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舌战群儒后面结果)

2023-01-06 05:19     发布者:robots
导读

,虽然看起来这很明显是钓鱼的问题,但关系到丞相还是答一下吧。 既然问题是舌战群儒,那么就是三国演义喽,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首先背景: 曹军南下,刘琮投降,刘备向江陵撤退,半路被曹操追上并击败,放弃江陵,在关羽,诸葛亮先后前来增援的情况下来到夏口,并与刘琦军成掎角之势,暂时稳住了脚。 江东已经知道了上述情况,然而还并不确定曹操的终极目的,孙权派鲁肃来江夏见刘备探虚实,同时意在借机控制荆州。 单看背景有些问题就很明显了,现在最需要结盟的是快被打烂的刘备军,孙权目前还没搞清楚情况,属于观望阶段,而且鲁肃来此有个借机控制荆州的想法。 个人猜想:刘备之前也多次大败,然而败于袁术而吕布接纳,败于吕布而曹操接纳,败于曹操而袁绍接纳,再败于曹操刘表接纳,他们接纳刘备的原因都是因为刘备现在是敌人的敌人,而且对某些敌人有影响力(如吕布与袁术闹掰,要对抗袁术很明显与其交战过的刘备时个不错的帮手,而且刘备对徐州影响力也有助于自己的稳固;曹操要在徐州的吕布,曾在徐州的刘备绝对是最好的帮手) 此次也是一样,刘备已是丧家之犬,但对荆州的影响力仍在,若是投奔江东,将大大有助于江东谋取荆州的策略。 不过这一次刘备有了诸葛亮这个主心骨,不再像以前一样直接就去投奔了,再加上此前诸葛亮帮助他争取到了刘琦与江夏的部队,此次还没到前几次一样几乎完蛋的地步,谈判资本还是有一些的,但绝对达不到和孙权持平的地步,相对来将仍是劣势,随时有可能被孙权掌控。 所以你所说刘备方失去战略主动权完全不存在,因为从来就没有,结盟的主动权完全在孙权这里。 然后双方开始操作 首先诸葛亮制定了接下来的策略: 1、拉东吴下水。并且在刘备怀疑东吴是否会与自己联合时讲清了情况,东吴迟早要和我们一样掉到水里,所以我们要尽快把他们拉进来,另外料到了目前形势上东吴会派人来探虚实。 2、东吴与曹操交战,若东吴获胜,我们就进图荆州;若曹操获胜,我们进图江南。前边这个好理解,赤壁之后他们就在干,至于后边这个我也不清楚诸葛亮到底什么意思,大概只是罗贯中为了表现诸葛亮的智加的戏,表示赤壁输了卧龙也有良策,个人认为有些多此一举了(若有哪位知友明白欢迎赐教)。 所以你所说的诸葛亮 然后操作的机会来了,鲁肃来吊丧了。 诸葛亮开始确定一下,问刘琦孙策去世荆州是否有吊丧,刘琦表明与江东是仇敌,没有互相吊丧的。这一操作一方面确定一下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让刘备以及众人明白鲁肃此来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诸葛亮让刘备先装傻别说那么多,交给我就行了。 刘备装傻成功,换成了与诸葛亮谈,然后注意“投奔吴巨”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说的,虽然正史是刘备说的,不过我开头也说了讨论的是《三国演义》,之后诸葛亮还又转了个圈,“且暂依之,另有良图”。 这一忽悠,鲁肃开始摸不清刘备的意图,开始争取联合,先是表示了一下江东方面的优势,诸葛亮表示我们与孙将军无久,鲁肃说了诸葛瑾在江东,并表示自己可以当引荐人。刘备此时又开始行动,死活不让诸葛亮去,做出了一幅我们赶紧去交州图我们自己的事吧的样子给鲁肃看。 因此,你所说的刘备大智慧,鲁肃明白人更是无稽之谈,此段博弈鲁肃所有行动都在诸葛亮掌握之中,鲁肃意识到掌握刘备并不简单,曹操的虚实没搞清楚,刘备的意思也变得更加不明朗了,于是主动表明联合的态度,争取诸葛亮到柴桑。 另外,你所说的从孙权、周瑜到鲁肃,都没闲心陪诸葛亮发朋友圈聊群,先pass掉一个鲁肃。 可以说,刘备与孙权能够联合而不是去做江东客将,全是在诸葛亮策划、执行,刘备积极配合之下完成的。 接下来就真到了舌战群儒的时候了,诸葛亮到的第一天没能与孙权等人见面,孙权收到了曹操的来信,从前面来看这是荀攸的计策,目的是让孙权惊疑来降,这策略也成功了一半,张昭等人真的吓住了,献策投降,群臣附议。 然而他们心里的小九九孙权鲁肃一清二楚,后经鲁肃指明,也是鲁肃与孙权推心置腹的一个过程,孙权绝对不想降,但不要忘了,刘琮最开始也不想降,但连自己妈都不支持,只得投降。 孙权得到了鲁肃的支持心里还是有些发毛,毕竟曹操势大。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孙权鲁肃的失策,此时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赶紧把“外事”周瑜招回来商量对策,而不是在这儿和“内事”张昭他们死磕,然而直到后来吴国太提醒孙权才想起招周瑜,虽然其实周瑜已经在路上了,而且应该也离柴桑不远了。只能说孙权还是年轻,不过鲁肃不提醒就真是失策了。 然后鲁肃交代一下任务:虚实没打探到,不过貌似也不需要了,曹操目的已经清楚了,具体的我把诸葛亮找来了,你问他吧。 于是孙权决定明天见一下诸葛亮,在之前先让他见一下江东才俊。 到这里很多问题解决了,诸葛亮到江东是很有必要的,孙权虽然主战但谋士只求保全妻小,武将态度此时尚未说明,周瑜还没回来,所以孙权还在犹豫,一方面内部主和太多,另一方面敌人太强,与刘备的联合尚不明确,诸葛亮接下来的任务是争取孙权。 江东那群谋士并不像你说的那样不是真降,他们是这的要降,鲁肃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正如鲁肃去江夏探听虚实一样,诸葛亮估计也想去看看孙权方面的虚实,第二天先见到了张昭等人,张昭也猜到了诸葛亮的目的是来为已是丧家之犬的刘备争取联合的,并且要说服孙权与曹操开战,这样他们的目的就达不到了,于是要把诸葛亮赶走,用文人的。 诸葛亮原本是来见孙权的,但孙权还没见到,张昭先开始了一番言论。 所以“舌战群儒”本身就不在诸葛亮计划内,是张昭等群儒向诸葛亮发难,意在阻止孙刘联合与曹操开战,已达到荆州蔡、蒯卖掉刘琮保全自家一样的目的,诸葛亮一一应对的一场舌战。 当然不是江东那群家伙耍猴,他们倒是想耍猴,但结果呢? 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愧;陆绩语塞;严畯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 最后一句总结,“尽皆失色”; 到底谁是猴啊? 舌战群儒在黄盖制止下结束了,诸葛亮有了两方面收获:1、江东的虚实,如果说鲁肃来到江夏代表着孙权想战,然而今天的局势表明江东内部意见不统一,给了诸葛亮更多筹码;2、争取到了黄盖等主战派的好感,也间接争取到了孙权的好感,后边的事就好办多了。 接下来与孙权谈我就不多说了,顺便pass掉孙权,人家是不参与群聊,毕竟要讨论的是国事人事,怎么能和一群只知道保全家小的猴子一起谈呢。 诸葛亮坚定了孙权的信心,但张昭又来破坏,孙权到底是年轻,还是有些犹豫,此时,周瑜回来了。 不得不说,周瑜与诸葛亮这段博弈才是真正有水平的,周瑜回来之后先是打哈哈,什么都不说,探明了众人的意见,冷笑不止。 然后就到了周瑜与诸葛亮博弈时间了,周瑜说了一番要投降的言论,给谁听的?诸葛亮啊。如今江东战与不战大概就看周瑜的态度了,诸葛亮明显要争取周瑜,周瑜要和,刘备危险了,周瑜目的是在激诸葛亮,他的目的与最开始鲁肃的策略是一样的,要争取刘备但也要控制刘备,所以他需要诸葛亮做出让步。 此时周瑜挖坑让诸葛亮跳,诸葛亮也才出来了,于是开始使用舌战的终极技能——“不说大说小”; 大义这种东西,辩论三天三夜都辩论不清楚,没看鲁肃已经掉进去了,于是诸葛亮先顺着周瑜说,想让周瑜自己阵脚先乱,不过周瑜没乱,倒是鲁肃让气的七窍生烟。 于是诸葛亮开始了策略,周瑜你要讲和,我给你献策,你看啊,曹操那货是个,名取江东意在二乔啊,你只要把二乔送上去他肯定就走了。 周瑜此时估计已经气得不轻了,但是还是向诸葛亮要了证据,于是诸葛亮就唱了一段儿,改“二桥”为“二乔”,终于把周瑜激怒了,要与曹操决战,诸葛亮再扇把风点把火,你看看,大汉公主都能与匈奴结亲,干嘛不舍得两个民间女子啊。 周瑜终于装不住了,于是说出了实情,联盟基本达成了。 到现在诸葛亮的任务就完成的差不多了,争取到了孙刘联盟,而不是刘备单方面去做客将,也为刘备争取了最大的主动权,但不得不说,赤壁之战的主角仍是孙权等江东势力,而非刘备。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之所以把三国时期的儒将放在东吴和蜀国,只是作者的历史需要。三国演义整部书都是扶刘抑曹的,在作者心里,刘皇叔代表的是正统的刘汉皇室。既然孙权能和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当然也不能去打击孙权,把孙权写成乱臣贼子,毕竟孙权是帮助就皇叔的对抗曹操的!要不三国演义怎么把曹操说成乱世枭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奸臣呢!这和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曹魏众多的将士谋臣里,没有儒将!起码曹操自己就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儒将!儒将就是有文采,又有武功,懂得军事的儒雅将军!曹操是三国里为数不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个文学家,他作为曹魏的奠基人,统一北方的枭雄,又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说出了曹操的宏伟抱负,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只是上天你有让他完成统一大业,遗憾终生!

据史书记载,最早跟随他的李典也是一位儒将。李典在曹操刚刚起兵的的时候就带领整个家族追随曹操。随曹操攻徐州,战吕布。官渡胜袁绍。与张辽守合肥,孙权几乎被活捉。武艺超群,勇冠三军。曾看破徐庶诸葛亮计谋,力劝曹仁夏侯惇,是曹操阵营中智商很高的将领!

史书记载他“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李典在合肥之战够就死了,死时仅仅36岁,正是人生壮年!

曹魏后期的司马懿,也堪称儒将。是曹操把装病的司马懿硬生生的,命令式的拉去做官,如果不出山,就杀了他。他出于对曹操的虎威惧怕,才勉强出山。也让他不能在置身事外。

曹魏后期和诸葛亮的对垒就全靠司马懿。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都是无功而返。都是司马懿的智谋,挡住了诸葛亮伐魏的步伐!

当然蜀国有诸葛亮,罗贯中着墨较多,让人们更能记得他所做的一切。辅佐刘备建立蜀国。鞠躬尽瘁。

关羽更是文武双全,镇守荆州的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虽说大意失荆州!但关二爷的名气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东吴有周瑜,年少有为的东吴大都督。智勇双全,帮助孙策打下江东六郡,奠定了东吴的基础。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十万大军。因此周瑜一战成名,被范成大誉为“时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他们都在三国历史上放出自己耀眼的光芒!

周瑜和小乔之间的故事历来是古今文人墨客谈论的话资,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为世人所称赞,那么这一切真的是那么美好吗?其实也未必吧。特别是貌美如花的小乔在周瑜去世后,她的一生该如何自处呢?

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未解之谜吧。

周瑜和小乔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小乔的父亲到底是谁?

关于小乔的身世传说其实蛮多,也就是她的父亲到底是谁,确实是一个疑问,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就是桥蕤的身上,另外一个就是乔玄的身上。(注意:乔和桥是通假字)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小说《三国演义》主要侧重于乔玄的身上,主要原因是孙策和周瑜的一段对话中提到“桥(乔)公”二字,因此认定小乔的父亲是桥玄,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对。

在三国时代,对于有一定地位的长辈也可以称“公”,并非一定需要担任过“”的人物才称为“公”。比如庞德公,程普也被称为程公,他们就没有担任过,却被人称为公,因此公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敬称。

关键的一点是乔玄去世的时间是183年,去世的时候已经是75岁高龄;小乔遇到周瑜的时间为公元199年12月,此时的距离乔玄去世已经是14年,难不成乔玄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还育有两个女儿?小乔和大乔?可能性太小吧。

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乔玄主要活动在河南商丘一带,和江东的范围相差太远,完全没有必要逃到袁术的地盘,和袁术混吧?

可见,小乔的父亲不应该是乔玄。那么她的父亲应该是谁呢?大概率应该是袁术麾下大将桥蕤。

孙策在袁术麾下为部将的时候,孙策就认识桥蕤,而且关系非常好。按照历史记载“术大将桥蕤张勋皆倾心敬(孙策)焉”,从尊重长辈的角度来看,毕竟桥蕤要年长孙策,并且先前的地位也要高得多,并且此时桥蕤已经于197年去世,孙策称桥蕤为公也不为过吧。

因此,小乔可以非常肯定是桥蕤的女儿,并非世人传说的乔玄之女。

二,小乔是怎么遇到周瑜的?

小乔和周瑜原本是两个平行线上的人,没有机会相遇,可是因为机缘巧合的缘故,他们却偏偏相遇在一个特定的场合里,这个相遇的过程还和袁术有关。

袁术称帝后遭到了曹操的打击,地盘缩小,能够收上的赋税更少,但是日子过得太过于奢华浪费,导致过不下去,于是去投奔昔日的部下陈简、雷薄,可是俩人不讲情面,拒绝接纳袁术。

被人拒之门外之后,袁术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属下,士卒们纷纷离散,不得已去投奔北方袁绍,可是又遭到刘备的拦截,不得已再次返回寿春。

在回寿春的途中,袁术病死。袁术的从弟袁胤害怕曹操,就带着袁术的灵柩携带部曲和袁术的妻子儿女去投奔驻扎在皖城的刘勋。

在同年12月,孙策率领周瑜等人攻破皖城,将刘勋家人及袁术的麾下部曲亲族全部捕获,其中就包括桥蕤的两个女儿。

孙策得到桥蕤的两个女儿之后,自己纳下大乔,就将小乔让给周瑜,并且非常自豪的对周瑜说:“桥公的两个女儿虽然遭受战乱颠破流离的痛苦,可是他有我们两个夫婿,也算是非常幸运。”

正是袁术自己作死才让周瑜遇到了小乔。

三,小乔遇到周瑜过程很浪漫吗?

周瑜和小乔之间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看多了,听多了,以为他们之间的相遇是那么的浪漫和美好,其实一切都是多想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相遇过程非常狗血,并非那么浪漫美好,对于小乔来说,其实就是一场非常屈辱的过程。

这是一场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掠夺和占有的过程。皖城被攻陷,作为失败者的小乔一家自然成了孙策等人的战利品,她们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权,只是因为长得国色天香而被孙策和周瑜看中而已,所谓的浪漫之说不值一提。

四,小乔遇到周瑜狠幸福吗?

小乔遇到周瑜的时候是公元199年12月,而周瑜死于公元210年,时年36岁,俩人在一起算头算尾总共有12年的时间。

周瑜遇到小乔时大概有25岁,这个年纪放在古代不算太年轻,作为东吴大家族的周氏子弟,周瑜应该早有妻室,有娃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那么最后来者的小乔只能作为妾室而非妻室,因此在《三国志》周瑜传记中用到了一个“纳”字,比较贴切的说明了小乔的身份,至于周瑜到底有几个妾室,这就无从考证。

那么嫁给周瑜的小乔到底是否幸福,这就看个人的理解。如果按照先前那种颠破流离而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来看,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日子,确实非常幸福,至少不会忍饥挨饿,随时被土匪抢夺,而且周瑜出身大家族,地位崇高,小乔即使为妾也是三生有幸吧。

可是从精神的角度来看,小乔会幸福?也未必了吧。周瑜在江东被人称为周郎,才貌双全,是许多俊男美女心目中的偶像,可是谁又曾想到这样的一个人的事业之心是如此的强烈呢?周瑜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特别是在遇到孙策乃至孙权之后,更是将其一生来追随其事业,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因此周瑜一生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对于像他这样的大家族来说确实非常少见,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确实非常忙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和家人团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事业中去了,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生儿育女。

既然这样,他和小乔之间又能有多少相聚的时间呢?

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悖论吧,既希望夫君能够万里觅封侯,那又哪能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呢?并且周瑜的这三个孩子中到底有没有小乔的孩子也未可知。

因此,幸福还是不幸福,只能因人而已吧。

周瑜去世之后,小乔如何度过最后的人生?

周瑜和孙策分别纳小乔和大乔的时候,周瑜已经25岁,小乔至少有14岁以上,这由此推算在周瑜去世的时候,小乔至少也有25岁,这个年纪就死了丈夫,对于小乔来说,确实非常不幸。

这么年轻就死了丈夫,对于小乔来说,她到底如何渡过后半生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结果:

一,假如小乔有自己的孩子。

历史并没有记载小乔没有生育过,那就不排除她确实生育过周瑜的孩子,毕竟相处了12年之久,有周瑜的孩子的概率还是比较大。

如果有自己的孩子,在此后的岁月中,有孩子的陪伴,至少其晚年不至于非常孤独,可以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教育其成长。

有周家的后代,还会受到周家的尊重,日子其乐融融。

二,假如小乔没有自己的孩子。

当然也不排除小乔曾经有过周瑜的孩子,但是没有长大成人,因此历史就没有记载下来,毕竟在那个时候,婴幼儿能够顺利长大确实要靠运气,一旦运气不好,出生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去世了,那就非常不幸。

不管是早夭还是没有生育,反正小乔在周瑜去世之后没有自己的孩子,后半生就相对比较凄凉,毕竟没有自己的子女陪伴,即使生活优渥,衣食不缺,可是缺乏精神上的慰藉,也难免晚景凄凉吧。

那么在周瑜去世之后,她有没有可能改嫁呢?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一方面周家是当地的大家族,势力相对比较庞大,即使本人有这个念头,周家也很难让她再次出嫁;另外一方面桥家相对于周家而言,并非大家族,没有背后大家族的支持,小乔恐怕也缺乏再嫁的本钱,因此小乔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只能在孤寂中去世,再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小乔有可能死于周瑜之前。

历史并没有记载小乔的生卒年份,也没有提到她到底有没有生育过孩子,她的事迹只是止于公元199年12月遇到周瑜,此后再也没有什么记载,即使有记载也只是后人的传说,甚至臆想和穿凿附会而已。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周瑜去世之前,她早已不在人世呢?

其实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只是历史没有给于我们明确的交代,姑妄猜测罢了。

总而言之,国色天香的小乔遇到周瑜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这个很难去判定,也许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她应该有幸吧,毕竟周瑜的品貌和家世摆在那里。可是随着周瑜英年早逝,从常理推断来看,小乔的后半生物质上应该不缺,只是精神上的落魄很难避免,毕竟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没有人能够逃得掉。

狭义的赤壁之战指的是乌林战役,也即是传统说的火烧赤壁,时间比较短,而广义的赤壁之战则从公元208年7月开始到当年12月结束,前后历经大约6个月的时间。

那么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面,作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诸葛亮,他在忙些什么呢?借东风是他干的吗?火烧赤壁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些历史事实,从而还原历史事实。

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在忙些什么?

广义的赤壁之战发生是从公元208年7月开始,到12月基本结束,在这期间,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曹操南下的时候,政务必然非常繁忙,那么他到底在忙些什么?

首先,前期跟随刘备向南逃亡。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领大军秘密南下,抄近路快速推进,直达宛城和叶县之间。同年8月,荆州刘表病死,荆州实权人物蔡瑁、张允等人拥立刘表的幼子刘琮就任荆州牧,成为荆州新的主人。

9月,曹操大军的前锋抵达新野,而此时荆州的新主人刘琮在世家大族蒯氏,蔡氏以及名士的拥戴下已经投降曹操。刘琮等人的行为让刘备一无所知,直到他们派宋忠过来通知的时候,刘备才恍然大悟。

正在这时,诸葛亮劝刘备趁刘琮没有防备,带兵袭击襄阳,一举夺取荆州。刘备碍于情面不好下手,于是和诸葛亮率领大军,带着辎重以及百姓向南逃避曹操的锋芒。

刘备带领的大军在长坂坡被曹操的五千精骑追上,慌忙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和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仓皇而逃,曹操俘获了刘备大量的人马辎重。

曹操击败刘备之后,顺利地占领荆州重镇江陵,而刘备不得不逃往夏口等待时机。

此时,诸葛亮一直跟随刘备逃亡。

其次,游说孙权结盟联合对抗曹操。

曹操占领江陵后不久率兵沿江而下,打算一举荡平刘备军。诸葛亮眼见形势危急,一旦兵临夏口,刘备将无容身之地,于是向刘备建议,立即动身去见孙权,商讨两军结成联盟的事情。

诸葛亮连夜赶到柴桑见到了孙权,并且劝说孙权和刘备结盟共同应对强敌曹操。在诸葛亮的劝说之下,孙权以及部属们同意和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最后,夺取南部四郡。

完成使命后的诸葛亮回到刘备处,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联合作战。这年11月,沿江而下的曹操大军在赤壁突然遭遇孙权和刘备联军的火攻,曹军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雪上加霜的是曹军又恰逢爆发瘟疫,极大的降低了的战斗力。为了避免更大的失败,曹操只得率军向北撤。

同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向北撤的时机,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乘机夺取了荆南四郡。随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因此可见,自始至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为了和孙权结成联盟以及参与战事,最后夺取南部四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诸葛亮的协助和谋划之下,刘备才得以将势力最大化,并从这场赤壁之战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从而为后来鼎力三国打下了基础。

借东风是诸葛亮干的吗?

说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确实有神话他的嫌疑,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并不在周瑜军中,而是和刘备呆在一起,因此并不存在借东风的事情。那么这个东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当时的主帅周瑜居住在长江沿岸,对于这里的水文条件和天气非常熟悉,正是周瑜巧妙的利用了这里的特殊天气气候,恰到好处运用了火攻,从而破坏了曹操的船队。

因此,东风并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被当时的主帅周瑜巧妙地运用到这场战役中,从而击败了曹操。

火烧赤壁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火烧赤壁其实和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关系,虽说刘备和孙权已经联盟,但是当时的主帅是周瑜,并不是刘备。在战役上,刘备只是配合周瑜作战,具体指挥则是以周瑜为主。

在涉及到战役计划,则是周瑜安排和操作,比如火烧赤壁的计策也是周瑜麾下的大将黄盖提出和运用。

当时曹操的士卒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习惯坐船,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把所有的战船链接起来,人和马在上面走动或者跑起来就非常方便。

在前线作战的黄盖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向周瑜献计,认为曹操将战船链接的行为,可以通过火攻的破解。

为了取得战役的突然性和爆发性,黄盖向曹操诈降并取得曹操的信任。

在诈降的那一天,黄盖准备了几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在靠近曹军的时候,黄盖命令点燃柴草,冲向曹营。

恰在这个时候,刮起了东南风,风助火势,吹向曹操的战船,并且蔓延到岸边的营寨,从而烧死了大量的曹军,火势逼迫许多曹军跳入水中,导致许多人马被淹死。

因此,火烧赤壁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大。

总而言之,在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具体参与的战役其实很少,他更多地参与和孙权之间的联盟关系,以及保障刘备军的后勤和内政之中,具体的军事指挥以及参与则是周瑜和刘备负责。

史册并无明确记载三国哪“四最”,但是根据一些记载分析和三国演义内容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人;分别是:诸葛亮,曹操,华佗,吕布

1.最有神机妙算军师-诸葛亮

隆中对时就帮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初出茅庐,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祭七星坛借东风,八阵图,空城计;这些典故都和诸葛亮有关,帮助刘备打下蜀汉王朝,确定天下三分。

2.最全能领导者-曹操

在军事,文学,政治上综合水平是比较全能的一个领导者。文学上有脍炙人口的著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军事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综合能力使他的曹魏王朝能够在三国中成为最强的一国。

3.最神医-华佗

华佗一生治疗过无数其难杂症且淡泊明志,足迹遍布大半个,发明了“五禽戏”,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4.武功最高强之人-吕布

最著名的是: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同时战吕布一人,也只是打个平手;还有什么“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都是和吕布相关。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robots”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