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动态 > 动态

中国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中国交界地图)

2022-10-02 19:47     发布者:李熙林
导读1963年3月2日下午2点20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巴边界协定的签字仪式正在进行,签字的人是中巴两国外长。在中外来宾和记者的见证下,两位外长把签好的文件进行交换,然后又紧紧地握住了彼此的手。大厅里顿时

1963年3月2日下午2点20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巴边界协定的签字仪式正在进行,签字的人是中巴两国外长。

在中外来宾和记者的见证下,两位外长把签好的文件进行交换,然后又紧紧地握住了彼此的手。

大厅里顿时响起相机快门声和一片热烈的掌声,一旁的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也走上前来,祝贺边界协定的签字。

根据这次中巴边界协定的内容,喀喇昆仑走廊区域将归属中国。喀喇昆仑走廊方圆约为5300平方公里,大抵相当于5个香港陆地面积的土地,它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回的最大的故土之一。

签字仪式完成的当天晚上,巴基斯坦外长布托又在巴驻华大使馆设宴招待中国领导人,陈毅等人应邀前往。

席间布托端起酒杯高兴地说道:祝愿中巴友谊地久天长!边界问题顺利解决,友谊向前大踏步发展,中巴两国自然很高兴,但印度对此极为不满。

印度之所以气急败坏,并不仅仅是因为只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土地丢掉了,而且还在战略上实实在在地吃了一个大亏。

原本在与巴基斯坦的竞争中,印度的势力已经迫近喀喇昆仑走廊南部的锡亚琴冰川,只要跨过这里进入喀喇昆仑走廊,就可以对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形成包抄之势,同时也可以像楔子一样插在中巴两国之间,极大地阻碍他们的交流合作。

然而随着《中巴边界协定》的签署,印度的这些利好不仅没有变成现实,反而成为了中巴一方的好处。

通过这份边界协定,中巴两国无论现实中还是战略上的关系都更进一步,极大地遏制了印度在这一地区的野心。

对巴基斯坦来说,归还喀喇昆仑走廊缓解了自身的防守压力,得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与印度对峙的其他战线上,而且把走廊交给可以相信的中国,相当于多了一块有力的屏障。

对中国来说,喀喇昆仑走廊的回归,让新疆与西藏多了一条非常便捷的通道,一旦边陲形势有变,便可以通过这里往来支援。

尤其是印度一直垂涎着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喀喇昆仑走廊对此可以有效地起到拱卫作用。

说到这儿可能就有朋友会好奇了,为啥这么重要的地方以前不在中国手里,非要等到和人家签协定才拿回来呢?

其实,历史上的喀喇昆仑走廊也属于中国,只不过因为较为偏远,我们对这里的统治并不是多么牢固,也并没有与周边国家进行过正式的边境线划分,只有一条传统习惯线而已。

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趁着清政府无暇多顾之时,把这里擅自划入了当时的英属印度治下的克什米尔地区。

到了1947年,英属印度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克什米尔则成为了两国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

此时的喀喇昆仑走廊就位于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所以对于该地区的未来,巴基斯坦的抉择非常关键。

如今我们说起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词就是“巴铁”,不过在当年,两国的关系并没有今天这样铁。

新中国与巴基斯坦于1951年正式建交,这个时间其实也算是相当早了,但那时的巴基斯坦是美国阵营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视为仇敌的印度,则与中国往来密切,所以中巴即便早早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关系也相当冷淡。

然而深谋远虑的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做法,却让巴基斯坦从内心里折服了。

中国一直秉持着公正的态度,没有因为巴基斯坦属于美国阵营就敌视它,也没有因为与印度关系好就偏袒印度,而是不断呼吁各方冷静下来,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哪怕是印度多次要求中国明确表示支持自己,中国甘愿冒着得罪印度的风险,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这让巴基斯坦大为敬佩,也为后来主动归还喀喇昆仑走廊埋下了伏笔。

但政治从来都不是过家家,巴基斯坦虽然对中国有好感,但也不会轻易地就把自己控制下的土地给让出去,喀喇昆仑走廊的回归还需要等待时机。

阿尤布·汗与宋庆龄和周恩来

进入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在国际政治上出现了新的难题,它与东边邻国印度以及西边邻国阿富汗的关系同时进入紧张阶段。

而此时一向支持巴基斯坦的美国,又逐渐有了偏袒印度的苗头,另一个向来不和的大国苏联,也没有给巴基斯坦好脸色。

可以说巴基斯坦的国际环境已经到了非常险恶的地步,不得不寻找新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已经做了多年邻居的中国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这时的中国与印度已经失和,并且还多次在边界地区发生对峙和摩擦,巴基斯坦因此感觉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机会已经到来。

1960年2月,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得知中国与缅甸在边界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后,便主动向新任中国大使丁国钰表示:巴基斯坦愿意与中国讨论双方的边界问题,只要中国愿意。

次年3月巴政府又正式照会我国政府,希望进行边界谈判。

喀喇昆仑公路

但我国出于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并没有立即予以答复。不过巴基斯坦没有灰心,在1961年联合国大会妄图讨论有关中国内政的问题时,他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支持,这样的做法赢得了中国的信任。

与之同时,印度则在中印边境不断制造挑衅事件,并且丝毫没有悔改的迹象。这种情况下,中国在1962年2月选择同意与巴基斯坦进行边界谈判。

当年十月,中巴两国关于边界的谈判正式开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印边境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并迅速推动了中巴关系的发展。

中印之战,印度被中国打得丢盔弃甲,颜面扫地。巴基斯坦对这场战争密切关注,但同时又保持着沉默。

过去巴基斯坦曾提防中国,也想过与印度“联防”中国并与印度和平协商克什米尔问题,结果谁知道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戒心,远远超过了对中国的戒心。

哪怕是在被中国揍得找不着北的时候,印度也没有从印巴前线抽调部队进行增援,80%的部队还在和巴基斯坦对峙,这让巴基斯坦对印度彻底失去了最后的一丝幻想。

而且,美英等国为了帮助印度对抗中国,不断地提供援助给印度,印度也照单全收,这加剧了印巴之间力量对比的不平衡,令巴基斯坦非常不满。

反观中国,在取得对印战争的胜利后主动表现出和平的意向,与印度还有西方国家的作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巴基斯坦意识到,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可以做朋友,由此决意加快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为两国关系发展扫除障碍。

最终在1963年3月,中巴两国签署了边界协定,巴基斯坦归还给了中国约53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巴通过友好协商划定边界后,两国关系一直稳定向前发展,从未发生任何波动。巴基斯坦政府多次更迭,但却从来没有改变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大方向,中国也在外交政策上进行过数次调整,但始终一如既往地非常重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这样的结果与当年两国在处理边界问题时的坦诚和互信密不可分。

内容来源:

韩晓青:《无意识的“推动者”——中巴边界谈判过程中的印度因素》,《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

韩晓青 齐鹏飞:《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积极推动中巴边界谈判之动因分析》,《南亚研究》2010年第4期

刘甜甜:《中巴陆上边界问题的解决及边海合作面临的挑战》,《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年第6期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熙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