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这一珍贵的历史影像穿越70年的时光如今展现在眼前。
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内,除开国大典影像资料外,还首次披露了大量史料,如毛泽东就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所致胡乔木的函件,周恩来对上述文件的批示,朱德、宋庆龄、沈钧儒、李济深的简历等。
据悉,为庆祝新中国及政协成立70周年,此次中国政协文史馆从中央档案馆和全国政协秘书局档案处600余件近万页档案资料中精心遴选200余张照片,300余件实物,4个多媒体视频,推出《档案实录—人民政协成立前后珍贵资料展》,回顾人民政协成立前后的历史故事。该展于9月17日至10月17日对公众开放,此外,常设展览《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也将于9月28日开展。
近日,中央档案室披露彩色版开国大典影像引发网络刷屏,此次中国政协文史馆也将这一宝贝“借”到了展览上。
除开国大典影像,南都记者关注到,在《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上还公开了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的珍贵影像资料:毛泽东先是表示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开幕,接着高声宣布:“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场因毛泽东的开幕词,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据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意义非凡。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会议召开,不仅通过了为新中国奠基的三个历史性文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同时纪年采用公元,国歌定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国旗则定为目前的五星红旗。
会议还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时以575票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
《档案实录》展览则通过不少珍贵的照片、手稿回顾了首次政协全体会议筹备的情况。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会议,来自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海外人士等134位代表齐聚,目的就是要在在未来3个月时间里,筹备开国大典的各项工作并准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
“新”字,是为与旧时的政治协商会议区别,一个崭新的中国要正式建立。
这一次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由21人组成的筹备会常务委员会,推选毛泽东任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下设六个小组,分别负责各项筹备工作。
其中,第三小组组长周恩来,专门负责起草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工作任务重,意义重大。
6月18日,周恩来主持起草共同纲领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纲领起草问题,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胡乔木也参与其中。
据公开报道显示,为尽快完成起草工作,周恩来曾在中南海勤政殿闭关一周,此后又先后召开7次会议征求各方意见,经反复讨论后最终形成草案。
进入9月,如何完善《共同纲领(草案)》有了更紧迫的时间限制。9月3日,毛泽东专程对胡乔木致函:“纲领共印三十份全部交我,希望今晚十点左右交来,题应是《共同纲领》。”落款:毛泽东9月3日。该函件后又附加一句:“你应注意休息。”
南都记者关注到,此次除了毛泽东给胡乔木的函件展出外,周恩来对起草《共同纲领》时的相关批示,也在展览之中。
据公开报道显示,就在毛泽东致函胡乔木后,9月10日晚9时,周恩来到毛泽东住处,一起讨论《共同纲领(草案)》,通宵达旦一直工作到次日早晨7时。毛泽东修改了200多处,周恩来修改了100余处。
一周后,9月17日,周恩来主持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周恩来提议,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提交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当时的中央民进主席马叙伦是第六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
《档案实录》展览还展示了国徽系列设计的最初四幅草图。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设计国徽的背后还有一则小故事,据悉,第六小组曾于当年7月15日至26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征集启事,公开征集 “国旗、国徽、国歌”,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应征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然而,经评选委员会专家一一审阅后,应征稿件无一入选。
据讲解员介绍,由于国徽图案迟迟未能就设计达成共识,只能暂且搁置。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邀请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
当时清华大学由梁思成、林徽因等负责国徽设计,中央美院则由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教授张仃和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钟灵牵头负责。两方设计组提交了诸多国徽图,清华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玉壁为主元素,中央美院则主要采用了天安门的图案。
双方当时就各自的设计理念争执不下,最终综合两方设计理念的国徽出炉,到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并于1950年9月20日公布。
在《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览上,还展示了第一幅国旗的复刻版,以及最初国旗的一些样稿设计。据介绍,第一面国旗采用的是“瑞蚨祥”的面料,由于当时技术限制,没有如此大面积的布料,只能由两块布料缝制而成,此次复刻版还能看到明显的缝制痕迹。
展览还展示了国旗38幅应征图,据悉,在确定国旗的过程中,第六小组由2992幅应征国旗中选出38幅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最终交由全体代表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得到现在五星红旗的样式。
据讲解员介绍,确定国歌也不容易。当时有人提出,《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歌中的歌词表述与时代不符,是周恩来最终拍板,要原汁原味的唱出来才好。
就这样,这首《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才被正式提交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审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再次审议,将《义勇军进行曲》最终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撰文摄影/蒋小天
视频剪辑/吴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