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极目新闻报道了蔡徐坤“赊歌”事件,引发网友热议。
一天后,蔡徐坤紧急上线5首歌,全部歌单同步解锁。
最后一首《Outro》,显示“即将上架”。
谁知,蔡徐坤发新歌不但没能“灭火”,反而“火上浇油”。
有法律人士指出,《迷》的出售页面没有任何“延期交付”的提示,此次预售涉嫌违法。
8月31日,《法治日报》官微点名批评蔡徐坤,再次引发网友热议。
随后,蔡徐坤工作室在网上公开道歉。
这张专辑不但“赊歌”,而且新上线的5首歌也让人大跌眼镜。
它们包括:《欲》《梦》《Interlude-》《haha》《nobody cares》。
还有一首待发布的《Outro-》。
有粉丝听完后评价,这真是一张“人间迷惑专辑”。
新上线的5首歌里,《梦》不是新歌,而是限定男团Nine Percent专辑《限定的记忆》中的一首;
《Interlude-》是一首48秒的纯音乐;
一般歌曲都在5分钟左右,而《欲》和《nobody cares》的时长,都只有2分钟左右。
至于《nobody cares》的歌词,更是让网友直呼“什么鬼”。
然而,就是这么一张糊弄事的专辑,售价却是26元,目前已卖出3251330张,总销售额为8453万元。
粉丝们等专辑,等得花儿都谢了,最后却等来了个寂寞。
蔡徐坤的这种营销方式,像极了黑心的地产商。预售时,明明说好是“精装修”,住进来才发现,竟然是“毛坯房”!
这不是欺诈,是什么?!
大家纷纷发出质疑:蔡徐坤这是发专辑?还是穷疯了?
蔡徐坤,何许人也,为什么敢如此大胆?
公开资料里,是这样介绍他的:籍贯湖南,中国男歌手、原创音乐人、MV导演、演员。
然而,梳理蔡徐坤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最擅长的不是音乐,而是综艺。
2012年,蔡徐坤参加芒果TV综艺《向上吧!少年》。
2015年,蔡徐坤参加中韩合作综艺《星动亚洲》。
2018年,他参加真人秀《偶像练习生》,最终获得第一,成为限定男团NINE PERCENT队长,由此正式出道;
2020年3月,他加盟《青春有你第二季》;同年4月,加盟真人秀《奔跑吧第四季》。
再来盘点一下他的音乐成绩。
2018年,发行个人首张EP《1》,发行原创单曲《Wait Wait Wait》;
2019年,发布单曲《Hard To Get》,个人EP《YOUNG》,发行单曲《重生》;
2020年,上线原创公益歌曲《Home》,发布单曲《情人》;
2021年,新专辑《迷》上线。
以歌手身份出道4年,却没有拿得出手的音乐作品,也是醉了。
至于“演员”和“导演”这两个身份,也是差强人意。
蔡徐坤曾参演过剧集《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而该剧的豆瓣评分仅为5.2。蔡徐坤导演的MV,大多都是他自己的歌曲,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不过,以上信息里,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EP《YOUNG》是2019全网数字EP销量冠军;
第二,荣获“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男明星商业价值榜TOP1”。
这两件事,互为因果关系。同时,又形成一个割韭菜的循环系统。
具体说就是:蔡徐坤越火,就越容易带动粉丝经济,资本就越愿意往他身上砸钱。
反过来,资本砸的钱越多,粉丝经济效应就越明显,蔡徐坤就越火。
如此循环往复。
盲猜一下,或许正是因为《YOUNG》让蔡徐坤尝到卖数字专辑的甜头。所以,三年后,他才敢故技重施。
不过,这一次,他打错了算盘。
今年4月,蔡徐坤刚推出《迷》时,就曾引来争议。
专辑上线当日,只发布了3首歌曲,却有大批粉丝竞相购买 。
专辑上线不到10分钟,刷新QQ音乐的两项记录。
不到3天,专辑销量就突破五千万,并荣获“2021年畅销榜年榜冠军”。
数字专辑,是指通过授权网站下载正版音乐的形式。这种专辑制作成本低,收听方便,却没有收藏价值。
当时,蔡徐坤的粉丝声称,《迷》的制作成本高达5000万。
结果,一位资深乐评人站出来公开打假,指出该专辑故意夸大制作费,就是为了割韭菜。
如今看来,那位乐评人真是火眼金睛!
有人好奇,作为一张完整专辑,《迷》为什么要把歌曲拆开,一首首陆续上线呢?
真实原因是:为了收割更多韭菜!
众所周知,数字专辑可以重复购买。对于狂热的粉丝而言,同一张专辑会买100次,200次,甚至更多次。直到把钱花光,实在没钱买为止。
狂热的粉丝不在乎被割韭菜,然而,韭菜也需要时间来生长啊。
为了能一遍遍割韭菜,有人想出了歪点子:出专辑时,不把歌曲一次性放出来,而是像挤牙膏一样,每次只上线一首歌。
这样,等于变相拉长了宣传周期,给韭菜提供了足够的生长时间。
而每一首新歌,就是一把“镰刀”,它会迫使狂热的粉丝把腰包的钱拱手奉上。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歌要一首首放,为什么这次蔡徐坤把剩下的歌都放出来了?
原因很简单,最近国家对数字音乐产业做了新规范。
QQ音乐顺势而为,做出新规,同一账号不能重复购买同一张数字专辑。
既然韭菜都割得差不多了,那不如索性把歌全放出来,以便规避后续风险。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声,有大批粉丝站出来,主动给蔡徐坤洗地。
他们声称,这种预售专辑的宣发模式,在歌坛普遍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还拿毛不易的专辑《幼鸟指南》举例。
然而,这两件事的性质并不相同。
今年5月28日,毛不易的专辑《幼鸟指南》开启预约时,已明确专辑发布方式,并公布了所有歌曲列表。
5月31日,《幼鸟指南》正式发布后,陆续放出3首歌曲。剩余的8首歌,已在6月25日全部放出。
至此,整张专辑的歌曲在一个月内全部放完,并不涉嫌欺诈。
法律人士表示,音乐专辑预售行为是否合法,取决于出售方是否在出售页面明确告知消费者,该产品“先收费后交付”。
如果没有相关表述,出售方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蔡徐坤专辑售卖页面里,并没有任何类似的提示。
很明显,《迷》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即便是已购买的粉丝不追究,歌手和平台也已经涉嫌违法。
蔡徐坤“赊歌”事件,只是饭圈文化的冰山一角。
在饭圈,这种割韭菜的方式成本低,收益快,利润高,是很多流量明星的惯常操作。
郑爽塌房前,她在微博回答一个问题,收费6666.66元。
当时,有媒体计算过,郑爽3天回答6个问题,收入超过9万。
邓紫棋过生日时,庆生方式是号召大家买海报。她的一张海报119元,四张海报套餐520元。
搞笑的是,套餐比单买还贵,真拿粉丝当傻瓜吗?
与蔡徐坤情况相似的,还有林俊杰。
2020年10月,林俊杰推出EP《Like You Do如你》,直到今年3月才更新完毕。
这张专辑售价18元,售出25.8万张,曾有粉丝对这种销售方式表达不满。
林俊杰粉丝买预售专辑会不满,而蔡徐坤粉丝却根本不介意。
为什么?
原因在于,林俊杰卖的是音乐,而蔡徐坤卖的是“男色”,单就他的音乐来说,没什么可听性。
所以,尽管《迷》编曲杂乱,旋律单调,唱功为零,但在蔡徐坤的粉丝眼里,这26块依然超值。
他们压根不在乎爱豆出什么新歌,他们只想给爱豆打钱。
无论在哪个年代,几乎每个人都追过星。
追星,有利有弊。
利在于,可以树立远大目标,激励自己向明星学习。
弊在于,导致盲目崇拜,荒废学业和工作,浪费钱财。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追星姿势呢?
第一,追优质明星。
优质明星不会徒有其表,而是有丰富的内涵。追优质偶像时,要善于从对方身上学习长处。
第二,做优质粉丝。
有一首老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道出了追星的核心。
那就是,通过学习明星的长处,让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
最忌讳在明星身上花费大把时间和银子,最后换回一地鸡毛。
眼看饭圈各种乱象愈演愈烈,有关部门今年推出专门整治饭圈乱象的“清朗行动”。
该行动重在对饭圈的互撕谩骂、造谣诽谤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不良风气重拳出击,还网络一片清静。
当韭菜不能随意收割。
当流量成为泡沫。
当潮水退去。
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