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元勋大将徐达的女儿,是个智勇仁兼备的贤内助,朱棣当然要好好地安葬她了。
朱家的祖坟在安徽凤阳,即明中都皇陵。但明成祖并没有靠近祖宗安葬徐皇后,而是派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的术士廖均卿(风水先生)带人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
赵羾和廖均卿带人日夜兼程北上,经一番对圣意的揣摸,认为把陵址选在燕京周围,是符合朱棣的心思的。
他们最初在口外的屠家营看中了一块山清水秀、王气氤氲的地方,但一商量,这里虽然地形地貌好,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杀,这样就犯了地讳,不能用。
第二个地方,他们看中了京西的“燕家台”,此地不但地形地貌符合王霸之业的要求,而且有历史遗迹和传说,朱棣曾被封为“燕王”,再用“燕家台”作坟墓岂不更好?但这“燕家”和“晏驾”是谐音,皇帝死了叫“晏驾”,不能用专咒皇帝死的地方作陵地,这也不吉利。
他们又看中了昌平西南羊山脚下的一块地方,很不错,但这个地方后面有个村叫“狼儿峪”,猪旁有狼更危险,当然不能用。
又到了京西的潭柘寺,这里风景虽好,但地处山涧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还是不能当选。
足足跑了三年多的时间,至永乐七年(1409),他们来到昌平北20多里的地方,周遭看了几遍,这个地方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小盆地又有无限发展的前途,山水明秀,景色宜人,廖均卿一下看中了,认为这里是上好的“吉壤”、“风水胜境”,这个地方当时叫黄土山。
明朝时,风水堪舆盛行的是“江西之法”。皇家陵地卜选,当然也要采用这种流行的风水堪舆之术了。“江西之法”亦即形势宗风水术,注重龙、穴、砂、水的相配关系。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吉地自然环境具有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据《大明一统志·京师山川》的描写:“群山耸拔,若龙翔凤舞,自天而下,其旁诸山,则玉带、军都(二山)连环怀抱,银山神岭,罗列拱护,势雄气固”。这里属于燕山山脉。
古本《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曰:“深浅得风,风水自成。”寻龙捉脉,有龙、穴、砂、水之相配的讲究。
昭陵西南翠屏山下有个九龙池,当时记载“峭壁清流,茂林幽馆”,这就是水库及现在的九龙游乐园。
十三陵在群山环抱之中,以长陵的天寿山为主峰,东西四括,将整个陵区围成一座天然的大庭院。正门开在南端蟒山,就是现在的蟒山森林公园;虎峪山,就是现在的虎峪自然风景区,嵯峨于两侧,恰似一龙一虎在守卫着大门,符合风水上的左青龙、右白虎的地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