式固定机构。
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制度完备时期:同时确立了“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这一制度;并一直持续到清朝。
二、哪“三省”?哪“六部”?“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其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这是不是很好的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六部”是指尚书省之下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其中吏部主管官吏考核及任免, 户部主管户口、 赋税, 礼部主管礼仪制度,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管刑罚,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三省六部”的官员及职责1、尚书省尚书在秦朝“九卿”制度中就已经有了,最初只是一个掌管图书、掌奏的小官吏,位低权轻;但因为离皇帝近,类似皇帝的私人秘书,得到皇帝的宠信,慢慢开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在西汉时期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尚书台”,下辖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
西晋时期正式改名为“尚书省”,下辖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
(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前,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尚书令长官)
此时,“尚书省”已经是一个规模庞大、权力高度集中的体系了。
2、中书省中书省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名为“中书”,最开始跟“尚书”实际上是同一个职务,只是由于担职务人员的身份不同,称呼不同:宦官担任“尚书”后,被称为“中书”。
三国时期的曹魏,为牵制“尚书”的权力,曹操设立“秘书令”这一机构,负责起草奏令;曹丕即位后把“秘书令”又改为“中书令”,职责主要承草拟诏书谕旨;传达诏令、谕旨代皇帝指挥政事;代皇帝审理奏章。
(中书省有传达诏令的职能)
在这一时期,“中书省”虽然排位在“尚书省”之后,但实权更大,权力运行机制是“中书省”定夺,“尚书省”执行。
3、门下省“尚书省”和“中书省”相继掌握大权后,皇帝为了制衡这两个机构,又成立了“门下省”。
魏晋时期,皇帝开始让伺候皇帝的侍中参与政事;东晋时就干脆成立了“门下省”。主要职责包括掌管司礼仪、文书记录及皇帝的衣物乘銮及随行。
因侍中时刻与皇帝在一起,皇帝在决定政务是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他们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
到东晋时正式成立“门下省”,其长官为侍中,副官为黄门侍郎为副。
南北朝时期门下省正式成为高级谋议机构。
在政令做出之前,皇帝一般都要征求“门下省”的意见,“门下省”认为政令有失偏颇的,有权提出修改;此外,“门下省”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对其他行政机构及官员有监督检查职能,甚至可以向御史大夫一样进行。
4、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皇帝和“三省”一起组成了中央的核心权力机关,而“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就具体落实各项、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维持的日常运转,并负责制导、监督地方行政的运行,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六部就相当于现代的各个组成部门,在“部”的下面还各有四个“司”,统称“六部二十四司”。
吏部类似现在的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负责四品以下的官员的考核与任免(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和三省决定);
户部类似现在的财政部、税务总局及中央银行:主管国家财政税收;
礼部类似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祭祀、典礼、迎来送往等礼仪活动都管他管;
兵部类似国防部及各军区:主管全事力量;
刑部类似现在的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政法系统:负责全国性重大案件的复核工作;
工部就相当于现在的国资委、建设、交通、工信等部门的结合:全国性的工程、水利等大型建设都要经过他审批。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官僚制度的核心,比西方的那一套早了不知道多少年。1.元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置宣抚司,为地方行政机构。有达鲁花赤、宣抚使、同知、副使等官。有些是土司世袭机构。
2. 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是地方机构。宣慰司长官官称"宣慰使",是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
3. 宣抚司是地方机构,宣慰司是中央机构
官鹅体名称由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明神宗万历年间称"关恶",沟内居住马土司中马番人。"官恶"一词系羌语,汉译为"峡谷"一词,1950年1月设立乡时因"关恶"一词带有贬义,改"关恶"为官鹅。又据传说,古宕昌国时,官鹅沟专门司养御用贡品鹅,因此该沟被称为官鹅沟。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的调动以及官员的任命还有一个类似参谋部的衙门。
太尉
古代官职名称。是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但因太尉权势过重,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汉分别以丞相和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品秩并为一万石,金印紫绶。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