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使副热带高压区气温增高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答:是拉尼娜。
2021年6月,热带太平洋温度可喜地出现了ENSO中性条件,美国NOAA紧急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从2020年延续到2021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彻底消失了,全球气候开始趋向正常。
但是全球气候很快又脱离了正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地球一下子变得很热,美国和加拿大出现近50℃高温,科威特阳光直射温度达到了74℃,厄尔尼诺现象有复出的可能,明显展示了全球变暖的效应,给人类敲响了气候警钟。到了2021年8月,美国NOAA又再次宣布,拉尼娜现象有再次上演的迹象,概率还一下子增加到70%,气候再次反转在即,从“热反应”转换到“冷反应”,2021年的这个冬天有可能会出现极寒天气。
6月5日,在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周兵介绍,据不完全资料统计,5月第1至5候尼诺3.4区海表温度指数分别为0.2℃、0.1℃、-0.3℃、-0.3℃、-0.3℃,维持中性偏冷状态。可以预计5月厄尔尼诺即将结束,成为1951年以来最弱的厄尔尼诺事件。
上图中可以看出,东太平洋水温从4月30日开始下拐,经过5个候(25天),3.4区海表温度下降到—0.5°C,事实上,5月28日,已达到“拉尼娜”值,由于时间还短,得要持续5个月才能认定一次“拉尼娜”的发生。
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为什么变化这么快?在4月份国家气象局发布会上报告,自去年11份以来,连续5个月海表温度高于0.5°C,又一次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仅一个月后,就转为“拉尼娜”值。这种诡异的变化,可能与近期的东南信风强势有关。
上图可以看出,南美州厄瓜多尔这一带海表温度受东南信风影响,驱动赤道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的强弱会影响厄瓜多尔一带表层海水存量,过于强盛时,表层海水存量少,压力降低,引发深层海水上翻,导致这里的海表温度下降,接近“拉尼娜”值。
如果从我国近期天气现象观察,南方前汛期雨少,而西南季风强势爆发后,南水雨水非常多,降水强度非常大,多地出现罕见的大暴雨。而西南季风恰恰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来,那么西南季风强弱与东南信风有关,所以说西南季风的强势背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支撑。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后,南半球东南信风有逐渐增强的变化规律。
经过2019、2020两年的厄尔尼诺,东太平洋水温一直处于”发烧“状态,那么5月底海表温度一直打到”拉尼娜“值,短时间内转为”厄尔尼诺“值不会那么容易,有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坚持5个月以上,一次“拉尼娜”就会发生了,而今年这个概率偏高。
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从南方前汛期少雨近期突然增多来看,这恰恰是“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的天气表现,前汛期受厄尔尼诺影响,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受其压制,影响我国的台风偏少,仅有的1号台风”黄蜂“还晚来了二个多月。
进入6月份以来,东太平洋水温偏低,西北太平洋海温呈“跷跷板”效应,海温要升高,届时水汽活跃,台风增多,由于大气与海洋相互耦合作用,传导要慢一些,到了我国气候往后推迟二个月左右,北方地区夏秋季多雨,东北地区积温要增加,生长期偏长,这有利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可能是一个丰收年。
8月份台风要有”扎堆“现象,会有更多台风生成并登陆,台风带来的降水黄淮一带有可能产生涝灾。雨带北移时间偏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影响,出现伏旱的概率偏高,西部地区降水增多。冬季寒流爆发次数增多,会出现寒冷和暴风雪天气,南方雪灾的概率偏高。
总之东太平洋水温的降低,一定会波及到太平洋西岸的我国,大气环流重新调整,对我国气候影响非常大,在此期间,极端天气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