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品味一首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一般都是当作咏物之作来分析的,我却倾向借物喻人,词中蕴含着苏东坡自己的自伤自怜,还有对被苏东坡牵连的苏门士子的遭遇的感伤。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写作年代是1087年,时苏东坡和章质夫同在汴梁为官交往密切,互有酬唱。但是这时是哲宗元祐二年,神宗死后,高太后主政,苏东坡正被召回中枢连升数级,生活状态都不错,与词中流露的感情大相径庭。
苏东坡给章质夫的回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这样这首词应作于1081年神宗元丰四年四月之后,这时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与信中记述相符,而此时苏东坡正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少人受到牵连。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其实以柳絮暗喻苏东坡自己,我到底是人才还是不是人才,也没有人赏识珍惜,任凭自己飘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虽然被贬谪离家飘泊,自己还是有报效国家的心思。
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想从梦里去找皇帝解说,却又被小鸟吵醒了。这其中暗指王安石手下的一帮鸟人,阻碍了苏东坡和神宗皇帝之间的沟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东坡想说我这个柳絮飘落,我也不怨恨,但是常和苏东坡一起西园雅集的苏门学子都受到牵连,就让苏东坡的心里难受了。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一场政治风雨过后,与苏东坡关系密切的文人有的闭门家中不出仕,成为尘土一般的平民百姓,有的被贬远方,仿佛流水上的无根浮萍。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不是柳絮,是眼泪在飞,苏门学子抛家傍路与亲友离别的眼泪。
正是因为,词中隐含了苏东坡的报怨,所以才让章质夫,不要把这词给别人看,以免多生是非。而不是有些人以为的,苏东坡自以为这一首次韵之作比章的原作高明许多,劝章不要把这首词公开,以免喧宾夺主。