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七十年代成长的人来说,在记忆中,是少不了阿尔巴尼亚、朝鲜、苏联、罗马尼亚这些外国电影的。那时候有几毛钱巨款后放学就往电影院跑,有的电影不清场,反复看。
经常在胡同里,小伙伴们也学着电影里的情节和角色,分成好坏人进行表演玩耍。
曾经有一个段子概括了这些国家电影的特点:“苏联电影老是一套,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
许多经典片段和台词曾广为传诵,“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等等。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喜欢的,影院经常上映。
朝鲜电影的音乐和歌曲都很优美动听,《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故事催人泪下,不知让多少中国人流泪。《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都是描写朝鲜新农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的轻喜剧。《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则是反特片,故事情节紧张、曲折。
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绝对是一部精品电影,人物刻画、情节构思、演员表演、还有音乐,均属上乘。而且,它把一个爱情故事自然地与反法西斯的斗争故事交织在一起。
越南电影不多,记忆犹新的是一部儿童电影《阿福》,影片描述越南南方少年阿福和小战友们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故事。还有一部记录片《铜墙铁壁的永宁》,讲述了永宁人民长期遭受美军的狂轰滥炸,但人们坚持战斗,在地道里生活,完全是实录。
影院反复上映的苏联电影只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918》,七十年代后期又上映了长达4个小时的二战影片《解放》。
七十年代末的时候,由于中国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得到改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两部影片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不同于以往那些电影的新鲜感而赢得了无数中国影迷的青睐,主题歌更是传唱至今。
“瓦尔特”与高仓健一起也成为了文革后中国无数青少年崇拜和仿效的男子汉形象。
您还记得这些电影吗?
阿尔巴尼亚电影:《海岸风雷》《伏击战》《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创伤》《脚印》《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第八个是铜像》。
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护士的故事》《原形毕露》《永生的战士》《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南江村的妇女》
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918》《解放》
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爆炸》《最后一颗子弹》
越南电影:《阿福》《前方在召唤》《琛姑娘的松林》《铜墙铁壁的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