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北京地区遭遇一场近十年最强的沙尘暴侵袭,PM10浓度显著升高,大部地区能见度不足一公里。从肉眼看,北京户外天空一片昏黄。
德国媒体《镜报》(Spiegel)对这件事予以了关注,似乎在含沙射影地讽刺中国的环境问题。
德知君刚来德国的时候,会发现德国作为发达国家,空气质量的确是比较好。
但德知君也很好奇,德国一直都是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吗?
莱茵河曾经污染严重
早在1954年,瑞士水质保护专家雅格教授就调查发现,在德荷交界处,莱茵河每天流过的河水中含有29000吨氯化物。
1961年3月15日《世界报》描述道:“德国和荷兰水厂很难把莱茵河水净化成饮用水,这已经好多年了。甚至连牲畜都拒绝喝莱茵河的水。”
当时,莱茵河沿岸大部分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或者只有很原始的机械过滤设备。而战后工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制药厂、纸浆生产厂不经过滤直接将工业污水排放进莱茵河。
1969年6月19日,在莱茵河位于科布伦茨河段的下游,到处有死鱼浮在岸边。政府警告民众,不要在河里洗手,更别说游泳了。与此同时荷兰在河水里发现了杀虫剂硫丹,迄今无人知晓这一物质如何进入了莱茵河。
水质污染的真相
鉴于莱茵河的水质问题,沿岸发起了不少民间抗议活动。1971年,德国政府推出首个环保项目,此后,二级、三级污水净化处理厂开始建立。工业也在来自各方的压力之下开始在排污前先进行处理。但是这就有效了吗?
正所谓上有决策,下有对策。政府你规定你的,我工厂大不了低调点偷排漏排,由于排放许可属于企业机密,化工厂获准排放哪些有毒物质以及污染的实际严重程度民众无法知情。
随后,1986年,瑞士化工企业山德士爆炸起火后泄露的毒剂刚刚顺着从莱茵河流入海洋,德国的化学企业巴斯夫又发生一起“事故”——2000吨除草剂流入莱茵河。之后化工企业赫斯特将氯苯排入美因河。拜耳公司也依葫芦画瓢,将甲醇和氯甲酚排入莱茵河。此外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化工事故。
化工企业山德士大火,有毒物质随水流入莱茵河,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程度的摧毁
德国人民一看,你政府不重视,那我自己来
1985年环保组织自己组织安排一艘实验船,在各大化工厂、造纸厂的排污口取样检测。
民众才慢慢知道污染的严重程度,随着民众的呼声越来越大,以及许多知名学者的加入,政府和工业界才慢慢对污染越来越重视,管控法律以及措施越来越严格。
德国环境部长托普夫纳1988年横渡莱茵河(当时的水还没那么干净)
2015年的北京就是曾经的鲁尔区
(2015年是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
1985年,德国冬天格外的冷,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为了满足居民供暖需求,发电厂全力运作,于是雾霾出现了。鲁尔区拉响了最高级别雾霾警报,而且出台强制措施:警察封锁道路、工厂减产、学校停课、医院增加备用氧气。(德知君小科普:冬季雾霾是由空气中的水与化石燃料燃烧后漂浮在空中的各种颗粒结合在一起,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大量聚积形成的。)
其实1962年北威州就出台了一部空气污染法,但跟污水排放的法律一样,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当时还并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实雾霾对人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所以雾霾出现时,人们并不担心影响自己的健康。(跟中国多么像啊,知知当年也不知道雾霾的危害,还以为只是冬天雾气很重)
直到1973年数百万观众观看了德国电视台的一部虚构的电影“smog(雾霾)”,就是这一部虚拟性质的电影让广大民众对雾霾的危害有了深刻认识。这部电影播放后不到一年,德国就出台了排放保护法,之后更严厉的排放保护法在全德国实施。(这个环保意识觉醒的过程,跟中国当年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类似,知知切不管这部片子后面的各种政治深意,或者它的科学严谨性。客观地评价它在当年造成的争论性以及影响力,的确让大家更加关注PM2.5污染以及空气污染。)
德国跟污染的斗争过程跟中国很像
大家可以看到,其实德国对环境的保护过程跟我们很像,一开始出台的法律并没有太大的监管作用,直到公众对环保意识的觉醒,大量社会的监督以及民众的要求,让政府以及企业意识到问题所在。
所以说环境保护问题,并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规定、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自觉,依靠的更是公众对环保的聚焦度以及督促。随着我们国内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环境已经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相信之后中国也可以是绿水青山,甜甜的空气了。
—— E N D ——
配图:网络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